关于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晓吟 餐饮美食 2024-12-13 5 0

关于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及“健康中国2030”“健康江苏2030”和“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有关要求,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和城市健康实力,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全民健康基础,并在健康苏州建设进程中加快卫生计生事业供给侧改革,补足卫生计生事业在政策制度、服务体系、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短板,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康优先”战略的制度安排   (一)确立“健康优先”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各级“卫生与健康”领导小组,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推进健康苏州建设全局性工作,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批“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实事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切实增强健康苏州战略的推进力度。建立“健康优先发展”考核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评价办法,各级各部门要将健康苏州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建立完善考评机制和问责制度。   (二)优化“健康优先”的投入保障机制。把卫生与健康事业作为优先投入的重点领域,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需求,确保投入到位。坚持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完善职责明确、分级负担、目标导向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动员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格局。   (三)完善“健康优先”的人才支撑机制。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关注医学紧缺人才,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卫生、护理、院前急救紧缺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评价和管理机制。加强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探索等级监督员管理制度。建立医卫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每两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通报表扬一批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善于创新且作出突出成绩的卫生计生先进集体与个人,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作为医改主力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尊医敬医的新风气。   (四)建立“健康优先”的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前,组织开展健康影响监测和健康影响评价。各级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专题听取并研究一次卫生与健康相关工作。每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督查各市、区年度卫生计生与医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健康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健康苏州智库联盟”,加强前瞻性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资政服务。   (五)健全“健康优先”的宣传倡导机制。加大健康苏州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全社会对健康苏州建设的普遍认知和认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苏州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社会回应机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将“卫生与健康发展”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校干部培训班的必讲课程,每年进行专题学习,进一步增强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   二、形成统筹解决健康问题的综合策略   (六)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重点解决“治病”问题。建立辐射城乡的各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协同救治中心,形成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体系。建立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通上级医院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妊娠三大筛查机制,对目标人群全面开展筛查服务。全市城乡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六个一”的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和“四个能力”提升行动,加快转化升级为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七)实施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重点解决“防病”问题。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个人主责”的联动机制,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治结合”的预防机制,建立“医防联动、快检快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治、心理健康促进、重点人群伤害干预、出生缺陷与重大疾病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等重点公共卫生领域的工程项目。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八)实施健康卫士“531”行动计划,重点解决“监管”问题。以医疗卫生、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为重点领域,以资格准入、服务规范、质量安全为重点环节,以综合协调、监督与信用联动、“双随机一公开”为重要机制,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打造现代卫生计生综合监管体系。落实政府监管责任,提升综合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努力形成依法执业、诚信服务的医疗卫生执业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深化健康惠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级医改目标任务。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体现苏州质量与水平。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十)努力在医改关键环节创新突破。加大探索力度,在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监管、医生多点执业与自由执业、体现价值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完善、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探索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切实取得突破。   (十一)完善深化医改工作机制。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落实政府对医改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抓好责任分工、督查落实。优化整合卫生计生部门内设机构相关职责,加强医改工作人员力量配备。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建立常态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   四、健全契合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十二)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落实《苏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持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医疗机构总床位数提升至每千常住人口6.0张,公立医院床位数保持在适宜水平,健全采血、急救、医学检验、集中消毒供应、血液透析、体检等医疗机构网络。鼓励发展社会办医,形成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大力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自由执业。   (十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按照城区和县级市城关镇“以步行10~15分钟就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到2020年达到每千常住人口1.5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全面开展“六个一”服务,提高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高危筛查、规范诊疗能力,落实基层首诊和家庭签约服务。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切实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水平。   (十四)补足医疗服务结构性短板。市及各市(区)要系统梳理辖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新城空间型短板,妇幼、肿瘤、康复、精神卫生、临终关怀等功能型短板,院前急救、血液供应、疾病控制等发展型短板。启动妇幼保健院、高水平的肿瘤诊疗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完成苏大附一院平江院区二期、市第九人民医院、独墅湖医院、公共医疗中心、中医医院二期、康复医院等建设项目,为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卫生发展解决方案。   五、提高健康科技创新能力   (十五)加大“科教兴卫”资助力度。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科教兴卫”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本地区科教兴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省、市临床医学中心、医学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项目,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奖励,实用型科技成果和基层适宜新技术项目的推广和转化,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重点,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提升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   (十六)实施“科教强卫”重点工程。加强卫生计生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至2020年,建成10个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省、市级临床医学中心(创新平台),打造5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扶持100项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项目,引进50个境内外高水平临床专家团队,培育10名省级医学领军人才、100名医学重点人才和300名青年医学重点人才,培养5000名合格的住院医师。   (十七)加大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力度。遵循医学专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引进工作机制,鼓励医院引进临床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团队,加快建设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筑我市医疗卫生人才高地,全面提升全市医学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六、建设“互联网+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   (十八)构建医疗健康云。通过医疗健康服务数据的积累和“互联网+”模式,探索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的新模式,为家庭医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重大制度的实现提供信息支撑,初步实现医疗行为记录、就医快捷引导、疾病防控研判等信息支撑服务和大数据分析。   (十九)优化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医院数字化集成平台和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打造医疗机构、公卫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体系,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   (二十)加大健康数据应用。以用户为导向,面向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三类用户,通过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这一纽带,在三者间建立医疗服务行为数据通道,开发基于相同业务数据、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服务项目,真正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信息的关联交互与整合应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晓吟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