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 助产
专业代码:520202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三年,专科
四、职业面向
(一)服务面向
表1 本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一览表
通过“岗课赛证”融合培养,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并举,满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服务需求。根据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和要求,学生除必须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之外,还需要选择性完成“1+X”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表2)。
表2 护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一览表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护理及助产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临床助产能力及 “促进自然分娩,保障生殖健康”现代生育理念,面向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助产士、妇产科、儿科护士、社区护士及其他专科护士等岗位,能够从事助产、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以及基层妇幼保健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3)掌握助产及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4)掌握妊娠准备与计划、妊娠、分娩、产后恢复及育儿等生育相关知识。
(5)掌握高危妊娠以及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治疗原则以及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以及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6)熟悉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相关知识。
(7)熟悉社区传染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
(8)了解中医、康复及精神科等专科护理知识。
3.能力
(1)具备指导妇女开展计划生育,以及科学备孕实现最佳生育的能力;
(2)具备指导孕妇妊娠期保健及识别异常妊娠的能力;
(3)具备产程管理与接生、分娩期健康指导、新生儿早期照护、母婴异常识别的能力;
(4)具备指导产妇开展产后保健、实施母乳喂养的能力;
(5)具备高危孕产妇、高危儿及常见各系统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并能够对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
(6)能够规范地开展急危重症抢救及疑难问题处理,具备一定医患纠纷处理能力;
(7)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助产临床带教、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能力
(8)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助产质量管理及产房管理能力
(9)能够独立进行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
(10)具有完整记录助产、护理过程的病历书写能力;
(11)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仪器设备;
(12)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六、培养模式与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内涵
围绕助产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采用“三化合一”即“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是以“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程化”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为核心,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加强人文、体现素质、强化实践,实现“三强一高”(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操作能力强、岗位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定位,并将行业背景融入教育之中,实现校内专业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接轨。
(二)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流程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将素质培养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按照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将素质培养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如第二课堂:护理技能大赛、护士节系列活动等)量化,纳入课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评价,确保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素质培养,并利用假期安排到教学、实习医院参观和社会实践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坚持“教、学、做”一体。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用“多证书”式职业教育与社会依法执业接轨。考试模式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执业考试的通过率,为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占领了先机。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护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推行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拟实训(产房、病房、检查室、手术室)、仿真训练等的综合训练。实训室开放,学生自主管理,这样使学生早期接触职业角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又保证了实训课开出率、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同时到医院产房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为跟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学年岗位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同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实习医院教学实习与跟岗实习、企业岗前培训,实现实习与就业岗位统—。
七、课程设置
(一)课程开发
1.对接岗位需求:通过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接护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对应职业能力课程,构建“岗课赛证能”融合培养育人模式,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表3)。
表3 职业岗位与课程设置
2.对接典型工作任务:基于职业面向和工作过程,分析护理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与之对应的课程和培养规格(表4)。
表4 护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设置
(二)课程平台
依据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课程平台,构建助产专业“岗课赛证能”融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图1)。
图1 助产专业“岗课赛证能”融合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在以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护士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现行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以护士执业证书为核心,开展1+X证书技能培养,做到育训结合、课证融通,同时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融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结合护理专业特点,贯彻教学全过程,挖掘思政元素,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公共课程平台
(1)公共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文化、军事理论、体育、大学语文、信息技术、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劳动教育、艺术实践等课程。
(2)公共选修课程:公共艺术、创新创业、国家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
2.专业课程平台
(1)专业基础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
(2)专业核心课程: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助产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
(3)专业选修课程:护士人文修养、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助产综合实训。
(4)素质拓展课程:眼耳鼻喉口腔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营养与膳食、护理科研基础、护理美学基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母婴护理、幼儿照护。
(5)集中实践课程:助产综合实训、临床实习。
八、课程简介
(四)专业核心课
本专业学生安排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展专业实习,计36周。内科(4)周(轮转2-3个科室,含供应室1周),外科(4)周(轮转2-3个科室,含换药室1周),手术室(4)周,急诊科(3)周,妇科(4)周,产科(8)周(含产房4周),儿科(4)周,ICU(3)周;另外安排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周。
表5职业技能训练一览表
注:职业技能名称请对接岗位工作标准或工作过程;训练方式可为课内实训、开放实训、见习、实习等;考核时间按学期安排。
九、第二课堂
根据《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第二课堂包括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7个课程项目,第二课堂学分成绩由所在系根据本系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认定,合计31学分。
表6第二课堂成绩组成一览表
十、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周次分配)
表7教学安排周次分配一览表
附件1:2023助产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十一、毕业要求
(一)学分要求
经培养,本专业学生获取总学分不低于174。其中,第一课堂学分不低于143,第二课堂学分不低于31。
(二)证书要求
经培养,本专业学生可获得母婴护理、幼儿照护或老年照护等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其他证书。
(三)毕业考试要求
本专业毕业考试科目为专业实务、实践能力,毕业考试时间在实习后进行,各考试科目60分以上为合格,所有科目成绩合格为毕业考试通过。
十二、专业教学条件
主要包括专业师资队伍、校内实训教学设施、校外实习基地、教材选用建议、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应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一)专业师资队伍
本专业的专业师资共71人,其中,专业基础课教师21人,专业核心课教师41人。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比例为29%,双师素质教师占比66%,校外兼职教师占比5%。
附件2:助产专业师资队伍一览表。
(二)实习实训教学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有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老年护理等实训室,实训设备值1832.07万元,工位数2918个,能充分满足专业技能的校内实训需要。
本专业安排医院见习3天,主要见习内容为医院环境、妇科护理、产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等。根据教育部相关专业《顶岗/跟岗实习标准》,制定形成本专业《顶岗/跟岗实习大纲》,实习时长36周,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产科护理、妇科护理、内科护理、儿科护理、外科护理等项目内容的技能训练。
附件3:助产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一览表。
附件4:助产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三)专业教学资源库/线上教学资源
本专业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有妇科护理、助产学、内科护理、儿科护理、外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初步形成/已形成本专业的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教学视频约968个、微课约100个。其中《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四)专业教材选用
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根据教材改革,本专业教学团队为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等编写了校本实验(训)报告及习题集。
表8护理专业课程校本教材选用一览表
(五)专业图书期刊资源
本专业现有以下专业图书、期刊资源:
1.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
2.专业图书、期刊:学术期刊《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护士进修杂志》等。
表9护理专业行业标准一览表(部分)
表10助产专业学术期刊一览表(部分)
十三、质量保证
1.学校制定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工作方案,建立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诊改工作机构,完善了教学质量建设与监控相关管理制度,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2.学校加强了专业带头人与专业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与教学创新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开展专业层面、课程层面的质量诊断与改进,优化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关于巡课、听课、评课等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
3.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对生源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学业反馈评价等情况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十四、专业学习提升
1.职前报考和就读专升本、成人本科,继续深造。
2.职后参加专业讲座和学术培训班,学习网络课程,继续提升。
十五、说明
本方案由助产专业建设团队与护理、助产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并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执笔人:郑慧萍,审核人:谭奕华,负责人:刘立祯,修订时间:2023年7月。
助产专业教学进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