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为 王丽荣 Part I 行为概述 行为是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行为表示一种活动过程,表示某人当时的状态,表示该人具有某种行为的特征。 行为的分类 本能的行为:摄食、睡眠、性行为 社会的行为:本能行为受到社会法律、舆论和道德的约束 行为的发展和形成 被动发展阶段:0-3岁内,靠遗传和本能力量的驱动发展 主动发展阶段:3-12岁内,发展带有明显的主动性 自主发展阶段:12-成年,通过对自己、环境和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行为发展 巩固发展阶段:成年后,随环境、社会和个人状况的改变调整、完善 影响行为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学习因素 Part II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行为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 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 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的特征 有利性 规律性:定时、定量进餐 和谐性:根据环境调整行为 一致性:与内心的心理情绪一致 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的控制 促进健康的行为 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适度睡眠 保健行为:预防接种、定期体检 避免有害环境行为:主动回避、积极应对 戒除不良嗜好: 预警行为:系安全带、事故后的自救 促进健康的行为 求医行为: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 尊医行为:配合治疗 病人角色行为: 病后解除原有角色职责,接受医疗服务 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发挥余热 伤病致残后,积极康复 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归宿感对待病残和死亡 促进健康的行为 预防保护性行为:一级预防 求医行为:二级预防 疾病角色行为:三级预防 危害健康行为 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表现的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的特征 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作用 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是个体在后天生活经历中习得 危害健康的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不良进食习惯、吸烟、酗酒等 致病性行为模式: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 A型行为:不耐烦和敌意 C型行为:情绪好压抑,性格好自我控制 危害健康的行为 不良疾病行为:瞒病行为、恐惧行为、角色行为超前、角色行为缺如 违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非婚性行为等 Part III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知信行模式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三者只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 关键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 健康信念模式 强度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因此,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 健康信念模式的形成因素 产生恐惧 对行为效果的期望 效能期望 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1.无转变打算阶段: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不改。 2.打算转变阶段: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疾病危险行为。 3.转变准备阶段:将于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行为。 4.转变行为阶段:在过去的六个月中目标行为已经有所改变。行动往往被视作行为改变,但不是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看成行为改变。 5.行为维持阶段:已经维持新行为状态长达六个月以上,已达到预期目的。 Part IV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行为矫正 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干预过程。 追求使人们自觉投入行为转变的过程,作为参与者而不是消极的受限对象。 三大构成要素:对象、环境、过程 行为矫正对象 需要型:应着重促进从需要到动机的转化 冷漠型:强化“恐惧”心理,促进态度转变 无需要型:激发对行为改变的迫切需要感 行为矫正的环境 指导者 干预场所 矫正时机 行为矫正的过程 就是行为矫正技术的选择和实施过程,核心是如何针对具体对象的具体行为来应用具体的方法。 包括:确定目标行为、目标行为分析、矫正策略的选择与实施、矫正效果的评价等。 行为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脱敏法 示范法 厌恶法 强化法 消除法 Part V 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团体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和方法 开发领导 动员广泛参与 注意树立团体内的典型 利用舆论和规范的力量 应用竞争机制 利用评价和激励等干预手段,奖励和推广成功经验 * * 知信行模式(KABP) 健康信念模式(HBM) 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计划行为模式 自我效能模式 知觉到易感性 知觉到严重性 知觉到益处 知觉到障碍 自我效能 善于寻找其他可借助的力量 信息传播 组织与法规 环境改变 培训与指导 行为矫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