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反思

其林 生活乐趣 2024-12-15 2 0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反思(精选26篇)

  区域游戏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具有自由选择的条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区角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班有四个区域:新东小市场、美工吧、益智区和红乐坊。每当孩子们进入游戏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们有的画画、有的开心的编辫子、玩沙漏,卖东西……他们常常将画好的画拿给我看,并开心地告诉我他画的是海底世界;问我买不买她的菜,要买的话可以便宜点卖给我……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快乐地玩着,我也很开心。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尽情地释放尽情地构思他们的奇思妙想。所以,每当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就会高呼“万岁”,很快就融入其中,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因为在这里,他们是区角的主人,伴随他们的是愉悦、快乐、兴奋和满足。培养了他们自我发展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最初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我们能从多方面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孩子。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反思如下;

  1:准备了许多材料,孩子们却不理会,或操作马虎,比如我们红乐坊。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操作活动难度大(或过于简单)。我们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除了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能忽视,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2:我们教师可指导不当急于求成,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要解决此类现象,首先我们应树立幼儿是区角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在区角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长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给予积极的期望。

  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反思,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小组或个别活动,也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分割成小区活动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分析反思,在观察指导的基础上,做好观察记录长进行理论、实际的分析。在这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自己,环创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做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幼儿: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效、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周五的时候幼儿园组织年轻教师对金老师的半日活动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半天时间的观察,发现对自己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有很多方面在今后自己组织半日活动时都能学习和借鉴。

  金老师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这个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外在,更体现在她的叫教学过程中语言、眼神以及肢体语言的运用上。从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出金老师的用心。

  一:教学有计划:

  金老师的整个半日活动紧紧有条,每一个环节之间都过度的非常自然、流畅。能够严格按照半日活动的流程安排和周几乎额的内容开展各项活动。可见金老师在之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很用心。

  二:创意亮点多:

  一走进中六班的教室,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新奇又好玩的东西:教室的挂饰、主题墙的装饰、自然角的植物等。这次的观摩学习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花式点名(让幼儿说一样自己喜欢的水果来进行点名活动很新颖又好玩。)还是就是音乐课的发声练习(用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进行发声练习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细节:

  金老师是一个认真、细心的教师,特别关注孩子的生活状况,很多细节都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比如:吃完早餐让每个幼儿都去漱口,将保护牙齿的理念灌输在幼儿的平时生活中;及时关注幼儿的饮水情况,针对春天这个季节特征让幼儿多喝水;在开展户外活动之前提醒幼儿将外套脱掉等等。

  四:教学活动开展的有生有色:

  不管是教具准备方面还是教态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方面,金老师都能收放自如。在进行“你觉得蜗牛的壳像什么”的环节中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幼儿自主发挥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其中。

  总体来说金老师的半日活动开展的很顺利,但是在几个小环节处理上可以更好:如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时间、更好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来提醒幼儿等。希望经过这次观摩活动的学习在以后自己开展半日活动时也能像金老师一样收放自如,和孩子们友好相处。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第一层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指南》中说“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指南》,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当小林在开始活动时,我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样进行尝试的,当发现他有困难时,我进行了指导、帮助。一开始,我从预定目标出发,想转移小林的兴趣,但这个困难实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进行帮助,但这个效果也不大,最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让他用调羹来舀,从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进行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小林尝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灵活控制能力,这样和乐而不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学会积极等待。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小林在我转移他的兴趣时,追随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难就不

  存在了,他的兴趣将因着一次的活动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小林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选择,这样才更好地让小林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难,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进行了自我调整,自己来想办法尝试解决。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特点,及时调整目标,进行支持、合作、引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

  区域活动反能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反思,欢迎阅读。

  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爱玩区域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区域活动时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开学初我们就商量制定好了本学期活动区的内容,所以各项活动在开展时都比较顺利。

  近两个月来,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1.活动有目标性

  我们把开学初定的特色计划中关于游戏、区域活动的目标细化。九月份,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幼儿熟悉区域,了解区域活动。十月份,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两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像美工区,九月份到十月中旬我们的重点是玩色,十月份重点是撕纸,十一月份是填色,十二月份重点是线条画。有目标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2.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

  有序的环境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3.注重讲评工作

  小班幼儿不能很好的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还为幼儿创造了分享经验的机会。

  比较困惑的地方:

  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印画、水彩笔、胶水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

  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开学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参加区域活动。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反思范文2

  通过孩子们的介绍、设计,一幅“美丽的家乡”的图纸呈现出来了。在建构时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各自都在忙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只见邵怀玉小朋友拿着雪花片积木在搭花和亭子,她先用红色的雪花片做花蕊,并且嘴巴里孩子数“一、二、三、四、五、六,一共用了六片,接着她再用黄色的雪花片来搭花瓣,并且也数好了数。我走过去问:“你为什么要数个数呢”她说:“这样,我再搭的时候就可以搭一样大的花了。”我听完夸她真会动脑筋。经过这么一来。邵怀玉小朋友到游戏结束,一工搭了八朵花,每朵花都进行了合理地颜色搭配,并每朵花都一样大,放在马路旁边看上去很匀称,非常美丽,所以在点评时,我重点掌握了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活动后反思:

  游戏法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和幼儿的学习、劳动等活动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这是结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它进一步完善的保证。在幼儿园,结构游戏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出现的,但结构游戏的开展又同时是渗透在其它各类游戏和各科教学活动中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应通过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游戏活动之一的结构游戏也应密切配合语言、数学、美术等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幼儿建构游戏的主题,通常是以教师的语言启发,故事讲述,物体认识,情景渲染等形式烘托产生的。语言、数学教学所形成的知识印象是结构游戏开展的基础,而美术的构图、布局,计算的空间图形及数量认识又是结构游戏得以发展的条件。

  各科教学活动为幼儿建筑游戏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反过来,建筑游戏的开展也同时巩固深化了各科教学。幼儿在装饰美化游戏环境和建筑物的活动中,必须充分运用美术教学中所学到的造型设计、布局变化、色彩搭配、整体与局部的正确处理等一系列知识技巧,来提高建筑水平,这样,同时也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因而,游戏的开展和教学是对立而又互为统一的。

  总之,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进行建筑构造,在利用建筑成果进行其它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建筑兴趣,而且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发展了游戏,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极大的满足。

  听了中班年级组的同题异构活动,感动于两位老师认真的教学准备与精心的教学设计,听后让我深受启发。同一个音乐活动,可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演绎,z老师的细心沉稳,q老师的活泼生动,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整个活动都能以小青蛙的动物形象吸引住孩子们的兴趣,z老师路线图设计新颖、q老师的游戏情景化贯穿始末这些都特别适合中班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和年龄发展特点。在活动后,我们听课的老师和两位执教老师也进行了说课评课的互动交流,双方都颇有收益。

  一、摒弃花俏,让活动返璞归真。

  z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注重了“环保教育”,在图谱中也运用了香蕉皮,可是纵观整个音乐活动,环保目标的加入总觉得有点牵强,与音乐的歌词似乎也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我觉得可不作为本次活动的目标来达成。而可以针对歌唱或者加入乐器来合奏方面的要求来制定目标更为恰当。

  q老师多次利用青蛙的教具,让幼儿一次次的学习送小青蛙回家,从而加深对“说”部分节奏的掌握,这样的想法是比较好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家的图形谱和小青蛙的图片最后没有再被利用起来,显得有点多余。所以我建议邱老师可以再考虑一下图形谱的设计与利用。图形谱可以再活泼形象点,那样更吸引幼儿。

  二、尊重自主,突出幼儿歌唱学习的主动性。

  两个活动都有一个小小的不足,就是在歌曲的说唱部分都关注了“说”部分的学习,但对“歌”部分的学习,有点过于仓促了。歌曲的前面部分的歌词其实还是有一点的难度的,在让幼儿倾听一遍或者两遍以后就让幼儿学会演唱,还是不太实际的。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注意到幼儿演唱时候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练习。如能让幼儿真正切实地去发现问题从而自主的学习演唱,那样的话就更棒了。

  另外,q老师在活动中多次请到个别的孩子来表演,对幼儿来说压力是比较大的。我觉得邱老师可以在演唱形式方面再注重点变化,鼓励更多的孩子自主的加入演唱。在创编部分则建议提供一个小动物形象加以创编练习即可,更多的小动物则可以作为延伸活动开展。

  z老师在让幼儿进行乐器演奏方面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空手练习、模仿演奏。这部分幼儿的自主性学习也不是很突出,建议老师在这个环节的乐器打击演奏方面可以加以简化,不必再让幼儿认识乐器,学习乐器演奏方法,只在最后用乐器作为伴奏来加深歌唱效果即可。

  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往往有很多细小的因素决定。所以不管是座位的安排布局、图形谱的设计、环节的设置等等方面,都要做到充分的考虑和准备,这次听课活动也让我从中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感谢两位老师辛苦的付出!

  《雷雨来了》是我们从《幼儿创新智慧游戏》中《大自然的变化》这一活动中延伸出来的一节活动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通过讲述法,启发提问法,情景表演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了幼儿一条线索,让幼儿自由的讲述,自由表演,我再与幼儿一起给小结,加深幼儿记忆。充分发挥幼儿是主体,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让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充分的发挥想象。但幼儿教育仅靠集体教育活动是不够的,因此,在活动后,我们应为孩子们开设了区角活动,让幼儿在课后可以到区角中去玩玩,让他们自由去探索,同时也增强孩子们的兴趣

  最近一段时间,幼儿园举行了老教师领航课的同课异教活动,由此我有幸观看了戴卫兰老师和王秋芬老师的大班社会活动《我会交朋友》。两位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所呈现的活动也有着各自的精彩。

  一、活动的背景

  三月是我们幼儿园的文明月,文明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具体到小朋友来说,就是教育他们语言和行为的文明。同时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也愿意自己结交新朋友。在结合主题月与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社会活动《我会交朋友》就是由此产生的。生活中小朋友们更多的是和自己班级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短时间内认识一个新朋友,那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所以两位老师的目标里都有1准确使用礼貌用语,用恰当的方法认识新朋友,2了解新朋友,体验与朋友共同合作的乐趣。在共同合作上两位老师又各自有侧重点不同,戴老师重在于让幼儿合作完成音乐游戏,而王老师则是通过共同制作“朋友卡”让幼儿互相了解。

  二、活动的过程

  两位老师在教学具的准备上都采用了记录表,别出心裁的是王老师根据大人的名片把记录表设计成红色的爱心,还帮他取了好听的名字叫“朋友卡”,更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

  两节活动的教学过程都比较清晰,先了解,后记录,最后游戏。戴老师是由故事引入,王老师则是开门见山,让幼儿在了解、总结了交往的规则后自己尝试结交朋友,最后和朋友一起游戏,体验快乐。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师都突破了班级的界限,戴老师是选择了四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开展活动,王老师则是在活动过程中让自己班级的幼儿到其他班级去结交新朋友。另外,王老师有创意的一点在于她先是让孩子和自己班级的好朋友两个拉手坐在一起,然后让两个人各自又去结交新的朋友。

  三、活动的特色

  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较多的是运用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来体验一种情感,但是这两节活动却没有,而是通过制作“朋友卡”,完成“记录表”来感知如何结交朋友。更加直观、具体,真正实现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体验。同时,在两节活动中体现了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注重教学的整合性。语言,说说自己的朋友;艺术,制作“朋友卡”,和朋友完成“三人套圈”游戏,围着“朋友树”唱歌,最终实现社会性发展目标“体验朋友多的快乐”。

  四、活动的遗憾

  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没有遗憾的,这两节活动也是一样。在听戴老师的活动时,我就有疑惑,教师是否应该在朋友这个词前加上个“新”字,让孩子们更有新鲜感,更有兴趣。这个疑惑在王老师的活动里得到了释然,王老师提到了“结交新朋友”,而且是别的班级的新朋友,可以感觉出孩子们很兴奋,都想尝试一下。人们常用“点睛之笔”来形容某一样东西的重要。我觉得这两节活动缺少的“点睛之笔”就是一句话:文明的行为可以让我们结交到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新朋友,这样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好朋友。

  区域活动又开始了,今天我们要求孩子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小猪,峥峥选来选去拿了一个土豆作为小猪胖胖的身体,可身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我就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他选了一张黄色的彩纸来做小猪的鼻子等各部位的器官,并贴了两只大耳朵、一个大鼻子、又画了两只小眼睛,接着开始做小猪的四只脚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做着做着就停下来了,想了一会,还是不行,他走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我的小猪为什么腿都瘸了呀?”我看了一下他们桌子上都有几个小的土豆、山芋,就对峥峥说:“你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比较小点,能够做小猪的腿的?”他开始找了一会没找到,于是动翻翻、西翻翻,突然发现了一小土豆,正好可以做小猪的腿,困难解决了,他又开始做了……不一会,峥峥开心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小猪。”我及时表扬:“你真棒!”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反思

  反思:

  我觉得在我们各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地在区角活动中增添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让孩子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而有东西可操作,有东西可玩,让孩子自由选择操作,发挥孩子的自由想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发展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再一次遇到问题时,我又适当进行引导,还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想到了好办法。孩子在制作后体验到了制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喜悦。教师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更是让孩子无比的激动与兴奋。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我为此做足了准备。活动程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生怕遗漏哪个环节。因为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材料准备上更是花足了心思。特别是在自主游戏环节,为了避免出现争抢游戏材料的情况,我在每个游戏区角投放了足够种类、数量的玩具和材料。为了避免幼儿拥挤,我把活动室中所有空间都利用起来了,小书屋、计算区、建构区、体育区、手工纺等区角让整个活动室都生动起来。充分的准备给了我顺利开展半日活动的信心。晨区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看着琳琅满目的玩具和材料,兴趣都十分浓厚,劲头十足,我乐在心里。于是,我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区角进行游戏。可接下来的情形出乎我的意料。众多的区角,让孩子分散开来了,每个区角里最多只有三五个孩子。看到那么多玩具和材料,孩子们便拿起玩具自顾自玩了起来,根本顾不上和同伴交流,更别说区角之间的互动了。很多孩子不停地调换着玩具、材料,拿起一个玩具摆弄两下,再换其他的来玩,始终静不下心来。看到这种情况,我急忙来到建构区,提醒幼儿,原本以为孩子们会把注意力转回到游戏角色中来,谁知孩子们你推我我推你的,谁也不让着谁,继续抢着玩具。我看到一些幼儿把区角里的玩具都摆弄了一遍后,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区角的新材料上,而语言区、小书屋等几个新材料较少的区角渐渐遭到了冷落,几个新材料较多的区角聚集了很多幼儿,于是,材料出现了短缺,我一直想避免的争抢场面还是出现了。

  活动虽然结束了,却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活动前做足了准备,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是否一定能让幼儿有规则地开展游戏呢?从上述案例来看,答案是不一定。于是活动后我想了一个好办法,要想幼儿不“扎堆”地游戏,我给每位幼儿都做了一个“进区卡”,又在每个区域粘上了挂钩,幼儿要想进入区域游戏必须拿上“进区卡”才能进入自己想玩的区域,一但本区域的挂钩挂满了进区卡,你只能去别的区域活动了,这样幼儿不仅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也不影响别的幼儿了。

  本月我们大班组的关注重点是就是关于值日生的活动,而且这次活动也将作为大班组的一次实践性活动。所以我将生活活动有机的与学习活动结合到了一起。整体来看这次活动还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必要的。基本达成了活动目标,把我们小朋友以前对于值日生制度较为淡化的,在这里强化了一下。比如,天气预报在没有老师的提醒下,已经在角落里冷漠了好长一段时间,通过此次活动,使幼儿又继续开始关注班级的这项工作。

  活动开始,我用一首优美好听的“值日生歌”导入,受到了小朋友的欢迎,而其中有几句不适合我们幼儿园小朋友, “先到学校来拔草,再给花儿把水浇”所以将之改动成“喝水杯子摆摆好,再给花儿把水浇”,教育就是这样的,我们要随机应变把不适合的改成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在过程中,我用了自己班的小值日生随机拍了他们的几个镜头,却发现这些镜头幼儿很感兴趣,很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而在之后的延伸活动中,我们班将每周选举一次“每周之星”,这个名称的选举得到了幼儿的赞同,大家也都为做上小明星而努力,都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中。

  而对于这次活动,课前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方案也是经教研组的研讨之后形成的,为了这次活动,整个教研组下了不少功夫,在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

  在语言《分房子》活动中,结尾部分我设计了语言游戏“接龙”,让孩子在孩子的提问要求下尝试接答结果,“因为天气太热”(所以我要洗澡,所以我出汗了,所以要开空调……)“因为我爱吃蔬菜”(所以我的身体好,所以我长得高,所以……)

  结尾部分的设计,将故事教学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有助于幼儿更好的掌握“因为……所以……”的句式。“因为……所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短语,将这个短语的学习运用在语言游戏中,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情绪,为幼儿正确使用短语“因为……所以………”作了铺垫。让幼儿能主动学习,敢于尝试思索,说出不同的答案,较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尝试精神,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大班了,我看待孩子的眼光也越发不同了。第一,他们都长大懂事了,可以和我们成人有更多的交流。第二,和他们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也越来越舍不得他们。回首这三年中的光景,我甚至觉得孩子的“错误”都是美丽的刹那!那我当初有没有享受那个刹那呢?

  小班的时候,他们不能将碗中的饭菜吃完,将汤洒得满桌都是。我呢,每次绷着脸、拿着抹布赶紧擦掉,用行动很强烈地暗示他们“做错了事情”。中班的时候,他们上课讲话、插嘴,我严厉地批评他们:“哪来那么多话?”大班的时候,他们因为玩得太兴奋将玩具洒满地,我又会责备他们说:“教室怎么那么乱?”

  这样地对待孩子是否合适呢?当然我不是说他们应该这么做,只是应该提醒我自己,他们或许是犯了错误,但是犯的是“美丽的错误”。和桌子、玩具、教室的整洁相比较,孩子的发展价值当然要高出很多很多。可是我对他们的反应,只会告诉他们:老师更在乎的是安静,是整洁。

  人生有许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既可以欣赏老年的慈祥、中年的成熟、青年的魅力、儿童的天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幼儿的一些“错误”呢?

  孩子们来到幼儿园,是需要一片纯真的乐园,在老师的扶持下、呵护中,在这片乐土中慢慢成长、慢慢懂事,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帮助者。孩子幼小的心灵,软软的手,软软的脚,都需要我们去呵护!需要我们给他们永远不嫌多的爱和安慰。

  作为老师,应该提醒自己:和孩子们相处是上天给予我们的一种特殊的权利,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为他们的进步欢欣,给他们的错误指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是人生开始的最初几年,是多么的难得和重要啊!

  感谢上天,我在还未成为母亲之前便有了这些感悟,在我工作的第三年便开始了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现在和孩子们相处会更加轻松。当他们犯一点小错时,我会问自己:他们真的“犯错”了吗?我应该批评他们吗?我这样的批评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吗?于是便会改变自己的态度,用真诚的心去和孩子交流。毕竟,他们只是孩子!相信我可以更好地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

  最主要的是既能做小朋友们的老师,又能做小朋友们的朋友,家长的朋友。用爱心,真心,细心,的去与她们沟通。

  幼儿园户外活动已经快两个月了,五月份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为此幼儿园还在本月开展了“朝阳锻炼活动”,每天清晨,孩子们早早的来到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做游戏、做早操、滑滑梯等活动,让孩子得到充足的活动量,达到锻炼的目的。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而体育游戏孩子们似乎更加钟爱,在钻、爬、跑、跳中孩子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得到锻炼。但是在“安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时不能最大限度的放开让孩子们活动,所以有时没有达到锻炼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活动中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老师的组织与指导能力也会在游戏中得到提高。

  这段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次数很多,我发现户外活动前的站排成了“头疼”的一个环节。每一次我说:“要下楼了,小朋友们排队开火车了”这句话就像是混乱的导火线。有的孩子连椅子也顾不上摆好,就拥到我身边来。你挤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陈老师,他挤我!”特别是得得小朋友,每次站排总会挤在前面,总是对我说“我要排第一个。”我忍不住问:“站在第一个和站在后面有什么不同吗?”他还挺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拉到老师的手,能先玩到玩具。”我说:“那不能每次你都排在第一个,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他有些不高兴的说:“我要站第一”。于是,我换了个口吻说:“那请你当班长,帮老师管理后面的小朋友,别让他们掉队了,好不好?”他马上很乐意的接受了。可见,在这小小的“排队”里还有这么多的内涵,看来孩子的小脑袋中还真藏着不少的秘密等着我们来发现呢。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第一”。那怎么让大家不争抢呢?我想了几个办法:1、可以看谁进步了,表现的好,就让谁站第一;2、可以轮流站第一;3、遇到不讲理的孩子,教师可以用转移的方法,鼓励他帮助老师一起管理小朋友。

  201x年4月1日,在抚宁县榆关镇中心幼儿园,幼儿组市级骨干教师开展了《幼儿园教学评价》学习研讨活动。在本次活动中,高静老师进行了《幼儿园教学评价》专题讲座,崔洁老师上了一节大班《梅花》活动课,大家将教学活动评价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研讨。

  高静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学习《纲要》教育评价内容

  二、共同学习《纲要》组织与实施中的教学评价内容

  三、教学评价理论知识概述

  (一)概念辨析:评估、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以学为本原则。6.多元化原则。7.教育性原则。

  (五)教学评价的过程:1、明确教学评价的问题。2、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3、确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范围,列出评价指标,制定评价的标准。4、收集信息。5、分析信息。6、反馈信息。7、调整与改进。

  (六)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四)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其基本表现

  五、共同学习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表

  (一)理论专家提出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二)有专家引领并进行实验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三)园所进行实验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四)我市区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六、共同学习专家文章: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反思性评价

  崔洁老师的《梅花》活动课

  崔洁老师心思细腻、心灵手巧,她的活动课有很多环节让人深有体会:请幼儿闻花香会提前在假花上喷上香水;请幼儿观察梅花后将梅花粘贴在衣袖上以免乱放;请幼儿做小魔术师点击鼠标开出朵朵梅花(课件美观、易操作);幼儿做好的梅花图教师准备好裱画的底版;作品完成了一起合个影留个纪念……

  活动课结束后,全体教师针对活动进行了研讨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研讨氛围十分热烈。由于时间关系活动结束时大家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次活动引我深思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深感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评价影响的重要。

  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而教师的专业素质集中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当前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强调的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幼儿园教学评价我深深感到教师对自己专业化的认识与自我提高的意愿对于幼教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深感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当“教育的不平等、不公平”很早出现在耳边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想国家大、很多地方穷,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可是这次活动亲历在抚宁县榆关镇中心幼儿园的活动室,我深深体会了什么是教育的不平等。4月1日,还没到停止供暖日期的时候,这个幼儿园的活动室已经没有了暖气,冰冷透骨了。难道几天的供暖都做不到吗?这仅仅是“穷”的问题吗?

  最后的反思:我们,到底可以为幼教做点什么!?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活动反思:

  活动以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图图”的视屏切入,用一种动态的、夸张的形式让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气时的表情特征。在孩子观察与表现生气表情的环节中,我也能紧扣活动的目标,时刻引导孩子发现图片中生气时夸张的地方,如:皱皱的眉头、冒火的眼睛、竖起的头发等,并鼓励孩子也能用夸张的方式来模仿这些夸张的表情,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夸张后的乐趣。活动中,我能鼓励孩子大胆地来讲述自己生气的故事,并能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引导,使整个活动能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

  由于一开始我们考虑到要结合主题活动“高高兴兴”的开展,所以,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使活动与主题贴合得更近,最后还是决定采用画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自己生气的故事,再引导孩子讲述。活动中还引导孩子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及使自己高兴起来的方法。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调整或改进的地方。

  1.对中班孩子来说一个活动抓两个点可能更多了,而让孩子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画面可能太难了。既然孩子对夸张的表情很感兴趣,而且活动前面的环节也引导得比较到位,可以重点就让孩子来画生气的夸张表情。

  2.我在活动中的引导还过多,比较注重面面俱到,有时可以退位,让孩子讲述的机会再多一些。

  认识粗细(数学)

  活动要求: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

  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

  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

  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

  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

  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情景描述: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了,幼儿像往常一样,拿了区域牌,开心地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游戏。而我就在旁边当一名观察者,观察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语言、交往方面的表现,并且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适时得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今天和往常一样,娃娃家还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区,来这里的人也最多。毛毛进入娃娃家后拿起玩具手机给妈妈打电话,雯雯进了娃娃家后看见毛毛手中的电话,上前就抢,嘴里还说着:“我打一个,我打一个。”两个孩子开始争抢起来,把那些“小朋友要一块儿玩、和小朋友商量商量”的话抛在了脑后。我等了一会儿,两人还是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而且看情形,她们马上就要来告状了,看来非要我出马了。于是,我马上走过去说:“雯雯,毛毛是小妹妹,先让她打行吗?”雯雯虽然停止了争抢,但是仍不甘心地看着毛毛的手机。这样不行,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灵机一动,去其他班上又借了一部电话,并大声说:“铃……铃……雯雯快来接电话,妈妈找你。”只见雯雯满心欢喜地跑去接电话,并和妈妈聊了起来。矛盾化解了,雯雯也投入到愉快的游戏中去了。看来我这招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还真是有效。

  评价反思:

  小班幼儿年龄小,常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准与他人交往,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争抢,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情绪易转移这一特点,适时地介入并加以引导,使“纠纷”很快化解。这样,既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又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情绪,真可谓一举两得。

  昆虫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大馅饼这个故事发生在有趣的蚂蚁家族,借助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多的了解,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蚂蚁家族团结合作的搬运过程和有趣的分工情况,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带领幼儿用报纸当作大馅饼,学习有力的吆喝声,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得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1、第一环节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没有引导好,当幼儿回答蚂蚁在搬石头时,我没有很好引导,导致幼儿以为真的是大石头。其实我可以引导他们,“这真的是大石头吗?”引出这是一片香肠,不是石头。

  2、在讲述第三张图片时,应该重点讲述,上课时我有点急,“蚂蚁为什么要吆喝着把大馅饼运回洞?”这个问题我没有抛出去,导致这张图片没有讲透,还可以让孩子学习蚂蚁们的吆喝声“嘿哟,嘿哟”。

  3、讲述故事时,我一张张地出示,让孩子一张张地看,一张张地讲,让他们猜测下一张图片的事情,幼儿不太会猜对,有点难度,其实,可以把图片一起出示,让幼儿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后环节游戏《运馅饼》,让幼儿切身体验小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将分工与合作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游戏,能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但是我在游戏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导致孩子都拿着刀,不知怎么玩了,要是能讲一下6人一组,二人当兵蚁,四人当工蚁,那么他们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缘故,导致孩子对刀非常感兴趣,看起来也有点危险,刀可以不用。《运馅饼》的儿歌一时半会不大可能学会,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让他们一边搬大馅饼,一边吆喝:“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可以了。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的启示会一直引领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

  1、资料

  2、投放材料:找图形

  3、活动目标:每组学会轮流玩玩具,学会新玩具的玩法。

  4、活动过程:经过上周的情况,我觉得每组人轮流玩玩具会更好,这样就每个人可以玩每种玩具。

  第一组:数字口袋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反思

  第二组:找规律

  第三组:拼图

  第四组:小猫钓鱼

  第五组:找图形

  第六组:多功能包

  教师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十分钟交换玩具。

  5、反思

  这种轮流的方式好,但也不是对每位幼儿,有些幼儿早能掌握,比如谢静,她玩的玩具都能掌握的很好,而且每次都能很早的掌握。有些幼儿不能掌握的很快和还好,比如李欣,她拿到玩具不知道怎么玩,要看到别的幼儿玩她才会去看看玩玩,而且玩了一会就不去玩了,就开始打扰别的幼儿了。

  户外活动,在我以前的工作中一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比较难组织的活动,为了孩子的安全户外活动很少;为了减少教玩具的准备,很少开展。

  《玩垫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幼儿理解活动规则很重要,同时让幼儿对探索玩垫子感兴趣。活动开始教师以拿垫子当方向盘,边开汽车边唱歌进入活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还准备了垫子做成的大火车,幼儿通过开火车的游戏结束本次活动。

  《玩椅子》,活动形式很新颖,幼儿探索创新兴趣强。幼儿活动道具贴合幼儿生活,日常生活中幼儿就可一玩,通过不同摆放椅子的方法探索不同的方式和椅子玩耍。活动中唯一缺陷:有部分的动作相对可能安全不是很有保证。而且可能由于活动安排时间过长,到后面基本幼儿已经失去对活动的兴趣了。

  《趣味玩球》,活动中氛围很轻松,教师营造了一个很温馨、和谐的互动环节整个过程显得很有趣,比如说刚开始就有一个把球当地雷围成一个圈,让幼儿在活动时绕开地雷,然后在让幼儿说说球还可以怎么玩…整个过程很流畅。孩子玩的也很投入兴致也很高,是我值得学习之处。

  而好像她们的一切都是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只要有需要的活动都可以大胆的去搞,也许是她们的一贯的培养,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表现得非常出色。也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孩子自我保护的很好。从而我就想到了:孩子的一切习惯都是在老师的培养下形成的,占有了就会有收获,放弃了只能留下遗憾!同时也领略到:他们的户外活动形式多样、更加丰富。

  一、细节描述:

  “1…3…5…1…3…5…”孩子们听到了这个音乐马上就从自己的小椅子上站了起来。又是一个音乐响起,孩子们立刻向后转面朝小椅子站好,接着孩子们根据听到的不同音乐做起了不同的动作:拿起小椅子、按照音乐活动中的队伍排好队,坐在座位上拍手。

  二、评价分析:

  《亲亲热热在一起》是一首表达孩子和爸爸妈妈美好感情的歌曲,歌词看上去有些复杂,但是由于之前学了儿歌《敲门》,所以这样就降低了歌曲的难度,幼儿学起来会容易一些。在幼儿学唱歌曲的同时我还让幼儿做了一系列配合歌曲的动作,以此来帮助幼儿学习歌曲。小班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我在开展小班音乐活动时发现,小班幼儿大都喜欢唱一些熟悉的歌曲,新授课时,他们一般兴趣不太高,第二节复习课时,他们由于熟悉了音乐节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像《亲亲热热在一起》,因为歌词就是之前学习的儿歌《敲门》,所以幼儿在学习歌曲时就有了兴趣)这主要是幼儿在上新授课时,不能完全理解所授课的内容,当然更谈不上接受有关信息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上好小班的音乐活动。

  三、所思所悟:

  根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我也想了好多激发幼儿兴趣的办法。就像让幼儿通过表演来激发自己的兴趣从而学习音乐。因为幼儿好奇心强,表现欲旺盛。音乐活动能充分满足幼儿这方面的要求。通过表演,幼儿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幼儿能作出较积极的外部反应,能从与他人合作的动作表演活动中获得交往合作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我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创造性表现,发挥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在开展音乐活动中尽量采纳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不照搬书上的动作方案,幼儿在创编表演中锻炼了自己,增强自信心,获得了成功感,这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今天中午,陆老师也针对户外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反馈。陆老师也归纳了三点最突出的问题。

  1、准备工作不充分,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2、晚出早归。到了规定的时间没有准时出去,还没有到收的时间,已经收回,孩子真正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

  3、孩子等待时间长。分玩具老师一个个分,分到最后一个,已经过去好长时间。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在以后带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材料,不要临时准备,这样就很耽误时间,也不至于手忙脚乱,以至于达不到户外活动的效果。户外活动的时间要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是两个小时左右,在幼儿园我们都是有时间规定,每个活动大概多少时间,是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如果没有准时出去,又提早的收掉,就根本达不到户外活动的效果,就像陆老师举得例子,晨间活动7:55分开始8:05结束,幼儿实际活动的时间只有10分钟,无形中就少了20分钟,今天的户外活动就没了意义。

  关于孩子的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我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教师在组织的时候,其实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比如分发玩具需要五分钟,那分给最后一个幼儿的时候,他也就少了五分钟的活动时间,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拿,托小班最好能够和保育员沟通好,不要浪费时间。

  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收获很大,让我重新了认识了户外活动,也对以后我在实际带班的时候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教材分析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每个幼儿都有美术创作的潜能。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到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这些都是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当鼓励和指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并通过大胆想象、手、眼、脑协调的操作,表现自己的体验,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地。而美术活动“有趣的小乌龟” 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而且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大胆想象、好动手操作特点。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幼儿通过手、眼、脑的协调活动,用脑去想象、理解、创造,为他们提供了美的体验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评析

  1、分组教学的运用

  在分组过程中,老师分成3个小组,每一组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分层了三个层次,难度也各不相同,让孩子自由选择,体现了孩子的主动性和自我需要以及情感支持。活动中老师尊重孩子的选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活动设计中去。

  2、材料的运用

  在活动中教师能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能依靠材料特点,通过观察、摸索来调整怎样更好的操作、利用。如在用皱纸来做乌龟的背壳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把皱纸编成绳子,一圈一圈的绕上去,有的把皱纸按颜色一圈圈贴在乌龟壳上,还有的做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壳。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

  3、活动的内容设计方面

  每个环节都是精心准备与设计的。如第一环节的活动,教师出示制作好的“乌龟”让幼儿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第二环节,教师边讲解制作方法边完整示范一遍过程。并圆上添画乌龟的头和四肢。第三环节,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让幼儿说说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最后,大家互相欣赏作品,也让幼儿有了集体完成作品的成功体验。这样有趣的自由探索活动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的,也是适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这也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在活动中,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三、反思

  1、有趣的小乌龟不光体现在单个上的有趣,也可以将几只乌龟组合在一起进行创作,这样将会让幼儿的想象力更加扩展。

  2、结束的讲评活动可以让幼儿来介绍本组的作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与前面的讨论活动也相互呼应了。

  3、可以多多尝试一些好的活动形式,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教师也觉得很好玩的,真正的做到玩中学,从而来总结经验。

  4、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小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五月份的常规目标是: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五月份的活动目标是: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 及时的评价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为期一周的半日活动展示在每个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下顺利结束了。本次展示活动中,每个班级的教师都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教室环境的创设、区域材料的丰富以及各个环节的渗透;每个教师都精心地准备了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现主要针对大班年级组的整体区域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区角创设

  目前每个班级都创设了7—8个区角,主要涉及语言区、益智区、数学区、探索区、美工区、表演区、操作区。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特色有了着重区域并加以深入。例如:大七班在美工区的基础上,开设了一个创意无极限的区角,主要让孩子们进行废旧材料的再加工,有光盘类、纸盒类、瓶罐类、毛线类等;大四班音乐游戏较为出色,因此在“大舞台” 里,孩子们载歌载舞,玩得不亦乐乎。

  建议:

  每个班级学习型区域偏多,社会角色体验较少。可适当调整一些区域成为具有一定社会交往性的区角,在社会性交往活动中同时发展专项能力。例如:在超市活动中学习排序、数的知识、加减的运算等相关知识;在设计院中进行粘贴、泥工、剪、撕、构建等多方面的技能。

  关键词:区角材料

  经过前阶段的学习与平行班观摩活动以后,每个班级都对自己班级的区域材料进行了重整与添置。目前每个班级中材料都较为充分,能够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们新添置的材料:

  操作类:穿鞋带、串珠、绕毛线、七巧板、拼图、棋类、玩锁、点数、送牛奶、计算闯关、猜名字、拼成语(古诗)、找量词、词语开花、编织、找不同…

  探索类:放大镜、万花筒、沉浮、音乐瓶、神奇的指纹、火箭、吸铁石、静电摩擦、溶解、月亮船、灯泡亮了、拆装玩具、吸水性探索…

  建议:

  1、 教师投放的材料关注幼儿学习性的材料居多,多为幼儿平面的操作练习,可在游戏性与趣味性上作思考。

  2、 个别材料的投放存在可操作性问题,例如:物体吸水性探索过程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为硬海绵、A4纸、棉花(极少),这些材料的吸水性如何?是否可增加幼儿熟悉的大海绵、各类纸(餐巾纸、彩纸等),小毛巾等,并提供操作记录表,以便于更好的检验与经验分享。

  3、关键词:组织情况

  每个班级孩子都能根据意愿自由选择区域,并进区有序地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各班区域常规已经基本建立,区域活动组织流程规范。在区域活动之初,教师主要针对上次区角活动的问题、本次区域的重点以及材料作简单介绍;区域过程中,俩位教师分工明确,有重点区域的跟进式指导,也有全局的巡回指导;在活动结束后,均有总结以及作品介绍。

  建议:

  1、个别区角存在盲点,呈现任由幼儿自由发展的局面。例如:阅读区几位幼儿自由阅读,建筑角自由搭建等,没有预设的发展目标。阅读区可介绍看书要点并记录所看书面的要点、建筑区有本次搭建的主题与突破难点。

  2、整体活动仍然存在较为吵闹的现象,需要长期坚持引导幼儿安静、有序、自主操作。

  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区域活动时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开学初我们就商量制定好了本学期活动区的内容,平时工作活动时大家各自做什么,相互怎么合作,什么活动需要怎么样的配合我们都一一做了安排。所以各项活动在开展时都比较顺利、有头有绪。

  在活动中我们几位老师还是比较会观察孩子的,活动时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随时纠正,或下次改进。活动评价完了我们还会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一个月来,区域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

  1.活动有目标性

  我们把开学初定的特色计划中关于游戏、区域活动的目标细化。3月份,我们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幼儿熟悉区域,了解区域活动。4月份1.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两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其他象美工区,3—4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撕纸,4月份是学习使用剪刀,比如学习剪纸、学习纸帖画等等。音乐区3—4月份愿意参与音乐表演,5月份学习使用打击乐器等参与表演。有目标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2.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不足的地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开学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3.注重讲评工作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比较困惑的地方:

  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其林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