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夏日的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贾丽 王也夫 摄
时间似一支如椽巨笔,记录沧海桑田,书写岁月豪迈;梦想是一艘扬帆巨轮,见证山河奇迹,承载无数远航。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第一站便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的情况。在弘德村,习近平总书记“好日子还在后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的殷切嘱托,成为吴忠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引航灯”。
面对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吴忠市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攻克了贫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出了一条符合吴忠实际、具有吴忠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吴忠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吴忠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盯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以全市96个重点移民村为重点,扎实推进“9+1”专项提升,持续推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进展。
如今的吴忠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日新月异,文明新风更加浓厚,村内村外都在演绎着幸福蝶变,一幅幅美丽新农村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
弘德村: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6月2日,弘德村村民刘克瑞(中)和老伴马建花带着小孙女在家门口玩耍。贾丽 摄
夏日的弘德村,鲜花盛放,绿树成荫,村里的法制广场上,村民张七女正带着小孙子在广场上玩耍。说起弘德村这两年的变化,张七女笑着说:“现在越来越喜欢我们村了,特别是这两年,变化大得很,村子又干净又整齐,还新修了小广场,晚上妇女们都在这里跳广场舞,在这里生活不比城里差。”
作为“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弘德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完善,小学、幼儿园、灯光球场等配套齐备。村庄道路全部硬化,广播电视、互联网进村入户,商业网点、金融代办点、公交车等便民服务配套到位。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说:“这两年,村里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同时开展‘厕所革命’,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有力推进,环境美、村庄美、庭院美、田园美全面提升,真正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规划建设目标,实实在在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沿着干净笔直的村道来到C区007号村民刘克瑞家,门口的雕塑“傲娇牛”高昂着头,仿佛正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看到有人来家里做客,刘克瑞和妻子马建花笑脸相迎,热情地招呼着大家。“这两年家里变化确实很大,不仅建了新茶室,还代卖红寺堡区农特产品,一年能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让我特别高兴。”刘克瑞说。对于刘克瑞一家人来说,变化最大的可能还要数刘克瑞的儿媳妇海小荣。当上带货主播和村史馆讲解员后,她不仅面对镜头从容自信,从未走出吴忠市的她还代表红寺堡区到杭州推介红寺堡区的葡萄酒。海小荣说:“所有的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在弘德村,和刘克瑞一家人一样,移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一天一个样。如今的弘德村,还建成“习语大道”、党员教育基地、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电商中心、童心园、故园、民宿等一批特色现场观摩研学点,健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436批次10777人,展销中心创收100万元,旅游业发展潜力不断升级。“等以后我们村旅游业发展起来,我们家也要发展民宿,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刘克瑞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肉牛产业也是全村的主导产业,目前,弘德村的二期养殖场建设已竣工,占地面积205亩,可养殖肉牛7000头以上,后续要带动全村所有村民出村入园,发展养殖业,增加一份稳定收入。“这里面也有我家的牛。”刘克瑞的儿子刘治海也在园区打工,这几年,他们一家通过贷款,加上自己攒的钱投入到园区,每年都能拿分红。刘治海说:“我现在这里工资每个月4000多元,离家还近。今年,我和我父亲打算再多入点股。”
历经一年又一年的建设发展,弘德村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公共服务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的指示精神,弘德村正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任军骄傲地说,弘德村2012年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2021年人均收入已增至1250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142万元。
刘克瑞家的茶室墙上挂着一幅“好日子还在后头”的字画。贾丽 摄
惠安村:产业兴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惠安村属“十一五”移民村,位于同心县石狮开发区,占地面积3.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0亩。全村常住户695户2896人,主要产业为劳务输出、牛羊养殖、第三产业。常年输出劳务461人,年劳务收入1900万元;养殖户375户,养牛506头,养羊6134只,每年创经济效益800余万元;第三产业主要是经营牛羊及皮毛等,年创收600余万元。培养致富带头人8个,建设壮大村级集体养殖园区1个,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标准养殖圈棚512个,利用率达到65%以上。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1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37.8万元。
宽阔的水泥路,整齐宽敞的院落,满圈的牛羊……惠安村呈现出一派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新气象。
村民吃上“旅游饭”
6月3日中午,惠安薄利超市的老板白建国正在忙进忙出。
白建国是惠安村村民,去年,他家开办的农家乐正式营业,这让他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一楼开超市、二楼做餐饮,剩下的房子出租,白建国自建的二层小洋楼上,开着乡香麻辣烫、九球俱乐部等各类店铺。惠安村与满春村相邻。近年来,满春村依靠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为游客提供吃、住的农家乐应运而生。
“我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起农家乐的,每逢节假日,都有很不错的收入。上个月,靠着满春村举办的玫瑰节,我一天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两万元。”白建国说,他家超市的二楼为游客提供住宿和就餐服务。超市里销售的八宝茶、红枣、枸杞等同心特色产品,很受游客欢迎。
平日里,妻子锁凤霞负责超市收银,白建国负责采购商品。接待游客时,白建国就会雇用村民前来帮忙。提及今后的发展,他信心满满地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我扩建了超市,增加了餐饮,收入也由过去的3万元增加至14万元。如今,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宁静整洁的村落、袅袅升腾的炊烟、纷至沓来的游人……初夏时节,惠安村一派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里人的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绽放。
劳务+养殖=好日子
6月3日,村民虎里中的大儿媳马车尔和二儿媳王慧,正在给牛添加草料,圈舍里肉牛膘肥体壮,目前主要养殖的是西门塔尔肉牛,具有出肉率高、生长快等优点,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喂完牛后,两人向家中走去。在马车尔和王慧的院中,整齐地码放着砖块。马车尔指着砖块说:“我们准备翻新厨房,这不,这几天就忙着找人收拾房子呢。”
点“牛”成金,穷山村蝶变“聚宝盆”。靠着养殖肉牛,王慧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她说:“我们家由最初的一头牛发展到现在的21头牛,每年收入10多万元。我老公在外务工,收入挺好的。收入好了,日子也就越过越好了。”
“产业兴旺了,村民的生活才有希望和依靠。现在,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人均年纯收入也由最初的2000多元增加至12000多元。”惠安村党支部副书记锁忠诚说,惠安村特色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乡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下一步,将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与群众增收致富双赢的美好局面。
6月3日,在同心县石狮开发区惠安村村民虎里中家中,其大儿媳马车尔(右一)和二儿媳王慧(右二)正在给自家的牛添加草料。丁宝萍 摄
同进村:产业兴百姓富
青铜峡市青铜峡镇同进村是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期间搬迁的生态移民新村,移民群众迁自同心县田老庄乡、王团镇、预旺镇3个乡镇12个行政村60多个自然庄点,2020年全部脱贫销号,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7.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50.4元。
当天,在同进村帮扶车间里,女工们坐在工作台前,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不一会儿,一件件崭新的吨袋在她们手中成型。37岁的王美丽是吨袋车间的负责人,现在每月可领到4000元工资。可刚到车间上班时,王美丽只是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因为工作认真,仅仅两年时间就得到了提拔。王美丽说:“我们这个工作离家近,谁家有个急事回家忙完还能再来,特别方便。车间二期马上就要建好了,更多的留守妇女也能有工作了。”
2017年,同进村引进宁夏青铜峡市绿源塑胶有限公司,于11月建成青铜峡绿源公司同进村扶贫车间,安装吨袋编制加工设备60台,从事工业编织袋、吨袋生产加工,解决同进村妇女就业岗位60余人,从业人员月收入2000元-3600元,年均增收4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人脱贫。车间运行至今,已为同进村村民增收200余万元,帮助农村妇女就近务工增加收入。2022年4月,在原帮扶车间后面新建标准化帮扶车间,改造原帮扶车间,为扩大生产规模奠定硬件基础。
驱车来到同进村的制高点,远眺整个同进村,一条条水泥路干净笔直,一座座移民新居排列整齐,一幢幢温棚鳞次栉比,一个个养殖场里牛羊满圈,一片片经果林生机勃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设,同进村也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蹚出一条产业兴旺富民路。在村民杨占有家的温室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煞是喜人。杨占有的老家在同心县预旺镇贺家源村,自搬迁到同进村,他开始学习种植大棚蔬菜,自己当上了老板。“以前山大沟深,吃的都是窖水,哪里还能种这些好水果、蔬菜呢。现在自己当上老板,每年两茬子收入,将近10万元,这在老家可是想都不敢想的。”杨占有说。
目前,同进村已有日光温棚51栋、双层移动冷棚2栋,目前种植辣椒2棚、西芹2棚、西红柿49棚,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9人左右,户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10.6万元。除了种植业,同进村级的养殖业也为乡村振兴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同进村养殖园区分两期,一期养殖圈棚80栋,二期2021年共建成47栋,从事肉羊养殖130户,羊饲养量达到2800多只;从事肉牛养殖6户,牛饲养量达到50头,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余人。
去年,同进村还种植经果林,一期共计栽植果树5020亩407546棵,其中苹果树4546.07亩375092棵、桃树360.52亩24839棵、李树113.41亩7615棵。该村村委主任杜洪亮说,预计第三年起实现产值200万元,第四年起年均产值可超过1000万元,可带动移民稳定就业200余人,脱贫人口(建档立卡户)受益3202人,从第四年起经果林亩均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左右,与毗邻广武村、三趟墩村5000亩经果林形成规模优势,为打造区域林果品牌夯实坚实基础。
6月2日,同进村村民王美丽正在登记吨袋数量。贾丽 摄
利原村:种植养殖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在利通区扁担沟镇利原村不远处的肉牛养殖园区,一座座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健硕的肉牛在牛舍里悠闲自在地嚼食着草料,不时发出“哞哞哞”的声音。“这个养殖园区是2018年建设,2019年投入使用的。当时,园区建设项目推动了全镇肉牛产业的提档升级,为利原村、渔光湖村、利同新村群众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34岁的利原村党支部书记白彪说。
正如白彪所说,如今,肉牛产业也已经成为利原村的主导产业。目前,利原村共有养殖户98户养殖1044头肉牛,其中脱贫户67户405头,2021年迁入扶贫肉牛养殖园区发展养殖业,羊只存栏2300余只,其中脱贫户23户552只。2020年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1734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45万元。白彪说说,2020年5月村集体筹措资金100万元,购买肉牛43头;2021年底已出栏12头,收入28.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8.5万元。2021年11月购买28头公牛,目前村集体牛场已养殖肉牛81头,雇用专人喂养管理。
“以前家里的牛圈太小,牛在里面不好好长肉,而且家里养牛环境卫生不太好。自从村上有了养殖园区,我们就把牛全都拉到这里养了,牛住得舒坦,我们老百姓也放心。”今年58岁的姬学林说道。2009年,姬学林从固原市原州区移民到此,养殖肉牛成了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看着牛儿们健康壮实,姬学林高兴地说:“现在的生活好得很,党和政府啥都为我们老百姓想好了,只要我们肯下苦、肯努力,就不会受穷,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利原村位于扁担沟镇政府南30公里,利通区最南端,是2009年自治区在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的国家“十一五”易地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工程。利原村2015年脱贫20户101人,2018年脱贫19户92人,2019年脱贫27户106人,2020年脱贫6户24人,全村于2020年底实现全部脱贫。2021年将2户9人纳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系统。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目前,利原村共有耕地2196亩,主要产业以种植籽粒玉米、大棚蔬菜、劳务输出、牛羊养殖为主。长年在外务工达380人左右,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32.3%,其中,脱贫户长期务工人员48人。
利原村村民李聚仁靠种植蔬菜大棚走上致富路(6月2日摄)。贾丽 摄
(记者 贾丽 丁宝萍 邹丽 金方华)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