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斌,1979年11月参加工作,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佛山人行侨汇科、中国银行佛山汾江办事处(现佛山汾江支行前身)、中国银行佛山分行工作,一直从事外汇工作。 现任中国银行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分行运营部助理运营经理(整点清分)。
岗位虽然有点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他可是精通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世界各国货币的“货币通”,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金牌教师,一名在佛山分行运营条线默默奋斗三十七载的银行从业者。
曾是倔强少年
当时入行两三年的张亦斌在柜台负责办理兑换业务,外币种类不多,最常见的是美元和港币。张亦斌觉得有趣,偶有研究。
友谊商店基本上使用外汇兑换券作为货币,有紧缺商品需要用港币兑换成人民币进行购买。中行有驻点兑换服务,某天恰好是他代班。
着急兑换的人群,第一次接触各个版本港币硬币的他,翻来覆去的辨认,终归是延伸了些许不满意和不服气。
“起初就是不服气,不会辨识那就自己钻研。”
他说起年少时光是含着笑的,自此下定决心把外币钻研透。
这一点点神奇的、倔强的像是赌徒心理的因素,就这样打开了他的货币探索大门。
遇到一样你会去钻研的东西,会付出努力并且这么多年都心甘情愿的东西,本身就很不可思议。
从爱好到日常
有人问他见到过、研究过多少货币,他答两百多种吧,基本覆盖世界上的货币。
他说,幸而有不断开放和自由化的环境,他的货币大多来自各种收藏以及香港的货币展销会。
“喜欢的货币买到了就能开心很久,没买到甚至会整晚难以入眠,然后早起就算再贵也要去买到。”
说到自己的执念,他忍不住笑自己。自己掏钱买了双波紫光灯、激光鉴别仪和扫描仪等等,纸张的防伪技术、雕刻制版的特征、印刷技巧、油墨种类、风格图案,不断熟知。
“我们行里的紫光灯只能体现一种波长下的图案,我的仪器欧元放进去就能看到两种不同的图案,很好看的。”
问他现在怎样不断研究新的货币,他语气平稳地答:
“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对货币的了解比较全面,新的货币只要稍稍跟进就可以熟悉。”
有自己扎实稳固的东西,无数细节的拼接已经构建出专业的知识脉络,与时俱进也不显得那么艰难。
不仅是闲暇
最初港币的出纳柜台到培训科、人事处,调整到财会部出纳管理岗位的时候,张亦斌做出了不同选择。没有接触到外币的工作环境,他申请调动到佛山分行的营业部,最终到了营业部运营部的库房管理条线。
问他为何一直坚持这个岗位,他的回答很简单。
“这个岗位会一直接触货币,所以我就喜欢了。”
所以,一直从闲暇时光,喜欢到了现在。
初衷不断变化
从80年代中期研究货币起,张亦斌就已经开始授课。讲与懂有着不同的要求,自己的熟知需要转变为他人可以接受并且理解的内容,这些要求,给了当时的张亦斌不断学习研究的动力。
曾有大半年的时间,他就一心浸在做PPT上,学习、补充、改进。他说现在的PPT,光是图片就有两千多张。
问及最近的爱好,他坦率得可爱:“五年前我开始研究佛法,货币也没有抛掉”。货币的更迭没有那么迅速,不再需要大量的时间,他寻到了新的爱好,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最初固执着要把自己的领域研究出来,自信也是自豪地做着技术封锁的他,PPT都要署上“张亦斌制作,谢绝复制”。
现在不仅行内授课,也分享给同业。他说没有找到徒弟学习,但是“别人需要,就传播”。
他仍旧一直在做。
沉迷“币”中,通过钱币了解世界
仅仅拥有世界各国货币远远不够,要想攻克货币鉴别,还需要潜心研究这些货币。
张亦斌坦承:“货币不仅仅只是一张纸,里面包含了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知识等。因此,在研究钱币的过程中,还要大量吸取各个国家相关方面的知识。”
为了研究各国的货币特征,他辗转弄到了一本全英文的介绍货币知识的书籍。他查字典,请教相关英语专家,逐字逐句吃透书中内容。
“现在我几乎都能识别各个国家的货币,货币上的文字可能我不会读,但是一看我就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货币,并且知道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政治特征、历史文化等。”
他用了大概20年的时间了解货币,也慢慢悟出了自己的一套鉴别方法。因为在研究货币鉴别技术初期,各国货币相关资料匮乏,货币鉴别方法全靠个人钻研琢磨。
“印象最深的是,我在研究100元港币的时候发现了一种新的鉴别方法,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后来在中国银行总行新编写的一本介绍外币鉴别方法的书中发现,自己研究出来的鉴别方法就是这种防伪技术。”
听过最合适的匠人精神诠释是“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予以认同。
我们从一个有很多很多人的起点出发,熙熙攘攘,拥挤喧闹,然后我们各自前行,有人喜欢结伴,只要热闹,便一起前行;有人听到内心独特的声音,明白孤身,仍旧踏步向前。人生是一场一直在延续的颠沛流离,深知自己想要的并不被外界影响,即使孤身一人仍是走的坚定,已是拥有“匠心”。
希望即使孤身在岁月中反复,仍坚定地给自己光芒和力量,不觉时光漫长,不觉岁寒人欺。
毕竟,生活万种风情,这般有趣。
稿件来源:中行团委
部分内容有修订及增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