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如何赢得青年一代

志匡 餐饮美食 2024-12-20 2 0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如何赢得青年一代

  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电影《南昌起义》、《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电视剧《秋白之死》、《父亲》、《李大钊》等,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开了一个好头。二十多年来,围绕重大节庆和革命领袖诞辰纪念,《周恩来》、《开天辟地》、《大进军》、《大转折》、《大决战》、《巨人的握手》、《重庆谈判》、《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日出东方》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吸引了千百万观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秀影视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再现了中国革命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刻阐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成为激励我们奋发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生动的教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又一次重要收获。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了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它的创作实践,为当代文艺如何进一步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讴歌理想追求创造了成功经验,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必须在创新和突破上下功夫。多年来,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新推出的作品要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群众的喜爱,就必须另辟蹊径,不断创新。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摆脱了一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传统模式,在演员选择、人物塑造、影像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把重大题材和清新风格、主流价值和时尚元素、真实历史和虚构情节进行了较好的融合。荧屏上,画面考究,色彩明亮,演员青春靓丽、激情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和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第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必须在昭示时代精神上下功夫。反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回顾过去,引领当下,昭示未来。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必须努力寻找与当今时代的共同点,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挖掘出更多与当代社会共通的东西,大力弘扬时代精神、讴歌时代精神,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给人以教益,给人以启迪。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生动丰富的情节,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人应该怎样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人应该怎样树立理想”等主题。这些主题,是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前辈面临的重要人生课题,也是当代青少年必须深入思考的紧迫现实课题。该剧着力反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青年对宇宙人生的求索、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当今青年人的理想追求相一致,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和思索。   第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必须在把握当代观众审美需求上下功夫。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要受到当代观众欢迎,必须认真研究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选取当代观众易于接受的主题内容,采用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内容上、形式上贴近当代观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贴近当代观众对青春的向往,对偶像的仰慕,定位于“青春偶像剧”,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充满正气。剧中白衣胜雪的青年学子、琅琅的读书声、激情昂扬的青春之歌,年轻演员的质朴表演和显现出的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符合大多数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拉近了与当代观众的距离。该剧运用娴熟的编剧手法,把人物的学习生活和感情生活、学校教学和革命活动、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等巧妙地纠葛在一起,在情节的递次推进中,人物的遭际和命运不断发生变化,使观众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观赏心理。   第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必须在精心规划、精心组织上下功夫。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也是珍贵的,需要进一步加大题材规划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要系统梳理近现代以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影视剧创作,精心规划策划,避免交叉重复,不断填补空白,用一系列优秀的影视作品形成一部完整而光彩夺目的革命历史画卷。要善于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做法,改变立项、拨款、审批各自为政的状况,运用市场机制,对题材论证、项目审批、资金投入进行有效管理,在投入、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一流的编、导、演和最好的制作班底集中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来。   总之,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以深厚的革命感情、严肃的创作态度和不懈的艺术追求,精心组织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生产,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一曲青春激扬的颂歌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   《恰同学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网友们把这部电视剧称之为红色青春偶像剧。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观众一致认为,他们被剧中人物的思想、抱负、激情所感染。   《恰同学少年》的成功值得认真总结,归纳起来有五点:一是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20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并最终找到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为主线,以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陶斯咏为代表的青年人的生活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历程展开叙述,视角独特;二是编导手法新颖,把枯燥的历史题材用被现代年轻人所接受的艺术手法演绎,剧中的人物与现代青年一样也有弱点和冲动,让年轻观众感到亲切;三是主题鲜明、定位清晰,青春、励志,极易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四是演员表演朴实、自然,把一群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成长历程塑造得很到位,全无造作之感;五是有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创作集体,策划、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都为本剧的成功付出了很大努力和心血。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成功给我们几点启示。   1、《恰同学少年》以塑造人物为主线,以革命领袖青年时代不为人们熟悉的年代为背景,拓宽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领域和空间,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创作经验。《恰》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在艺术创新上的一次成功实践。   2、好戏是磨出来的。这个“磨”字就是对精品的执著追求精神。精品之作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捕捉思想的火花,精益求精地以对艺术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再现生活。《恰》剧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这部戏从剧本创作到播出,历时三年多的时间。剧本几易其稿,可以说编剧所付出的心血为该剧的拍摄成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使每一位剧组的工作人员充满创作激情。为了使演员的表演更接近年代和角色的要求,导演带领演员在正式拍摄前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集训,它为表演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作为电视剧的创作者和播出部门,我们有责任认真深入地了解当代不同层面的观众对电视剧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次《恰》剧的热烈反响和观众发表的心声,使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认真思考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和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更加紧紧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在创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多拍摄和播出更多的赞美爱国主义精神、讴歌时代理想,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优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电视剧。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各级电视台崇高的社会责任。   挖掘红色资源优势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委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诞生过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生过许多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这都是我省文艺创作的“富矿”。我省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生产一直十分重视,1991年我们成立了湖南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把这类题材影视剧创作作为文艺生产的重点,从省委领导、主管部门到生产单位都予以重点关注。我省先后拍摄了《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刘少奇的四十四天》、《故园秋色》、《毛泽东和他的乡亲》等20多部影视剧,还创作了一批戏剧、广播剧、歌曲等文艺作品,形成了“红色经典系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影视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努力寻找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生产的准确定位,在思想、艺术和市场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以继续发挥我省优势,实现红色经典的突破,一直是我们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恰同学少年》正是这种探索的一个可喜成果。它的创新,主要是较好地实现了“两个结合”:   一是把弘扬主旋律与适应市场需求相结合。《恰》剧主人公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青年理想远大,道德高尚,与当前我们大力提倡的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一致。为适应观众的审美趣味,该剧创造性地引入青春偶像概念,把毛泽东、蔡和森等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情节组织、情感表达等诸多方面紧扣日常生活,使其具备更多的市场元素,在时尚化的叙事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树立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拉近了伟人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很好地满足了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   二是把尊重历史真实与观照现实相结合。《恰同学少年》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以“老师教书育人,学生读书成才”为主题,切中我们时代的热点话题。该剧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紧紧围绕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成长,以及杨昌济、孔昭绶等的教书育人,展现了现代教育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与矛盾。主创人员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艺术创造的尺度,通过艺术处理,努力打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形象地解答了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为何能够培养、产生一大批革命领袖和时代英才的原因,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我们将不断开拓这类题材影视创作的新境界。目前,我省正在和中央电视台筹备拍摄《恰同学少年》续集。我们相信,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不断创新和超越,我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一定会不断给人新的惊喜。   青春偶像剧的新突破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路海波   描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1913年至1918年青年时代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期生活的23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播出后,平均达到5.26%的高收视率,最高时达到9.8%以上,创下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该剧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的讨论持续不断,好评如潮。   《恰同学少年》传神地塑造了青少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人的气质和性格,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词义非常吻合。该剧所用演员全为新人,扮相靓丽英俊,时尚可人。编导演注意在当代观影心理和历史真实性之间寻找平衡,成功做到了将青春偶像剧元素与革命历史题材相结合,使该剧在有着红色怀旧情结的中年以上观众和追逐新潮时尚的青少年观众中都受到好评,实属难能可贵。《恰同学少年》开拓了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成功路子,其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   其一,尊重观众观影心理和需求,将青春偶像剧的经验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一向遵循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尊重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在重视人物性格塑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青春偶像剧中“言情”元素对观众的心理吸引作用,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受众面。   其二,遵循青春偶像剧的创作及制作规律,大胆创新。此前,我国青春偶像剧为了追求收视率,过于重视演员的知名度,造成了演员与角色的“青春”色彩要求往往相距甚远。《恰同学少年》大胆起用新人,这些年轻演员个个英俊靓丽,时尚新潮,受到观众的好评。   其三,用红色青春励志片抗衡日、韩青春偶像剧的影响,坚守主流价值观影视阵地。6月4日新华网文章《恰同学少年:革命题材“变脸”时尚的启示》指出:“《恰同学少年》以高达5.26%的收视率,一举击败时下流行的日剧、欧美剧、韩剧,摘走央视电视剧的收视桂冠……全国电视观众犹如享受一席丰富的精神盛宴,从作品中体会到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激情勃发,感受到了久违的壮志飞扬”。应该说,这段评论非常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的青春偶像剧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独特的视角青春的激情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   《恰同学少年》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独特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视剧突破和超越了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模式和风格,以青年毛泽东和他的一群同学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通过他们的学习生涯、同学情谊和纯真爱情,展现了这群年轻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这部电视连续剧以充满生活情趣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细节,吸引广大青年观众。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要“以情动人”,我们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打动青少年的心灵。   《恰同学少年》另一个成功经验是其中洋溢出来的青春激情,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部“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近年来,包括日剧、韩剧和国产影视剧中一批所谓“青春偶像剧”充斥荧屏,华丽的服装、奢靡的生活、感情的纠葛等等,几乎形成了这批中外青春偶像剧的套路。正因为如此,《恰同学少年》以清新的风格和青春的激情脱颖而出,使广大青少年耳目一新。这部电视连续剧中的青年人没有把自己封闭在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而是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胸中装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为“青春偶像剧”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实际上,许多革命家都曾经有过动人的青春年华,为我们今后创作青春剧和励志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恰同学少年》还充分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剧中的一批优秀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等,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育了一代有作为的青年人。韩愈在《师说》中曾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而不仅仅是向学生讲授各种知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这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细节设置提升了艺术质量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张德祥   没有“明星”、没有“炒作”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悄然播出后,受到大众欢迎,收视率节节攀升,好评如潮,这也许是始料不及的。一部作品的成功,莫过于观众的喜爱。《恰同学少年》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我在这里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还青春以清纯清新的朝气。看《恰》剧,首先使人感受到的是青春气息的冲击。剧中塑造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一群敢于冲破世俗羁绊的年轻人的形象,犹如精神上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令人神清气爽。今天有些“青春偶像剧”之所以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表现出青春的本质——“青”与“清”。青春不“青”,只剩下卿卿我我的“春”,青春就会发霉;如果再把青春悬挂在金钱的砝码上,不清不白,青春就会散发出庸俗的铜臭味,何美之有?因此,《恰同学少年》的出现,给我们所谓的青春偶像剧以警示:还青春以清纯清新,还少年以朝气。   二、赋予青春以积极向上的正气。青少年时期,不仅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修身立志培养人格。人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总是受到一些人、一些书或一些事的影响,以至于对品质、精神、意志、志向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湖南一师这一批青年学子,后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与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恰同学少年》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教育过程,塑造了孔昭绶、杨昌济等一批学识渊博而境界高远的先贤形象。正是这些先贤的功德,启蒙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了他们立志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远大志向,赋予了他们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格。   三、让人物性格的青春魅力感染人。《恰》剧的成功,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同是富家女子,向警予的外向、陶斯咏的内敛、杨开慧的泼辣,各标一枝,对比鲜明;同是贫寒子弟,毛泽东的雄放、蔡和森的谦和、萧子升的诚实,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王子鹏的腼腆与刘俊卿的虚荣也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所有人物中,该剧对毛泽东性格的把握尤为准确。他的家庭出身以及母亲对他的影响形成了他对劳苦人民的天然感情;他从对父亲家长制的反抗延伸到对旧观念、旧势力的反抗;他的求知、探索、进取精神使他思维活跃、见识过人;他的才气与学识、洒脱与乐观、雄放与磊落形成了他的性格魅力。观众喜欢这部电视剧,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青年毛泽东性格魅力所吸引。   四、在细节上下功夫。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贵在准确把握、生动展现人物性格,为人物的行为找到性格依据。要塑造好人物性格,关键是要在细节上下功夫。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细节真实。《恰同学少年》的成功在于摆脱了概念化的说教,通过生动真实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精巧的细节设置贯穿全剧,增强了真实性,提升了该剧的整体艺术质量,很好地完成了性格塑造。   赢得青年的一次尝试   导演嘉娜·沙哈提   2004年秋天,我第一次看到了《恰同学少年》这个剧本,完全被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特立独行的青年学子形象所感动。作为一名导演,我一直在思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何能打动观众的心。看完剧本,我想《恰同学少年》或许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探寻一条拍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新路子。   本剧反映的是一个血雨腥风、动荡不安的年代,但剧中的画面风格却清新亮丽。这是因为我们不是以还原历史原貌为最高追求,而是力求将人物的内心状态外化到屏幕上,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内在气质以及人格魅力。我们还将这一原则贯彻在服装造型的设计、场景的选择和画面构图的取舍中。比如剧中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那场戏,一群白衣胜雪的青年学子清晨在迎风翻卷的校旗下,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中振奋人心的词句。我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定有一种冲动,想要加入到他们中间去,跟着他们一起高声朗诵。   在开拍之前,所有的青年演员都提出一个困惑,就是他们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无论是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行为方式上都有距离。针对这一点,我们要求演员去体验人物所处的情境,用内心真实感受去带动人物。随着拍摄的深入,青年演员们逐渐放松了心态,他们的表演越来越投入,越来越自如。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赢得了观众的心。   《恰同学少年》的成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首先,无论什么题材的电视剧,坚实的剧本基础、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投入、创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都必不可少。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崭新的风格,这些应是创作者的追求。   如何使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深入人心?不仅要立意高远、导向明确,还应该好看耐看。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当我们要传达给观众一些美好高尚的情怀时,应该抛开说教的面孔,用真实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内心。电视作品应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观众在被感动的同时,才会产生深远的反思,文艺作品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把历史题材现实生活化   编剧黄晖   四年前,我写《恰同学少年》剧本的时候,人们听说我在写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的故事时都摇头,不看好这部剧的市场。正因为如此,今天这部剧成功了,我特别感谢湖南电视台和长沙电视台有这样的魄力,能够对这样一部并不被人看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高度重视,并且大力投入。总结《恰同学少年》的成功经验,我个人的体会有两个方面:   第一,题材、内容选择的现实生活化,以及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通常把选材放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上。但是革命历史毕竟已经是历史,因为时代的变迁,它和今天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已经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观众看这些题材的作品时,只能是带着欣赏、了解的眼光,不会产生强烈感触。而《恰同学少年》中,我们选择了一段重大题材框架下的非重大革命历史内容,写革命伟人的读书生活。观众不光是站在远处欣赏,而是直接地对比、参照自己的生活,于是更容易接受剧中的内容。   在主题思想的选择上,我们同样紧紧抓住强烈的现实意义。教书育人、读书成才,这个主题关系着今天千家万户的现实生活,牵动着亿万老师、学生、家长的心。剧中的另一个主题,青春励志,也切合了今天青少年理想缺失、精神空虚的社会现实,引起观众的关注。《恰同学少年》着眼于现实,震撼观众的心灵,这正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二,与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相比,《恰同学少年》从风格形式上做了突破性的尝试。首先是将伟人形象凡人化。过去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伟人形象往往值得尊敬,却只能敬而远之。而《恰同学少年》中的伟人形象却是和今天的青少年没有本质区别的普通学生,就像我们的邻家少年。“凡人的背后,孕育着伟人的未来”,伟人与凡人没有鸿沟,这是《恰同学少年》中的伟人形象能够打动观众,特别是能被今天的青少年观众接受的原因。   还有就是将革命历史题材时尚化、青春化。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基本采用凝重的基调,而《恰同学少年》却把一段近百年前的历史写成时尚青春剧的风格,通过形式上的吸引和情感上的打动来赢得观众。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志匡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