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22日讯(记者 彭科峰)日前,众多投资者踩雷中融信托部分产品的新闻还在不断发酵,不少人担忧自己的信托理财血本无归。
不过,中国裁判文书网8月上旬上传的一份鲜活案例,或许可以让部分投资者宽心——深圳投资者伍某某花400万买入民生信托某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到期后仅回收数万元。
投资者起诉民生信托后,一审、二审法院均以信托公司不诚信、违规运用资金、非标资金池等理由,判定民生信托需赔偿伍某某本金及利息。
值得一提的是,文书内容还显示,因为民生信托实控人中国泛海曾对相关产品出具过《流动性承诺函》,因此法院认定中国泛海出具的《流动性支持函》针对全部信托产品持有人。也即,中国泛海承诺无条件、无期限向特定产品投资人提供流动性支持,该承诺更符合债务加入的意思表示。据此,中国泛海应对民生信托的相关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今年7月底,北京金融法院终审判决亦维持原判。
这一判例,是否意味着当下中融信托的投资者也能“抄作业”?8月22日,深圳一位资深律师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从控股关系来看,中国泛海和民生信托之间的关系无疑对中融信托案例是有启示意义的,未来中融信托的投资者可以参照本案例,追究相关股东的连带责任。
不过该人士表示,参照民生信托这一判例,投资者需要明确相关股东是否曾经向中融信托出具过类似的流动性支持函等增信措施。一般而言,法院对于大股东对子公司的流动性支持函,会依据是否具有确定性表态等证据判定大股东承担一般担保、保证担保、债务加入等相应责任。当然,如果大股东被判定是“债务加入”,那么其要承担的责任也是最重的。
投资者400万买入民生信托产品后亏损超九成
文书显示,伍某某是1989年生人,住在深圳市。2020年2月18日,伍某某向民生信托中某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专户转账4000000元,购买该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1044期)。合同约定,该期信托单位的封闭期为380天,封闭期届满日为2021年3月4日。业绩比较基准8%,期间利益分配安排为到期分配。
民生信托在《认购风险申明书》中申明,信托计划不承诺保本和最低收益,本信托计划并不保证赢利,亦不保证投资者本金不受损失。
2021年2月4日,伍某某提交赎回申请书,拟申请赎回信托合同项下信托单位4000000份,拟赎回日期为2021年3月4日。2022年9月23日,民生信托向伍洲鋆转账56611.4元,备注为中某1号本金分配。这意味着,该信托计划到期后,伍某某非但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400万本金中有390多万没有收回。
监管部门介入 确认涉案信托为非标资金池产品
那么,这笔信托计划的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损失?
民生信托提交的一份涉案信托计划2021年第1季度管理报告载明,该信托计划成立日2017年11月21日,到期日2027年11月21日,资金运用情况为:银行存款25341660.84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2438308681.39元,固收类2438308681.39元,其他33204690.75元。这份报告看上去并无异常。
不过,损失惨重的伍某某并不信服,他此后向原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投诉。最终,原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经过调查并出具了两份《银行保险违法行为举报调查意见书》。一份意见书中指出,经核查,中某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符合非标资金池业务特征,民生信托违反了“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的规定。
另一份意见书中载明,在投资部分底层资产时,该项目底层资产已经出现风险,民生信托在推介过程中并未进行披露。该信托计划存在绕道非关联方将信托资金用于民生信托股东的问题。并且,该信托计划出现兑付风险后,民生信托对部分投资人进行了利益分配,未能公平兑付。
法院认定民生信托多项违规 且涉案产品为非标资金池
法院指出,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民生信托作为受托人,是否履行了受托义务,其是否应当赔偿伍某某的财产损失。
法院最终认为,本案中民生信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针对信托财产的管理,民生信托并未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原则。民生信托未能进一步举证证明投资的信托计划实际投向了货币市场工具和标准化固定收益产品。根据监管机关意见,民生信托存在绕道非关联方将信托资金用于民生信托股东问题。上述行为不仅违反了《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其违约运用信托资金,也违反了信托合同中约定的投资范围,未尽受托人的忠实管理之责。总之,民生信托的违约行为是造成底层资产处置困难,无法按期向投资人进行兑付的根本原因。
其次,法院还指出,本案中民生信托违反监管规定,违规运用资金。一审法院调取了涉案信托专户自推介日2017年11月20日至2021年8月4日期间的交易流水,发现民生信托存在向其自行设立并管理的永丰2号信托计划进行多次投资的行为,而永丰2号信托计划再次投向了民生信托自行设立并管理的汇丰3号、汇丰2号等多个信托计划,并且存在中某1号与汇天1号信托计划进行互投的情形。此种以信托购买信托为主要投资形式,通过设立开放式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滚动发行信托单位,采用多层嵌套投资方式,使由其设立并管理的不同信托计划进行循环互相交易的资产管理产品,具有典型的非标资金池业务特征。
此外,法院还认定,针对信息披露,民生信托披露内容不实;针对合同约定,民生信托也存在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最终,法院判定,民生信托应向伍某某赔偿4000000元及相应利息损失,民生信托对伍某某的给付,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充抵。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8月21日晚,又有两家上市公司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微光股份、先锋电子均披露称,购买的5000万元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兑付。8月22日,微光股份跌1.30%,报22.73元每股;先锋电子跌1.61元每股,报13.42元每股。
微光股份股价走势
合计逾期一亿
微光股份还有尚未到期信托产品
先锋电子8月21日晚间公告,2022年8月15日至17日,公司分别使用闲置资金3000万元、2000万元购买了中融信托的裕嘉1号和汇聚金1号信托产品。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信托产品本金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或者仅部分兑付的风险。
先锋电子表示,公司正在积极联系各相关方,督促中融信托尽快向公司兑付投资本金及收益,尽最大努力保障公司利益,公司保留采用法律等其他维权手段的权利,积极维护上市公司及广大投资者利益。
微光股份同日也披露了部分信托产品逾期兑付的风险提示公告。2023年5月22日,微光股份购买了中融信托发行的信托产品中融-汇聚金1号,金额为500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5.4%,到期日为2023年8月21日。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微光股份8月9日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其委托理财类型包括银行理财和信托理财,总计发生金额为10.27亿元,其中超过8.32亿元均为购买的信托理财产品。截至6月30日,微光股份委托理财未到期金额7.82亿元,其中未到期的信托理财产品7.8亿元,信托理财产品逾期未收回的金额为4408.74万元。
进一步来看半年报中微光股份委托理财明细,微光股份有9项信托产品在8月22日前未到期,合计委托理财金额约4.7亿元,其中6项为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的信托理财产品,购买金额为3.2亿元。
先锋电子公告
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踩雷”
记者注意到,本次微光股份“中招”的中融信托产品与南都物业为同一款,即“汇聚金1号”,实际上,8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宣布踩雷中融信托。
8月11日,南都物业和金博股份盘后相继发布《关于部分信托产品逾期兑付的风险提示公告》,称利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的中融信托相关产品已到期,但本息均未兑付,涉及本金分别高达3000万元和6000万元。
南都物业表示,公司已就信托计划逾期兑付的后续事宜与中融信托进行了沟通,截至公告披露日,南都物业未收到中融信托方面的正式文件回复。
咸亨国际也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丰盈176号”到期未兑付,剩余投资本金257.06万元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金房能源近日公告表示,目前公司尚未收到“圆融1号”的投资本金3000万元及投资收益。
中信证券表示,中融信托旗下证券投资类信托264亿元逾期兑付,本身规模相对有限。资管新规下,非标资产风险向标品传染链路理论上被阻断。该风险事件若不进一步发酵,则信用风险演化为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相对有限。
在当前中融信托爆雷的关卡,有不少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询问上市公司董秘是否购买了中融信托产品、是否存在风险敞口。目前已有远兴能源、凯恩股份、北摩高科、ST大集等多家公司被投资者询问。
为避免资金闲置
多家上市公司认购信托
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理财方式之一,数据显示,以认购日期作为统计标准,今年以来截至8月21日,已有41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信托理财,合计认购金额超过93亿元。其中,单家上市公司最高认购额合计逾24亿元。数据显示,盐湖股份、网宿科技认购信托金额位居各上市公司前两位,分别为24.20亿元、10.10亿元。除此之外,微光股份、迪阿股份、沙钢股份等16家A股上市公司的信托认购金额在1亿元以上。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性疲软阶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中国也在经济恢复期,这使得上市公司阶段性业务扩张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又缺乏具有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为了避免资金闲置,上市公司往往会加大理财投入。”有金融领域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伴随中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加上权益市场、资管产品波动较大,使得投资相对稳健、回报率也较高的信托产品被更多地加入投资组合当中。
“作为上市公司来说,购买资管产品,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灵活性,信托产品相对于银行定期收益率高,又有刚性兑付的属性,安全性有一定的保证。”该分析师表示,近期上市公司频频踩雷信托理财,主要是关注潜在的收益而忽视了风险,信托理财特别要关注底层资产以及风控措施是否有效。其中底层资产是核心,很多的信托底层的资产是房地产,今年地产事件频出,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托产品频繁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