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题汇总十篇

衍梅 餐饮美食 2024-12-14 4 0

设计专题是专题式教学实施的首要步骤,教师在设计专题前,必须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内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构建专题。选择标准的依据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历史课程往往以时间顺序构建专题,文学课程往往以体裁或流派作为标准构建专题,经济理论类的课程大多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专题。选择合适的划分标准,可以清晰展现课程结构,可以突出学习难点、重点。专题的设置切忌片面性。理想的状态是单个专题独立成篇,且内部逻辑关系清晰,而从整个课程看,各个专题间又保持内在的联系。

1.2针对不同专题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效果的保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进行专题式教学时,一门课程被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专题。各个专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专题,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侧重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的专题,多数教师会选择课堂讲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侧重实际问题分析的专题,教师一般会选择课堂讨论,在引导学生辩论是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侧重技能培训的专题,教师会采用演示、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做。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专题式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革命史”专题化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了《大决战》《》等影视剧中的片段来丰富教学内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3教研室教师间的分工

协作已有的研究证明,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承担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也必须完成自己所不擅长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专题式教学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各个教学专题的内容相对独立,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把一门课程分配给几位教师。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补充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专题就是本人的研究领域,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对待教学,实现科研和教学的深度结合,这将非常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

2专题式教学

在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价值我们将专题式教学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建立在对该课程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向学生灌输诞生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学生无法将遥远国度的经济学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因而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只有机械记忆。传统模式的缺陷是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还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利于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题式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首先,专题式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由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导入案例。学生面对问题,自然而然地开始探究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在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遭遇瓶颈后,教师就要开始讲解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在掌握了经济学基础理论后,学生开始思考用这个理论如何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由分析实际问题到学习抽象理论,再到解决实际问题,专题式教学打破了理论与现实的界限。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发现,通过把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专题,将各个专题下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经过全面、系统的剖析、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确定的第一个教学专题是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决定。在其下有三个分题,我们精心设计每个分题的学习过程,力图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在弹性这个分题中,我们用2009年欧盟国家奶农倾倒牛奶作为引导案例,将若干个经济学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纲举目张的体系框架其次,专题式教学背景下,经济学教学内容高度凝练,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学时和学生专业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我国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是必须熟悉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管理岗位和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和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设置了较多的实习、实践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这就导致了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理论课程的学时被不断减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压缩每个部分教学时间来应对学时的减少。这样做的结果是,从表面上看教师对知识的讲授面面俱到,但实际上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进行西方经济学专题式教学改革后,由于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高度凝练,而且相对独立,这就解决了知识点过于分散,无法突出重点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时来安排哪些专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哪些专题为自学内容。如,同样是要素价格的决定专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修内容,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自学内容。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西方经济学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发现,为了提高专题化教学的质量,需要在专题设计、考核体系设计和课程组内部协调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3.1精心设计专题

保证课程的逻辑体系严谨专题式教学不是以教材的章节顺序授课,而是以专题形式授课,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在专题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主线,要让学生在学习一个个专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课程的内在逻辑,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果随意设计专题,学生面对高度跳跃的学习内容,体会不到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体系。我们在设计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教学专题时,以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线,将整个宏观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了“核算、决定、变动、问题和政策”五个专题。“核算”是指国民收入核算,“决定”是指国民收入决定,“变动”是指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是指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我们对宏观部分的专题设计遵循了基础知识、核心理论、现实问题、解决对策依次出现的顺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地体会到了课程隐含的主线和各专题的逻辑关系。

3.2组建课程组,发挥团队作用

目前,多数高校的基层教学单位是教研室。一个教研室要承担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根据班级的数量由一位或几位教师主讲。招生班级不多的专业,一位教师就可以完成某门课程的大纲、教案、课件的制定和授课的全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对课程的认识对教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些教师会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从授课内容中剔除,然后加入过多不必要的补充内容。教学的随意性必然要影响教学质量。专题化教学模式下,由于要进行不同教师分专题授课,就有必要在教研室内组建课程组。课程组长组织所有老师参与从大纲制定、专题设计、课件和教案制备、专题分配、集体备课、反馈教学效果整个过程的工作。这样就使教学工作从教师的个人行为变成了课程组的集体行为。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保证了专题教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3设计科学的考核体系

专题式教学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该设计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的标准有两条。第一是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第二是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果学生的成绩主要由一次期末笔试决定,就有可能在学生中造成平时不学习、考前背笔记的不良导向。专题式教学下的考核体系应该具备综合、全面考核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特点。我们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上尝试了将小组答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基本过程是教师布置社会实践问题,学生分组调研后,写出案例,结合理论给出对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由老师和同学打分,最后加权平均给出各个组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又学习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专题化教学下的考核体系中还可以包括口试、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这些形式的测试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1.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优势

(1)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良好师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经济系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年青的队伍;从学历结构上,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队伍。从职称结构上,在系教师的职称较高,其中,副教授比例已达3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75%;从学缘结构上,近年来通过引进省内外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不仅壮大了教学和科研的团队,而且优化了经济学的学院结构,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为学术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并以学院建设为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开发横向课题。教学成果上,多次获得湖南省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主编或参编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为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不仅通过加强“硬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强化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时也优化了“软环境”,加强了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把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009年至今,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了多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3)教学硬件和设备完善

从教学硬件上来看,经济学院自2007年获经济学实验室获得省部共建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以来,于2011年获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实验室项目资助,拥有校外科研教学基地5个,美国经济评论等多种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刊物,3种网络期刊和4个网络数据库,并且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充学术资源数据库,以供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目前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370平米,实验用房为4间,拥有各类计算机190余台,能同时容纳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上机实验。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其中硬件设备约160万,软件设备约140万。培养实践能力的条件良好,校内经济系综合实验室设施齐全,并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湖南农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秉承这一理念,陆续发展了五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春华镇人民政府、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亚华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

2.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劣势

长期以来,农业院校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很难与财经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比,导致其社会知名度较低。很多企业和事业用人单位认为,农业院校的强势学科就是农业,而农业院校毕业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堪忧。这对农业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学生就业和科研项目来源势必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就湖南农业大学本身而言,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

(1)院系专业发展不平衡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历年各系的招生人数,其中金融系招生人数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而言均超过其他系,而其他专业生源人数相对较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来源逐渐趋于广泛,入学分数和基本素质也日趋降低,这给管理和培养造成困难。专业学科特色方面,应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市场需求严重供不应求;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显,缺乏竞争力。来自内外的双重因素造成了当前院系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2)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

从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来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到3.5学分,一方面突出了其重点和基础学科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总体的课程设置显示出较强的单一性。以教育部就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指导,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能够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并适当设置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从而提供本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引导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上认识理论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当加强经济学文献的阅读,也应该成为改进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

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人才市场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务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体系必须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的研究、生产和服务工作,以及农科人才从事现代农产品的经营、开发和国内外贸易等工作。应确立“以农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

1.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而言,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应立足于以图2湖南农业大学2006~2013年经济学院各系学生人数对比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又有利于发挥本学科比较优势,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交叉学科,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多样化人才作为保障,特别是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监测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因此,农业院校经济学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突出经济学向“三农问题”相关领域扩展交叉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也能够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培养和输送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41-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这一经济学理论教学体系已经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其中也包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来看,存在着培养方案趋同、应用性能力培养不突出,实践环节简单、与其他专业趋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简单,缺少有效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因此,研究比较中美两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的差异,对于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总体来讲,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多媒体演示和课堂模拟为主。但是,目前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主要是以各类实习为主,手段简单。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的较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在今后的实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致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第一层面,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教学。在政治经济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以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构建分析模型,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据处理、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第二层面,校园内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社团活动、人际交往沟通、各种比赛与竞技活动等等。第三层面,校园外的实践教学。比如实习基地的调研活动,假期的社会调查报告撰写、毕业专业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虽然很多高校都从不同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似乎已经非常全面,但在实际运行过程效果不甚理想。我国的教育体系要求我们的经济学专业在形式上提供专门的实践教学,而根据经济学专业本身的特性,不像工科专业,也不像会计、市场营销等财经管理类专业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所以往往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特点:其一,泛专业性。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简单,且严重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趋同的情况。我国普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专业基本相同,无非是暑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虽然已有提及,但是由于书本教学内容过多,且又过于统一,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能力培养的实践太少了。其二,课程开设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脱节。将我国普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各个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课程雷同率更高。因此,可以说,从课程设置中难以看出对学生具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实践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脱离。尽管在前些年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很多高校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各本科院校为达标纷纷把实践教学融入到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本身也只限于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三、中美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比较

与我国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美国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单独或特定地提出什么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相反,他们是在日常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中,将对实践能力的指导融入其中。也就是说,美国的实践教学其实体现在其日常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不同及对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所形成的培养上。具体如下:

1.与我国相较而言,美国大学本科教学中更注重启发式的讨论。美国大学教学中强调启发式教育,特别主张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争论。特别是这种启发式教学,体现在各个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并不一定存在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但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美国教师把“煽风点火”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把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起来,因此,在所有的课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2.经济学专业的案例教学应用更为广泛而且彻底。在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师,不管是哪个专业的本科教学一般都不会照本宣科,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面,同是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从教材到教学方法,都会不同。美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层面也不会刻意控制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只在学院或系一级的层面进行讨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导致,在美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特别是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特别广泛。教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参观实际企业的运作,也可以观看录像,听取企业家讲座并与其平等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案例教学中,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实践分析能力。

3.美国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定性分析要多过定量分析。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教育教学,应该以定性分析为主,还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在国内时有讨论。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经济学定性研究依然偏重,而教学中定量分析不足也使得理论教学空泛,并直接影响了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发展。

4.经济学专业实践内容的差异。在美国,经济学专业实践内容也主要以研究实践为主,基本上各个大学都存在各种形式的方便本科生培养研究能力的经验。以美国的MIT经济学系和宾州大学为例,该系为学生提供了至少三个渠道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1)以各专业课程为基础,展开专业的研究实践。一般至本科阶段始,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以计量经济学课程和数理经济学为基础,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题,撰写经济学专题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学会理论模型构建、数据收集与处理,最后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2)MIT的本科生研究项目实践。MIT凭借其理论研究方面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在本科生中间开始项目研究实践,在经济学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学研究,这为他们其后的继续研究进行准备。(3)参与本系教授研究项目。在美国宾州大学,本科生在暑假期间参与本系教授所主持的研究课题,并派往实际产业单位或研究机构进行暑假实习。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在本科生阶段的实践教学,既密切了本科生与教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从事应用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在掌握和使用经济学知识方面都获得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从美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应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实践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变。经济学本身的专业特性决定了,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或实验中,而应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学各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

2.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现有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实际仍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应该放松对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的管制,鼓励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比如案例教学、录像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等等。特别应加强经济学专业实验课、讨论课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

3.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系统的改善。在美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评价实践教学效果的责任下沉至学院以及系一级,在这个层面更加了解学生和社会对实践能力要求。这一点体现在其专业本身的设置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权力下沉上。因此,评价权利的下沉,可以构建更好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4.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国外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西方国家经济学实践教学开展得较早,有很多非常有成效的经验做法。本科院校需要加强研究国外的实践教学开展模式、方法及创新举措,从中获得值得借鉴的成果与经验,从而不断完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综上所述,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仍有诸多有待改善和值得努力之处。

参考文献:

[1]陈纪平.本科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董本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

[3]何湘宁,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4]李士忠,张素芳.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1).

[5]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代表们认为,在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环境会计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环境会计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期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涉及许多方面,而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则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应确立“绿色经营”的新理念,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绿色经营系统是环境会计发展的微观背景,而环境会计则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及其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既包括经济的受托责任,也应包括社会的和环境的受托责任。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环境受托责任的认定和考评,需要借助于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最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传统的GDP统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修正,而“绿色GDP”(传统的GDP-部分的虚数-人为部分的虚数)的和核算,又需要以微观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为基础。

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的会计课题。发达国家的会计学界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实践,联合国也于1999年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相比之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代表们认为,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从观念上看,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2)从研究方面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3)从实务方面看,企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4)从制度方面看,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厦门大学、李建发的调查表明,由于没有现成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可以依据,企业在近期内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因此,加大环境会计的研究实属当务之急。代表们对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以及召开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环境财务会计

按照习惯分类,环境会计也可以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两个分支。围绕环境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实务操作,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热烈地讨论。

关于环境会计假设。假设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基本前提。环境会计有无特殊的、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的假设,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假设、多重计量假设等,构成环境会计的特殊假设。对此,暨南大学罗绍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环境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假设实际上是一致的,环境会计没有区别于财务会计的特殊假设。关于环境会计的主体究竟在于企业还是政府?代表们亦有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既涉及微观(企业)又涉及宏观(政府);二是认为环境会计的主体实际上就是企业;三是认为政府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当前尤其应当关注企业层面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

关于环境会计目标。代表们提出了多种设想。南京大学杨雄胜提出,人类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的风险和严重而普遍的经济腐败,环境会计则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遏制经济腐败为目标。北京工商大学张以宽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者进行决策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帮助环境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资源资产的分布以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已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投资管理情况、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环境负债变动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总额及其具体用途等。、李建发提出,鉴于我国目前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的情况,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应首先考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近期环境报告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关于环境会计对象要素。一般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但在如下两个问题上,代表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一是在确立环境会计对象时,是否强调货币计量?多数人认为,环境会计计量具有多重性特征,不应只拘泥于货币计量,而张以宽、罗绍德等代表则强调了环境会计对象的货币计量性特征。二是“环境”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一般都强调自然资源环境。杨雄胜则认为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方面,并认为传统环境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的影响,因此革新环境会计理论势在必行。在环境会计要素上,代表们分别提出了“三要素论”(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四要素论”(包括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和“六要素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关于环境会计计量。代表们认为,环境会计计量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计量,其主要特点是:(1)环境标准是环境会计计量的起点;(2)环境计量基础具有多重性,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都可以充当环境会计的计量基础;(3)环境会计计量的模糊性。借鉴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代表们提出了三类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一是现实市场法,包括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及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置换成本法、影子项目法;二是替代市场法,包括旅行费用法和享受价值法;三是假想市场法,指意愿调查评估法。

关于环境会计报告。在环境财务会计领域,代表们讨论最多的就是环境报告,认为环境报告的主要特点是定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认为当前应突出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关于环境报告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耿建新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关于环境报告的模式,、李建发提出了两种类型: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会计报表(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独立环境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大地建筑事务所孙兴华针对环境会计报表的结构和格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在一般企业报表的基础上加上有关环境资源成本、费用项目等内容构成,并建议环境会计报表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三部分。环境报告的审计也是代表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一般认为,环境审计是确保环境报告质量的重要措施。

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符合性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业务性审计、治理贮存及处理设备审计、防污审计、应计环境负债审计和产品审计等。

三、环境成本管理会计

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企业对环境支出和环境成本的重视,并探索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围绕环境成本及其管理控制问题,代表们也从多方面进行了讨论。

对于环境成本构成。不少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京大学王跃堂等人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并认为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南京大学徐泓等人从成本与环境资产的关系上将环境成本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和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四类。南京大学罗慧等人认为环境支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环境成本,具体分为环境实际成本和环境或有成本,其中环境实际成本应包括环境检测费用、污染治理费用和污染预防费用;二是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包括污染损失成本和资源降级费用等。还有代表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失败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

关于环境成本核算。代表们认为核心的问题是确认环境成本时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的范围包括:对现有机器设备进行环境改造和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环境污染清理支出中能够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支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防止环境污染的支出;资产的环境检修支出;环境违规罚款支出。美国FASB提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造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保护环境。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如果环境成本有助于延长企业资产的使用年限或者改进了资产的安全性、或能够避免环境污染发生、或为了销售企业正准备销售的产品等,应当资本化,否则应予费用化。

关于环境成本计算。代表们认为环境成本有必要纳入企业成本计算体系,并单独计算环境成本。清华大学徐瑜青等人还建议,企业应在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环境作业成本库”,即在划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时,注意将产生环境影响的作业专门设立,以合理分配各种环境成本。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对此代表们提出了许多设想。王跃堂等人认为,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应当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规划,并建议企业应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责任中心。徐瑜青等人以产品寿命周期为基础,提出了有效计划与控制环境成本的“全成本法”。所谓全成本法,就是将生命周期内的各种成本包括环境成本都纳入其涵盖范围之内的一种考虑了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境影响的成本计划与控制方法。

关于环境投资决策。代表们认为,考虑了环境因素后,传统的决策分析模型也应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决策目标应当多元化。决策分析不能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允许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目标;其次,决策分析应考虑多元化计量问题,当货币计量不再是唯一的计量模式后,仅靠现金流量来分析决策是不全面的,同时,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在原有的计量模式变化后也失去了依据。厦门大学郭晓梅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分析框架后提出了改善传统投资评价方法的几种思路,主要有全部成本评价法、多标准法、风险评价法,并提出了环境投资评价的综合模型———“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南京大学酆尘颖等人通过对一化学公司污水治理项目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企业环境治理决策评价与控制考评模型。

关于环境业绩评价。代表们认为,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是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这方面,郭晓梅的建议是设计两种环境业绩指标体系:一是生态经济效率。该指标体系包括三类,即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每一类又分为几个计量内容,每个计量方面又有许多计量指标,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种;二是综合记分卡,其业绩指标包括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和与成长四个方面。

四、宏观环境

环境既是微观问题更是宏观问题,因此环境核算与控制存在微观和宏观不同层次。代表们认为,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的既要关注从层面的环境会计特别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问题,同时也应兼顾宏观层面的环境核算问题。从宏观层面看,现有国民核算体系没有体现环境因素对于经济过程的作用,也没有直接反映经济过程对环境存量变化的,造成国内生产总值对一定时期生产成果和投资能力的偏高估计,给决策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加深了经济与环境不相关的假想和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因此,在可持续战略要求下,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进行适当改造。围绕以国民经济核算为起点进行宏观环境核算的问题,院牛文元、中国人民大学高敏雪等代表提出了如下基本思路:一是以“绿色GDP”为中心的流量核算。即用经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产出(绿色GDP)替代国内生产总值(GDP),利用环境所形成的成本即要从经济产出中扣除,也要成为资本形成的抵减项目;二是以资产尤其是资产存量为核心的核算,即由原来的经济资源扩展到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同时将这些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环境投入资本)纳入经济积累。

从国民经济核算到环境经济核算,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过程中环境投入成本的。由于在现实中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利用常常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之外发生的,难以直接获得用于估算成本的价格,因此环境投入资本的计算必须寻找相应的替代。对此,高敏雪提出了两种选择:一是以市场价值为估算环境投入价值,该法范围有限;二是以成本为基础的非市场估价法,包括维护成本法和或有估计法等。并认为维护成本法在上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统一,学习难度大

经济法一方面涉及到《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包括涉及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的视角阐述了相关的经济问题,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课程内容繁重、体系复杂,综合性较强,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的内容不统一,比如有的教材既包括相关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合同法律制度以及物权法律制度等内容;又包括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有的教材包括了知识产权法和保险法,票据法等,同时经济法课程很少涉及法学的基本理论,其内容基本上是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这样的课程由于未能阐述清楚与法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所以对于现象背后的理论的理解难度较大。

(二)教师受专业限制,不能达到培养目的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要不毕业于法律专业,要不就是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转过来的,有着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他们分析法理很在行,能够从立法的原因方面分析各种法律条文,但是缺乏与现实的经济现象的联系,所以上课会略显枯燥,单调。而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虽然可以把各种经济现象与法律条文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但是受限于专业背景,也只能从现象到表象,不能给学生作深入的法理分析,只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而缺乏为什么这么做的探究,所以会略显粗浅,简略,也不能让学生对相关法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所以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三)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

经管类的学生一般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单纯地将经济法理解为各种法规条文,认为经济法的学习仅仅是死记硬背,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学经济法单调乏味;同时认为这不是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很多同学对经济法的学习不予重视。同时在许多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对单纯的理论教学兴趣不足。

(四)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经济法教学中, 由于经济法本身内容较庞杂,包含的部门法较多,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多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偶尔有简单的案例说明,教学中没有顾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现在的教学手段多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了,但很多教师仅是以文本的形式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缺乏相关的技术制作,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应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得到运用。

二、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一)学内容,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科教学应当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执业素质,为此在经济法教学中应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其中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的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意味着将来有从事会计师的可能性。因此,对经管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应尽量向会计师资格考试靠拢。会计师资格考试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师等,在本科层次的经济法教学中选择中级会计师的经济法教材为宜,因为其难度适中,而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内容多,难度大,在有限课时内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

(二)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既有法律背景,又有对经济理论认知的教师,既可以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经济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阐释隐在各种具体制度背后的立法理念、立法目的和立法价值,又可以帮助学生跳出纷繁复杂的部门法,建立一种宏观经济思维的能力,从经济理论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法律的制定、运行。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理论学习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经管类学生对经济法的不感兴趣,源于对所学课程的目的不明确,不知学习了经济法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借鉴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可通过实务研究、参加司法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和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一部门法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案例教学。案例要求与经济法原理密切相关,既可以在课堂中讲解,随机要求学生作出分析;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行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可引入任务型教学方式,首先选择可布置的任务,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选择,比如消费者有哪些基本权利,自己遭遇过哪些侵权行为等,然后学生自由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个任务,通过事前资料收集、课堂分析总结和交叉提问、课后完善,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锻炼了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另外多媒体的课件除了基本的文本信息外,应该增加更多的图像信息,更多的动画插图,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或《经济与法》中与经济法理论有关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

1前言

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很快,是目前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可以理解为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教育部2013年批准了在本科层次开设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金融数学专业。可见虽然金融数学授予的是经济学学位,但其专业特征却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的定量分析技术,并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教育部批准的必修课程,并且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授予经济学学位的金融数学专业而言,自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最能体现金融数学交叉W科特征的课程之一。不少学者也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与想法:姚寿福等(2010)认为需要加强案例教学的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兰草和徐晓辉(2011)在借鉴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之路;白秀广和陈晓楠(2012)认为应该突出以案例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为特色的教学改革;李劫(2014)对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认为应该将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熊彦(2015)认为目前国内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况,从而需要改革教学方式;顾翠伶(2016)针对统计学专业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可见,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尚缺乏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探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金融数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剖析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2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数学理论的推导和实际经济和金融问题的计量分析。在数学理论推导方面,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科书往往充斥着过多的数学推导,甚至使学生误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把其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基础课程并列,对略显高深的数学理论望而生畏。事实上,因为金融数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其目标就是要把数学、金融理论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金融数学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如何处理计量经济学的数学理论推导是具有金融数学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首要问题。

我们以如下两个例子为例:

第一,在介绍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非常注重于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及估计量统计性质的推导证明。具体的,往往详细给出一元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数学推导;并罗列出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详细证明过程。这些推导及证明往往数学公式就有近10页,导致学生往往对计量经济学产生敬畏,从而有远离的趋势。

第二,在介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分析方法往往是把多个随机方程改写成矩阵表达式,然后再用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给出矩阵形式的参数估计的数学推导。而后,用矩阵形式对多元回归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详细证明过程。

可见,当前计量经济学中涉及数学推导的部分是非常严谨的,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量的数学推导,让学生在数学、矩阵的海洋中“畅游”。但其在严谨的同时,会让学生更多的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需要大量的计量及数学证明,而忘记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如此这般忘记了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忙于应付烦琐的数学推导,忘记了去讨论经济变量的关系,使得学生难以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应用于有着真实数据的金融实践。因此,针对这些弊端,本项目组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数学推导内容的改革。

3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针对上述数学推导的设置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导致人体工程学教学效果差的直接原因。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常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习惯性采用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要点,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很难将知识内化成与实际经验相符的内容。加之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授课方式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教师很难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更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而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

(二)同质化教学,缺少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体工程学常以基础课的形式引入不同学科专业,如工程制造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教师常以讲述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式的讲解,往往忽略人体工程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若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讲授相同的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在本专业的作用理解不足,做不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三)缺乏实践环节,理论与实际脱节

人体工程学属应用型学科,需要在理论框架上辅以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占据了全部课时,实践部分流于形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授课教师将本门课程定性为理论课,仅按照理论课的步骤和方法,围绕书本内容完成讲解部分;二是课堂缺少实验环境,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课程学时少,除理论讲授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导致本门课程终究无法与专业相结合,最终沦为一门讲授纯理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

人体工程学包含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的行为模式、人体基本数据、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其内容是环境艺术设计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体工程学在专业中的基础作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同时,在上课之初就应该向学生指出人体工程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改变学生以往作为教学附属者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学习惰性的现象。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信息加工者,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强化了学习效果。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课题讨论、现场教学等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理论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学时的限制,人体工程学的实践课题很难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体工程学只能作为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若仅注重理论框架的完整性而忽视与实践课题的结合,势必会限制其与专业课的联系,也必然会使其成为无关紧要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人体工程学的认识,使人体工程学真正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导向,以理论为指导。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艺术设计都属于应用型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师讲授理论时,可将文字讲解与视觉图片相结合,用图片展示空间形态,用文字做阐述,如在讲到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以某一行动路径为导向,分析学生的行为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形态,并对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解释。

第二,引入调研课题,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实践课题,如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自然观察法、实测法、资料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等,对人体、家具进行测量,制作人体模型或空间模型;或是对校园空间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分析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的关系等。课题实施的方式可以是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团队合作。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测量、分析、总结,将教师口中抽象的理论与学生切身体验结合起来,转化成形象、生动、可感知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前期实地调研课题的开展,学生对空洞的概念、数据、原理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教师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以汇报演讲的方式,对前期调研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理论——实践——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完善知识体系。

1.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困境

1.1 教学改革目的模糊

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体育教育必须要尽快面对现实,接受改革,接受挑战,明确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让教学实效作用增强,而要实现这个改革目的,全体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多数体育教师不明确体育改革的目的,例如:有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推行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新教学方式的渗透就是完成了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有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让体育课堂变得更为活跃,学生自主活动就行了。但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多种教学手段都只是“手段”而已,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运动教学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本质的东西。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身体反复练习等重要环节组成。但是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部分体育任课教师,因为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所以仅在操作层面上做了细微的改革,而在思想和观念层面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改革。

1.2 教学改革内容单一

教学改革离不开全面教育模式的创新,单靠某方面的教育转变是不全面的改革,也是体现不出体育教育改革实效作用的。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内容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改革内容只是依靠技术的创新。教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找出游戏的内容,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体操内容等。在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虽然将体育教学的模式进行了转变,但是却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网络查阅的相关游戏内容往往与自己所教的班级同学的需求不相符合:多媒体技术的播放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没有明显差异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全面探索,只是依靠某些表面的内容来支持教学改革。其次,体育教学改革往往不受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有许多新的想法和理论,但是却没有受到校方的支持,长期以往体育教师形成了被动的接受上级指示的惯性思维,缺乏根据本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的开创精神。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尽快提升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让校方认同教师的教学转变行为。

2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解决对策

2.1 明确改革目标,推行个性教学

为了转变“教学改革目的模糊”的问题,教师必须要明确改革目标,全面推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就是以“因材施教”为目标,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体育素质,这也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要做到:第一,要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小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活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认知,有的同学天生喜欢锻炼,有的则对于体育运动感觉苦恼。为了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育改革能够为每位小学生服务,体育教师要重视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利用“学生记录册”等方式来记录每位小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情感表现情况,具体来讲要关注四个方面:①身体的发展。②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③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提高智力素质。④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达到了这四方面的记录,体育教师就能够对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有全面了解,以此来保证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感受。第二,要推行自主教学。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推行自主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意愿,在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例如:教学《障碍跑》的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我们都是梅花鹿要从森林东面,跑到森林西面,教师提出我们要跨过小溪(教师摆出跨栏),还需要走过什么样的有障碍的路途呢?学生会说:“困难要钻山洞。”(教师摆出障碍圈)学生说:“可能要爬山。”(教师就出示翻越的障碍)……这样师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意愿得到了尊重。

“问题”学生往往学习欠佳,容易使班集体荣誉受损,让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受挫。教师很容易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但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与其消积地放弃,不如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学生。只有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爱心、胜任、对美的追求、乐观、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要想预防学生出现问题,教育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一、和需要帮助的学生交朋友,多沟通,指出前进的方向

告诉他们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够战胜它们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鼓励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发挥自身潜能,战胜困难和挫折,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二、捕捉积极因素,及时肯定表扬

“问题”学生特别需要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和赞扬。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他的积极因素,对于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和真诚的赞赏,满足其自尊心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最佳契机。

三、多宽容需要帮助的学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较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好一点。反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者停滞不前。这时,最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和体贴,实践证明,谁能在问题学生心中种下自尊、自信的种子,谁就能找到开启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谁就能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四、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积极鼓励“问题”学生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及兴趣小组,不歧视,并悉心指导他们参与活动,让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身心,在活动中感受友爱。开展“学一技之长、改一个缺点、献一份爱心、交一份好答卷、给班级或学校管理献一个好计策”等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衍梅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