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重庆,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在促进经济界和企业界加以反思之际,客观上也给了学术界以创新发展理论的空间。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可能。
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直辖以来,重庆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施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定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政策及规划,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和能力建设,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重庆市将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与研究水平,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技术经济合作,日益增强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为保护气候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重庆市能源利用与碳排放现状
(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
从总体上看,重庆市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变化呈正相关关系。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从表1和图1可知,2004年以前,能源消费波动和经济波动周期基本一致,能源消费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变化方向一致,反映能源消费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能源消费增速小于经济增长速度。随着重庆市经济速度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特别是2004-2005年,重庆市能源消费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15.7%和22.5%,而GDP的增长率分别为12.2%和11.5%,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
为了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重庆市提出节能降耗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和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更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因此,2005年以后重庆市能源消费增长率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保持了下降趋势。
表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97-2008)
年份
能源消耗总量
(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
本市生产总值(亿元)
本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能源消费
弹性系数
1997
2030.13
8.5
1360.24
11.0
0.77
1998
2119.46
4.4
1440.56
8.4
0.52
1999
2278.42
7.5
1491.99
7.6
0.99
2000
2330.82
2.3
1603.16
8.5
0.27
2001
2463.68
5.7
1765.68
9.0
0.63
2002
2563.05
4.0
1990.01
10.3
0.39
2003
2737.90
6.8
2272.82
11.5
0.59
2004
3168.48
15.7
2692.81
12.2
1.29
2005
3881.52
22.5
3070.49
11.5
1.96
2006
4234.61
9.1
3452.14
12.2
0.74
2007
4782.36
12.9
4122.57
15.6
0.83
2008
5091.52
6.5
5096.66
[关键词]林业产业;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70-01
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调节气候、提供资源、促进经济、增加收入多种功能。然而在过去,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对森林过度开采,乱砍滥伐现象泛滥,使得林业资源越来越少。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反过来牵制了经济发展。因此,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增加林农收入、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坚持以林为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兴办经济产业实体,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当前国内面临的两大难题,而林业建设则是缓解这一局面的有效手段。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并提高利用率,使其多种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进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当前而言,林业必须实现产业化,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内容,而且还要符合现代化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减少污染、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获取木材资源、推动经济进步的有效手段。林业的生态效益极为关键,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重经济不重生态的做法必将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必须协调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才能在林区林农经济发展中,真正使林业的发展成为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促成动力。
2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策略
2.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到林业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认识到两者的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生态效益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其在销售中,能够赢得消费者很大程度的青睐,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其次,需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的有限性,而且在认识到其有限性的同时,需要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这直接关系到林农的收益问题,鉴于这些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的必要性,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为了实现林业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做好宣传,引导林农改变传统单一的砍伐和粗加工的经营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将林业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经济建设和发展项目中,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农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林业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相信科学,依靠科技手段,严格按照科学技术的规律对林业进行管理、控制和养护。首先,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加强对林业的病虫害管理,促进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和现代化。其次,要严格按照自然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研究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生产,尊重客观事实。在认清客观现实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林业的研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利用现代化的新科技手段培育树种,提高树种的成活率及生长质量;努力研究和培育适应林区生长的物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产经济;充分利用新技术在林业和林业产业的深加工上下工夫,获得林业生产的再创造性经济收益[1]。
2.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2]
林业的整体经济结构会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不仅能够实现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还能够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将林业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时候,其导向是市场需求,加强对短期内工业原料林、特优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将其作为第二产业时,需要强化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促进低层次原料的加工转向高层次综合的高精深加工;在第三产业方面,必须全面加强生态林业、种植业、养植业与花卉旅游业的结合,共同发展。重点加强对生产布局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让先进的产业充分发展,淘汰掉落后的产业,对传统产业加以改进,使其在当今市场中具有更加优质的适应能力。另外,需要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及市场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整,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林业产业发展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林场(圃)改革步伐,将场办社会分离出来,纳入公益事业。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和利用域外资金开展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推动森林旅游开发,以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投资方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同步协调发展。一是稳定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抓好苗木花卉产业,扩建生产基地,建立交易市场,提升营销能力。抓好油茶产业和竹产业。抓好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产业等,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抓好森林食品和森林旅游的开发。加强林下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连接,积极稳妥地扩大示范点建设,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立体复合经营和生态循环经济水平。三是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扶强扶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和引进上规模、有潜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下和林产经济龙头企业,着力抓好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和合作社的辐射力、带动力。四是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激发广大林农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走多元化林业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和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林业经济,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稳定推进特色产业、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整体生态的良好发展与运行,而且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林业保护意识淡薄,未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林业能够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这些都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则主要是指林业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生态支撑,林业的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它所创造出来的林产品上。国家为了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区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管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林业始终未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林区保护过程中,时常出现基础设施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滥砍乱伐等行为,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中低效防护林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也极低。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林区管理制度,也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以上种种原因及现象,都引发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低下。
2、林业修复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较低
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缓慢。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大约只有25%的职工具有具备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除此之外,在对林业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极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极低。
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发展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管理建立起相对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未建成完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2)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网络覆盖面不广,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3)目前的林业管理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面临一定困境;(4)林区地理位置复杂,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服务系统难以覆盖。
2 加快林业修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亦即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优势,同时实现资源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而这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为依托,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除此之外,要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科技护林的各项政策。同时,要逐渐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完善林业开发的方式,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的强度和成效,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2、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林业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进行林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利用。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要综合考虑,寻求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就第一产业而言,要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次生林,缩短原材料生长周期;就第二产业而言,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向高端利用的转变;就第三产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将林区旅游和花卉栽培作为发展方向,转变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的的现状。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依托的新型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要对林业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充分挖掘出林业产业的优势,形成林业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要改组人员结构,培养林业产业的专门人才,使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修复工作的展开奠定物质基础。
3、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要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是对生态环境的良性改造,能实现改善水土流失、防止洪涝频发等目的。林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对林业生态的管理和修复,由此导致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合理分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效益作为支撑;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必须将二者统一于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由此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由此可见,要合理、科学的开发林业资源,注重对林业生态的修复,只有这样,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才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撑,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我们的经济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3)要尽可能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因子分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汇合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县域经济总量显著提升。但是,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发严重,突出表现为:冀北县域经济仍旧没有摆脱贫困,而如冀东和省会经济圈的县域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各地区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地制宜的提出发展对策,对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因子分析
本文选取变量,X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3--地方财政收入(万元)、X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X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对河北省各县(市)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包含两个因子,其中第一因子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二因子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以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加总权数计算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F=(0.62098*F1+0.19045*F2)/0.81144
从因子的综合得分排序可以看出,其与河北省各县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基本一致,居全省第一位的是三河市,迁安市、武安市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
三、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河北省各县(市)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发展水平不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显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找到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
从河北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表中可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自然条件都比较好,处于平原或者沿海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信息网发达,各种服务设施都比较完善;而贫困县市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处于山区或者半山区,耕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各种服务设施不健全。
比较发达的县市经济结构都比较多元化,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减少;发达县市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水平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对贫困县市要快的。
四、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农业的主导地位
河北省处于平原地区,是农业大省,农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比较显著,经济发展不只是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同样可以让县域经济实现发展,所以要告别对农业资源的依赖,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注重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发展工业与服务业方面着手打造经济强县,以期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深化体制改革,营造一个适合产业群发展的服务环境;二是经济欠发达县工业园区,加大建设力度,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欠发达县市自身在政府的帮助下也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逐渐形成区域特色产业。
3.增强规模效应,发展特色产业链、产业群
发展特色的重中之重就是发现特色,发扬特色,并把特色形成产业。要善于研究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众多的产业选出自身占优势的产业,向产业链、产业群方向不断发展,择优培之。
参考文献:
[1]樊清.农业主导县政府经济职能的角色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J].河北学刊.2010(3).
[3]高平.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与产业政策目标确定[J].辽宁经济,2011.
[4]赵蕾.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及政策浅析[J].应用经济学评论,2011,(1):24-26
作者简介:谢 敬(1983-),女,汉族,吉林人,河北金融学院,硕士,统计。
基金项目:2014 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141212。
2014 年保定市科学研究与发展规划,项目名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背景下基于ESDA 的河北省保定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建旗44年来, 特别是“九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历届旗委、政府团结带领全旗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04年,全旗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33.2%。财政收入5370万元,同比增长53.1%。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奋斗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26元,分别增长14%和18.7%。
近年来,右旗经济发展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主要是得益于全旗上下不断深化旗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以全盟转移发展战略为统揽,加大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速推进“三化”进程,走出了符合旗情实际的发展道路。
一、坚持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加速推进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旗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右旗坚持“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指导思想,找准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突破口,在优化法制、信用、效率、人文、政策等软环境上下功夫,使荒漠戈壁变为招商引资的“绿洲”,培育形成了铁矿采选、煤炭、化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为了开发嘎顺塔塔拉铁矿,旗委、政府前期筹资1000万元,用两个月时间架通了43.5公里的输变电路,用一个月时间修通了45公里的通矿公路,促成了内蒙古庆华集团投资4000万元,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建成了年采矿40万吨、产选20万吨铁精粉的选矿厂,当年上缴税金500万元。2004年嘎顺塔塔拉铁矿生产铁精粉26万吨,实现产值超过一个亿,上缴税金1800万元。近期规划新建100万吨铁精粉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工业产值3.8亿元,上缴税金6900万元。通过对中泉子化工厂进行改革改组,促成雅盐化公司接管该企业,当年完成了硫化碱、元明粉生产线扩建改造,年产能分别由过去的各1万吨达到2万吨和3万吨,同时,我们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企业投资开发化工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建成万吨硫化黑和6000吨硫代硫酸钠项目,开工建设1800吨二甲基二硫项目。在整合煤炭资源方面,我们大力引进旗外企业嫁接重组改造煤炭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了煤炭行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2004年原煤产量达到了19万吨。特别是与太西煤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和建设长山工业基地的协议,建设自备电厂、铁合金、金属镁等9个技术含量高、加工链条长、相互关联的工业项目。这九个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上缴税金5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快速提高,成为拉动全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2004年全旗工业增加值达到2.61亿元,同比增长56.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7.5%,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三次产业结构比进一步调整为14:65:21。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筛选优势项目向上争取。“十五”以来,在国家、自治区和盟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旗共实施基础设施重点项目74个,累计完成投资 10.7亿元。额周、巴额、额山、额双四条黑色出口公路先后贯通,全旗油路总里程由过去的不足80公里增加到现在的685公里。220KV110KV输变电工程并网运行,结束了右旗靠外省供电和无等级电网的历史,额镇供水工程竣工通水,使额镇地区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水,也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树立经营城镇理念,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源和存量资产,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镇的热情。突出额镇、雅镇等重点城镇,大力实施城镇亮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排污和集中供热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镇容镇貌和服务功能明显改善。仅2004年,全旗实施了27个城建项目,总投资近亿元。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合并城镇管理职能,成立了额镇市政管理局,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抓住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时机,大力引进旗外客商发展房地产,采取放大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和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的办法,鼓励干部职工购买楼房,有效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房地产施工面积累积达3.18万平方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推进工业化、搬迁转移农牧民、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坚定不移地实施转移发展战略,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
右旗生态脆弱,地广人稀,要加快发展必须走集中发展的路子。我们坚持把生态治理与农牧业结构调整、搬迁转移相结合,一方面,依托农业园区的水土资源和肉苁蓉、锁阳、甘草等独特生物资源,集中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扶贫资金和国家各类支农资金,对曼德拉、巴彦高勒等地进行了重点建设。对自愿搬迁到农业园区从事种养业的牧民,对每户补助不同标准的耕地、住房、标准化舍饲棚圈、青贮窖和饲草料加工机械,扶持农牧民大力发展种草业、沙生药材种植业和舍饲养殖业。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草畜平衡和草场“双权一制”,出台《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和《全面推进草畜平衡实施办法》,促动草场向放牧能手和经营大户流转,扶持牧民积极走建设草原、科学养畜的路子。2004年初,我们在总结近几年搬迁转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退牧还草等政策,制定并实施了牧民养老保险、农牧民非农产业就业等七个配套政策,通过给予住房、生产资料补贴等优惠政策,将55岁以上牧民纳入社保,中年牧民转移到生态园区从事种养业,培训转移青年农牧民到城镇从事服务业和到工矿企业就业,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搬迁转移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旗已累计退出草场397万亩,围封天然梭梭林220余万亩、草场320万亩,搬迁转移牧民563户1600人。通过搬迁转移,部分地区草原植被退化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农牧民转产转移走上了致富道路。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