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 题:“老树”如何发“新芽”?——来自中医药一线的调查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疑难杂症科室“一号难求”,苏州的“虚拟中药房”受到市民欢迎,民营针灸连锁机构“粉丝”达几十万……
最近两个多月,新华社记者赴北京、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就中医药发展进行调研,发现在广大“中医人”的努力下,一些创新实践可圈可点,中医药这棵“老树”正孕育“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中医现代化:寻找攻克顽疾的密码
最近,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正与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补充替代医学办公室筹建国际中医肿瘤研究联盟,力图通过中医现代化办法寻找攻克癌症和延长患者寿命的“钥匙”。
“我们已在美国设立办公室,开展中美间长期的科研合作。今年又把中药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治疗肿瘤中药的相关机理研究等6个研究课题带到美国招标。”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原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林洪生说。
这一切的背后,是近年来广安门医院在中医治疗肿瘤上的斐然成绩:肿瘤科主持编制的《恶性肿瘤中医临床指南》全球首发,获得海内外中医专家广泛认可。
“我们的医生不仅要懂肿瘤,还要学习内科、免疫、药理, 以及现代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评价中医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从而让中医在医学界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林洪生说,“中医药要重新站起来,需要在与西医平等和谐的交流合作中展示自己的独特优势。”
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说,在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健康方面,传统中医药堪称是一个极大的宝库,完全有可能通过中医药现代化破解一些密码。这次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证明中医药现代化对拯救人类生命的重要贡献,对中医药界也是极大鼓舞。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挖掘内涵。王阶说,广安门医院一直重视名老中医传承,在此基础上,坚持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的中医发展之路,在肿瘤、肾病等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在院内中药制剂、食疗营养保健等领域也硕果累累。
在肾病科,一位透析患者告诉记者,充分透析配合中医药治疗,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我们一直坚持中医特色。”肾病科主任占永立说,在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基础上,肾病科建立肾病治疗数据库,形成了针对不同中医证型的系列处方,研制了“益气清热膏”和“益气降浊胶囊”等院内制剂,配合艾灸等其他中医手法减轻患者的病痛。
“时代在变,中医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和交流,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掌握更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造福患者。”占永立说。
医疗健康服务:中医连锁店开到海外
在北京、上海的连锁医院出诊,给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面授,与海外医师代表团交流,给针法培训班学员授课,开展免费公益讲座及微博微信健康传播……这就是拥有几十万微博微信粉丝的北京大诚中医针灸医院院长程凯的工作日程表。
40多岁的程凯是中国工程院首位针灸界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的嫡孙,也是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近年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程氏针灸疗法为特色的大诚中医连锁机构在北京、上海陆续建立了4家临床传承基地,今年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举办了“程门解穴”传承培训班。通过微博微信的社交平台,程凯已建立起一个大型海内外针灸专家群,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针灸专家,经常用视频、图片和文字交流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探索。
今年初,程氏针灸布里斯班中医诊所正式开业。他现在正筹备明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开办连锁诊所。
程凯说,现在国际上对中医针灸学认可度很高。“要让中医走向世界,可以先把针灸推广出去,针灸需要传扬,传了才能扬。爷爷撰写的《中国针灸学》,现在依然是美国、加拿大等国针灸师考试的必读教材之一。”
从2005年利用家族积蓄开办第一间针灸诊所至今,程凯对中医所遭遇的一些冷遇、面临的困境体会很深。他说:“对于针灸或其他中医疗法,有的人信,有的不信。如何让他们信?那一定是疗效。”
半个多世纪以来,程凯和爷爷、父亲三代人在门诊接待患者上百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小小的银针重新发现中医的神奇。
近年来,除了在电视节目中传播,程凯还在寻找更多中医传扬的机会。不久前,任中国科协穴位保健方法首席传播专家的他,已将穴位养生讲座引入韩国游轮的旅游线路,成为健康旅游业新尝试。而新推出的“程博士中医保健到家服务O2O项目”,更是中医服务+互联网的积极探索。
虚拟中药房:搭上“互联网+”快车
“现在看病拿中药,真是太方便了!”在苏州姑苏区娄门街道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偶遇来这里取药的方大爷。这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长期服中药,过去到市里看病要乘车一个多小时,回家还得熬药,很麻烦。
“虚拟中药房”是姑苏区为推广中医药服务而提出的创新举措——中医开具电子处方后直接传输至药房,待患者付费后,电子处方自动传送至中药饮片企业,次日代煎好的中药饮片会被送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举措正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中医药的便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监督司副司长杨荣臣说,分级诊疗已成为深化医改的关键任务,其中中医药的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然而在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即便设置了中药房,由于中药饮片使用量小,周转时间长,饮片质量也会存在过期、霉变的隐患。
苏州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马郁说,通过对供应链条的创新管理和对中药饮片的集中配送,有效减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方便了群众就医。
目前,姑苏区已有2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中药饮片集中配送服务。据估算,一年多来,全区因实施中药饮片集中配送节约支出约360万元。
不久前,国办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划价缴费、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医药如何发展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必须抓住的新机遇。”马郁说。
中医导师制:让更多医生扎根基层
“重新做回学生,学与不学确实大不一样。”这是甘肃省庆阳市中医院肛肠科医生朱虹向老中医马晓勤拜师学艺3年后的深刻感受。
2010年,甘肃省启动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中医人才试点工作,从省、市、县、乡、村选出1000名中医导师带3000名徒弟,在岗在职,一对一指导,一带三年。
“中医侧重关注人的个体差异,而不是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认为,中医个性化治疗一定要在大量日常医疗过程中,跟师才能更好地传承经验。因此,除院校制培养模式外,师承制是必须的。
“学校学的东西远远不够。”朱虹1995年从陕西医学院毕业进入庆阳市中医院工作,随着病例的增多,她越发感觉到能力不足。
“跟师3年,不但提高了中医理论知识,临床诊断、治疗技能也明显提高。”朱虹说,她身边有7名中医师,通过师承教育,又重新当了“学生”。
由于效果明显,甘肃省第二批五级师承教育已于2014年启动。
长期以来,由于相关规定,不少依靠家族传承和民间秘方行医的基层中医无法取得执业资格。2013年,甘肃省卫计委决定,将此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资格准入考试,当年就有1800人考试合格,获得执业资格。今年10月,甘肃将再次举行这项考试。
在多种培养模式下,甘肃省中医师从2009年的1.7万名增加到现在的4万名,可以满足省内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
国医大师路志正对记者说:“中医是一门辨证医学,需要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很多名中医都是通过基层锻炼、师徒相传培养出来的。”
当年,年仅19岁的路志正在师父的指导下行医乡间,声名鹊起,他终身铭记着师父的口授心传,也坚持在95岁高龄带徒传承。
“师承制度要坚持下去,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基层,这样才有扎得下根的乡间中医,真正为百姓服务。”路志正说。
据悉,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中医师承制度建设,通过设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老中医工作室、博士后培养站等形式,鼓励中医薪火相传。(执笔记者:吴小军、吴晶、王思北;参与记者:李亚红、王艳明、顾玲、岳冉冉、高皓亮)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