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前沿》|| 李兰妹 杜熙茹:特殊时期高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品汐 餐饮美食 2024-12-19 3 0
Hi,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体能学术知



学校体能栏目



特殊时期高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李兰妹  杜熙茹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李兰妹

广州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一级社会指导员(健美操)、二级舞蹈啦啦操教练员,在2020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获省赛铜奖。


杜熙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三级教授、博士、上海体育学院外聘博士生导师,广州体育学院与泰国吞武里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休闲体育、女性体育、适应性体育的教育教学、科研及社会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SSCI及核心期刊34篇,EI及SCI论文近10篇。主持体育总局社科课题、广东省社科等省部级课题9项,20余项厅局级课题,出版专著与主编教材12部。




摘要

2019年特殊时期发生以来,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在焦虑、抑郁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以政策文件为切入点,了解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梳理在政策层面两者的演变历程,从政策及体育的功能上寻求两者的联系,找出各自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从体育健康水平、终身体育意识、心理发展及调适技能、主动体育行动四个方面确定了基本目标及任务,从四个维度中提出了“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的实施方案:(1)充分理解政策,夯实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2)创新课程设置,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阐释和宣传体育健康理念;(4)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5)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

特殊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政策


DOI

10.33142/fme.v3i1.5737


基金项目  

(1) 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20GXJK427);

(2)2020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创新(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2020WTSCX048)


引言



2019年至今,我国特殊时期在国家各方面力量的治理下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国内已经进入全面防控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存在某些心理障碍,大多数表现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1-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两者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在特殊时期影响下两者又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方向,为特殊时期高校体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实践意义。


01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其发展阶段的划分多以政策方针为标志,一系列政策推动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马建青教授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萌芽阶段(80世纪80年代-1990年)、起步阶段(1991-2000年)、发展阶段(2001-2010年)、专业化起步阶段(2011-至今)[3]。方鸿志教授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为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9年)、探索发展阶段(1990-2000 年)、全面推广阶段(2001-2009年)、逐步强化阶段(2011-至今)[4]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演变历程

在学者谢宇的基础上笔者补充了近两年所出台的文件(见表1)[5],整理出近20年的相关政策专项文件,对政策文件的文本进行分析,从中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容变化,梳理出相关内容的演变。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


1.2.1 概念界定的演变

心理健康教育名称统一的变化,历经从初期开始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混杂概念,到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至此之后开始统一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词。

1.2.2 内容的演变

在2001年之前,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进行规范,大多为德育以及思政教育的内容范畴,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和困扰作为工作重点,但没有明确的操作[6]。2001教育部正式出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部正式指导性文件,在文件中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课程教育包含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在该阶段的内容包括辅导咨询教育、心理预防、工作队伍建设。2011年后,要求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程设置和咨询服务进行具体化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同时增加了效果评估。

1.2.3 模式及体系的演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国高校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至内、由下至上、由学习借鉴到自主生成,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7]。在21世纪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借鉴出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方式的教育指导为主。2001年后,政策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需要“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三方面的结合[8]。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政纲要提出构建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实践活动、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9]。2018年提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10]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呈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密切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观的特征[1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呈现从单一的心理咨询工作到“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12],至2018年提出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变化[9]

1.3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逐渐重视,但仍然存在“重干预轻预防、重帮扶轻自助”的问题[1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不高、教育渠道单一、教育针对性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14]。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地区性差异较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欠缺等问题[15],以上问题都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同其他各种途径结合起来,以形成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思想理论教育,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16]



02

特殊时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事件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特殊时期的发生对大学心理带来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影响。特殊时期爆发以来,在我国政府有效组织防控下,特殊时期的发展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通过此次重大特殊事件,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17]。国家民族自豪感、社会支持等积极因素,给大学生带来了力量、期待和希望,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与心理资本相关的乐观、希望[18]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多数处于成人初显期,其特征表现在自我统一性的确认、不稳定的时期、自我关注的时期、过渡期和存在各种机遇的时期五个方面[19],使得大学生在面临突发疫情使易造成多方面影响。特殊时期期间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分别为31.0%和41.8%。在特殊时期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表现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在全球特殊时期可能会持续1-2年的情况下,大学生产生心理应激的症状可能持续存在。


0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路径探索


3.1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首先从国家所出台政策分析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网络搜索近20年我国发布的关于高校体育的文件,研读文件,整理出提及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见表2),从所选的文献中了解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间的联系。

高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其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适应目标作为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内容,心理健康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20]。另外在后续的政策中提出挖掘学校体育在德育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21]。由此可见在政策要求中强调高校体育的内容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在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路径能够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与此同时深入了解现有文件中的具体内容,内容上大多数强调体质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关于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多元化融合的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及指导性文件。


表2  心理健康相关的体育文件

(注:根据政府所出台的文件内容绘制)

其次,从体育功能的角度出发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找出体育路径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22],不同研究的出发点以及依据不同,所得结论也有所差异。有氧体育锻炼可降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如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同时能够提升精力和愉快程度[23-24];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保持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25-26]。同时不同的体育方式或项目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同,艺术表现类体育健康课程,能促进大学生主观体验、良好心态和情绪的形成与保持,在抑郁、自卑、依赖维度上具有重要影响;个人形式为主的对抗类体育健康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能够降低抑郁、自卑、焦虑、社会攻击和社会退缩性[27]

从政策文件角度分析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联系可知,在国家层面对于高校学校体育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目标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深入解读政策文件时,对如何具体的将体育与心理健康结合的措施没有给出详细的指导性指示,大多较为广泛笼统。从体育对心理健康影响层面来看,体育对其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结合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课堂中的要求,提出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

3.2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不能脱离体育的本质,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育。从两者政策文件出发确定体育健康水平、终身体育意识、心理发展及调适技能、主动体育行动四个基本目标和任务(表3)。


表3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的基本目标及任务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是在高校体育基本要求以及高校心理健康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了解两者间的联系及不足后所提出的。健康素养可以划分为身体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社会健康素养和道德健康素养,体育在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4个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应,因此,体育客观成为系统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最有效的手段[28]。在“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中,体育不再仅仅作为体质提升的方式,应全面发挥体育的功能。

3.3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的实施

3.3.1 充分理解政策,夯实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学校体育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围绕国家政策要求而开展的,因此指导性文件对于两者的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如何更好的全面的发挥出两者的功能及作用,完善现有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政策文件起到重要作用,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构建具体的体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间的联系。

3.3.2 创新课程设置,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并作出具体要求。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包含心理健康目标。因而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两者的结合,思考课程设置的创新。

不同体育项目对心理有不同的促进作用,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特征,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完善以往的思政教育方式,寻求新的实践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结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够保证对象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投入到课堂中,发挥了体育对心理干预的作用。

3.3.3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阐释和宣传体育健康理念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很容易被忽视其隐含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多元化校园文化,发挥各学科课程的隐形功能,推进“高校体育心理健康计划”。体育不仅包含各技术项目,同时具备其特有的文化,同时各个体育项目具备不同的特色。体育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将体育中所体现的积极向上、拼搏等体育精神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积极乐观、活力四射的校园环境。

3.3.4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

要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开展课程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了解体育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开展体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学习,借鉴其可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内容,例如教学方法、心理辅导方法等,结合各学科教学任务及特点,融合教学,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发展。

3.3.5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治理协同性、传播广泛性等特征[29],新冠肺炎特殊时期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使全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到严重的威胁,更是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教育、体育及科学生活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受此次特殊时期的影响,紧迫的形势下,教育部为了保障学生们不受特殊时期感染,特推出2020年春季学期延迟开学的决定,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加强线上课程指导。

通过此次特殊时期,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采取行动,利用现有的科技水平,在现有的线上课程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方式,同时利用线上课程的优势,对常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力争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发挥体育之作用,不断提升体育在面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奥登,王振杰,唐婧.新冠疫情下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人口学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0,26(5):122-128.

[2]江瑞辰,李安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9):867-871.

[3]马建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4]方鸿志,潘思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9(8):91-96.

[5]谢宇,陈发祥.基于NVivo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7):145-149.

[6]王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变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35-139.

[7]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27-31.

[8]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3-16)[2021-11-0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930.htm.

[9]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21-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

[10]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8-07-06)[2021-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

[11]丁敬耘,刘明波,朱艳.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85-88.

[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1-02-23)[2021-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2/t20110223_115721.htm.

[13]张文芳,同雪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J].未来与发展,2020,44(11):88-92.

[14]李红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4):139-140.

[15]方鸿志,潘思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9(8):91-96.

[16]马建青,欧阳胜权.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96-100.

[17]付洪,刘宇洋.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增强民族凝聚力[J].未来与发展,2020(5):39-43.

[18]张文芳,同雪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J].未来与发展,2020,44(11):88-92.

[19]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0]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02-06-21)[2021-11-07].http://www.moe.gov.cn/s78/A10/moe_918/tnull_8465.html.

[2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2014-06-12)[2021-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406/t20140612_171180.html.

[22]孙延林,王志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5):337-342.

[23]胡望洋,赵军,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61-62.

[24]徐波,季浏,等.体育锻炼缓解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42-43.

[25]尹丽琴,李军,汤长发.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6):94-95.

[26]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666-668.

[27]张棣,冯永丽,孙玲玲,等.不同类型健康体育课程干预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16-119.

[28]董传升.走向主动健康: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体育方案探索[J].体育科学,2021,41(5):25-33.

[29]王钺."互联网+国家治理"破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机理及其思考——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2):64-70.





END

注: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出处!



我们为有联合创办期刊意愿的单位、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等提供期刊出版全流程的平台服务。欢迎咨询,期待合作。
联系电话:韩老师13763332791





相关链接


知网收录 || 《现代教育前沿》正刊,体育类应用型论文征稿通知

《体能科学》||唐艺源 韩春远 张 欢:小学校园体能教学训练体系研究

《体能科学》||王顺熙:浅谈舞龙舞狮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体能科学》||彭闻博 张冬琴:不同强度深蹲对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纵跳能力影响研究

《体能科学》||艾英伟:有氧耐力训练的影响因素分析

《体能科学》||杜吉生:基于需求导向的多模块体能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为例

《体能科学》||高 升 刘次琴 田 婧 曾小玲 吕诗蒙:从独立到融合—幼儿体能对不同体育本质功能的作用

《体能科学》||常筱 苏贵斌 侯震: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体能训练研究

《体能科学》||黄杰斌  李吉:武警体能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能科学》||董德龙:论体能训练的三种境界:手段、关系、周期 ——一种执教的基本理念

《现代教育前沿》|| 韩春远 许 毅 张 欢 易小玉  苏晓薇:幼儿期体能及其训练理念研究

《现代教育前沿》|| 宋继发: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阶段性特征

《现代教育前沿》|| 薛陆海:气排球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研究

《现代教育前沿》|| 贾昌辉  颜 轩:长春市男性幼儿教师开展体适能课程的SWOT分析


《现代教育前沿》投稿邮箱:



编辑部:


唐老师:13229431416

投稿邮箱:jscs2021@126.com



春春老师:15999981416

投稿邮箱:gsca15999981416@126.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品汐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