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国”系列丛书是一套对中国社会现象进行质性研究的学术专著,内容丰富又流畅易读,兼顾了专业性与通俗性。该丛书都以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是我们读懂身边当代社会、理解普通人行动逻辑的极佳读物。
2011年至今,“田野中国”丛书系列已出版44种好书,关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婚恋现状,探寻乡村治理与秩序的裂变、重建,聚焦教育治理、退耕还林、邻里维权等社会问题,也勾画了健身女性面貌与村庄中普通人的爱恨情仇。
下面为您盘点目前完整“田野中国”书目,欢迎收藏!
“请客不收礼”:一个村落的仪式性礼物交换与互惠变迁
郑姝莉 著
2022年9月/89元
ISBN 978-7-5228-0243-5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中国乡村仪式性宴请中请客收礼向不收礼、部分收礼转变的过程与机制,将礼物收受规则中的互惠分为资助型互惠与关系延续型互惠。本书认为,礼物收受规则的变化就是双重互惠制度单重化与有限化的变化,即资助型互惠消退及萎缩,关系延续型互惠持续。它经历了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过程,受到来自市场、村庄及政府的内外因素影响。村庄的社会流动、人口流动及关系选择是内在因素,市场变化与政策要求是外在因素。声望建构、情感表达、道义维系及绩效获得是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村落社会的流动性与价值表达成为互惠再制度化的关键环节。在礼物收受规则变迁中,机会创造者、制度变革者、制度筛选者及制度变革成果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最终促成了“请客不收礼”的产生。
礼俗时刻:转型社会的婴儿诞养与家计之道
刘新宇 著
2022年5月/89元
ISBN 978-7-5228-0010-3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发现在社会转型之际,中国家庭在制度环境与私人生活的双重变革下,何以维持与继续。伴随近代以来中国家庭研究从经典命题到现代命题的流变,学者们跳脱出过往家庭研究所固守的“传统与现代”之防,依托生成性的叙事方式,分析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与生活策略。本书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北京家庭的婴儿诞养风貌,结合2016年至2019年作者在这一区域内的田野考察,从育儿母职、家计过程、哺育伦理三个层面,阐释了不同社会转型期中家庭切身体验的礼俗之变。本书认为,中国家庭婴儿诞生与养育过程发生转变的背后是彼此交锋中禁欲主义与快乐主义道德机制。通过跨时段的历史研究能够发现,维系家庭生活的力量并非单纯的治理逻辑或市场机制,乃是道德合法性的塑造与再造过程。
再造祖先图像:一项华南宗族民族志的考察
陈晓阳 著
2022年5月/89元
ISBN 978-7-5228-0027-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建立在流动的田野基础上将祖先崇拜与祖先图像纳入视觉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著作。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再造与宗族复兴置于同一框架下考察,从绘制祖先图像的过程展开,通过人类学、艺术史和图像学对祖先图像和当代的宗族组织形式进行综合研究,尝试回应祖先崇拜与宗族观念在新时期的城市与乡村中的多元实践路径,丰富了中国世系群和宗族复兴理论的面向。本书还对粤西客家这一较少被学界关注的族群进行相对系统的调查,从方志、民间文献和口述史中,试图恢复一段模糊不清的边缘族群历史。希望本书可以为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图像提供不同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程萍 著
2022年3月/89元
ISBN 978-7-5201-6464-1
内容简介
Web3.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国人生活的深度嵌入,婚外性开始借助社交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工具,并呈现出新特点。在此背景下,本书以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为调查对象,前后花费三年时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28名已婚男性的网络约见行为进行了虚拟民族志研究。以此为棱镜,本书从日常生活实践的生活伦理视角,展布转型期已婚者特别是男性已婚者构建、演绎婚外性脚本的行为、过程和心理,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性认知,也丰富了性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婚恋转型: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实践
宋丽娜 著
2021年6月/118元
ISBN 978-7-5201-8376-5
内容简介
本书将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讨论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现代因素与传统因素的交织和互动、发展主义与伦理主义视野下的行为方式变革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建构与婚恋伦理的重塑,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
熊欢 等 著
2021年5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201-8369-7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十二位中国女性的健身故事,在“自我、身体与运动”、“生活、身体与运动”和“孕育、身体与运动”三个主题下,从女性视角、微观的社会互动、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感受层面,描绘了女性真实、鲜活的健身图景,讨论了节食、减肥、身材管理、孕期保健、产后恢复、广场舞、健身社交、身体刻板印象等热议话题,挖掘了健身文化对女性个体生活规划、自我认同和文化审美的影响,反映了当今我国女性身体与生活的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成,为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提供了具象素材和理论视角。
熟悉的陌生人:快递员的日常工作和劳动过程
张杨波 著
2020年9月出版/89元
ISBN 978-7-5201-6787-1
内容简介
面对不利的现实条件(客户相对分散且不确定在场)和快递公司正式制度的双重约束,快递员在日常收派快件的过程中,通过与各类客户发展熟人关系,适当软化了快递服务合同,这被称为服务合同约束软化。服务合同约束软化既能提高快件收派的时效性,又能化解客户投诉带来的快件收派风险,在信息不对称、成本-收益结构不稳定和多元化约束机制的条件下极易发生,是我们了解服务行业的重要分析视角。
建水紫陶:手工艺进程的人类学研究
马佳 著
2019年6月出版/108元
ISBN 978-7-5201-4302-8
内容简介
建水紫陶是指生产制作于云南建水,具备书画、刻坯填泥、无釉磨光工艺特征的陶器制作技艺及其制品。对之进行研究多凸显“就物论物”、“就艺谈艺”的研究方式及目的。本书以物的人类学为研究径路,“透物见人”、“透物窥史”,以建水紫陶制作者及其身份变动为轴心,对促发建水紫陶从孕育到诞生到工艺成熟再到风格渐变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进行呈现与分析。从制陶人持有的“文化的”与“技艺的”分类观念及其变动入手,探究紫陶工艺及风格延续与变化的深层逻辑。
土地开发与基层治理
耿羽 著
2019年5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201-2563-5
内容简介
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伴随大量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引发的社会矛盾呈现多发易发、错综复杂的态势。化解土地开发引发的征迁矛盾,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征迁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征迁的本质是利益分配,具有可协商属性;另一方面,征迁又是高额利益分配,呈现复杂协商属性。全面认识征迁治理实践图景,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化解复杂的征迁难题。
普通人的江湖:村庄里的怨恨、冲突与纠纷解决
邢朝国 著
2019年4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201-4297-7
内容简介
本书所说的江湖,不同于士大夫寄情养性的归隐之地,不同于梁山好汉聚义抗争的山林,不同于江湖术士游走谋生的世界,更不同于地痞流氓混世的社会,这是一个由普通人构成的世界,即普通人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我们可以看到由宗族姻亲等关系纽带结成的各种派系网络,看到普通人的冲突纷争与怨恨不满,看到野蛮暴力与秩序崩坏,看到道义的丧失与追寻。虽然是普通人的江湖,但江湖里的人和故事同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有理解大时代历史进程的线索。
强治理与弱治理: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机制与资源
欧阳静 著
2019年1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201-1337-3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基层政府治理实践为内容,着力探讨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弱治理”和“强治理”的两极分化状态。“弱治理”主要是指涉及民众日常生活小事的治理,由于这方面的治理不能显示政绩,因此不被县乡党政领导重视,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又常因科层制的惰性而无法企及,使得这些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得不到治理。“强治理”是指涉及政绩和上级问责的治理事务,如专项整治、争资跑项、城镇建设等,由于受领导重视,县域政府就会调动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进行治理,因而治理得较好。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木丰中学“控辍保学”的个案研究
沈洪成 著
2018年12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201-3499-6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云南芒市一所傣族中学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研究了针对辍学展开的治理的社会实践逻辑。作者从针对一个具体个案的辍学治理入手,反思了辍学的普遍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解释辍学现象,以及为什么要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通过将这些问题置于中国教育下乡的历史进程中,并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审视这些问题,提出教育治理是在边缘地带强化权力的进程,也是渐进的国家化问题。
退耕还林政策的地方实践
钟兴菊 著
2018年7月出版/109元
ISBN 978-7-5201-2371-6
内容简介
退耕还林是中国历史上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政府性生态恢复工程。如何深入了解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表现?如何从自下而上视角客观评估政策实效?本书通过对一个村庄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县乡政府和村委会干部的深度访谈,呈现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基层实践过程,可使人们对转型期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更可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执行过程提供参考。
制造边界:业主行动与秩序缤纷的社区
刘威 著
2018年2月出版/98元
ISBN 978-7-5201-185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说故事”的方式,展现了名苑社区邻里维权与反维权的生活史。从2000年延续至今的维权/反维权行动,在街区邻里生活世界中呈现为“流动着的社会事实和实践着的权力关系”。多元行动力量的互动和博弈实质,是“权力管制逻辑”与“业主自治逻辑”的内在冲突。从“维护物权”到“争夺治权”、再到“要求规则合理化”,邻里行动者以“问题”作为行动展开的逻辑线索;从“集体行动”到“诉讼维权”,邻里行动者用行动塑造着权力、资本、邻里和业主之间的关系边界。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牟利成 著
2018年1月出版/108元
ISBN 978-7-5201-1944-3
内容简介
作者选取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但却一直没能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斗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七年多的参与式观察和持续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文化社会学的方法不断加深问题意识和延伸分析触角,揭示了相关群体的基本生存样态和内在行为的文化逻辑。这不仅体现了作者走近研究对象的努力和开拓研究领域的能力,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的敬畏和追求。
陌生人社区:整合与治理
何绍辉 著
2017年12月出版/59元
ISBN 978-7-5201-1698-5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城镇现代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基本背景,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涌现的商品房社区为焦点,围绕新型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共同体构建的条件因素、推进模式与政策支持等问题,展开以抽样调查和定性访谈等方法为主获取研究所需数据与资料,通过对商品房社区建设的实证调研、行动参与,及对国内外城市社区建设的比较分析,来就城市新型社区共同体构建目标之“场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评价标准、模式选择与体制机制等展开研究。
新时期农村权力结构演变
周晶晶 著
2017年10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201-1319-9
内容简介
本书从动态权力分析视角,以桥村的征地事件为例,探讨了在新政策环境下,农村权力关系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农村权力结构变化所反映的农村微观治理过程的改变。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试图脱离具体个案,尝试性探究宏观规则的改变如何引发农村治理的变化。本书为管窥我国的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独特、有效的研究视角,也对理解转型时期的农村治理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差序治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分层互动
贺海波 著
2017年9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201-0963-5
内容简介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治理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资源汲取型向资源输入型转变,行政村治权不断弱化。乡镇基层政府不得不深度卷入村庄的具体治理之中,直面乡村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花镇的治理,以基层政府为核心,精英群体、普通群体与边缘群体差序性地环绕在其周围,呈现愈推愈薄的差序治理结构。
乡村秩序的裂变与重建:企业与社会的“双向嵌入”
周延东 著
2017年8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201-1053-2
内容简介
除了农民进城务工之外,对农村变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另一力量是乡村民营企业的兴起。乡村民营企业在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其“理性计算”、“追求利益”和“充分竞争”等现代气质也极大地冲击着蕴含着“乡土关系”、“固守土地”以及“人情伦理”等内涵的乡村秩序。但乡村民营企业能兼顾“市场生存”和“乡土生存”的共同挑战,在实践中与乡土日常生活、乡村权力结构和乡土社会转型进行深度的“双向嵌入”,实现乡村秩序的重建。
再造农业:皖南河镇的政府干预与农业转型(2007~2014)
孙新华 著
2017年7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201-0412-8
内容简介
近年来,我国规模农业发展速度惊人。这一过程到底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还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皖南河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通过“再造水土”、“再造市场”和“再造服务”,直接推动了小农农业向规模农业转型,却挤压了小农的生产空间。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定位,小农农业和规模农业如何协调发展亟待解决。
精英俘获:扶贫资源分配的乡村叙事
邢成举 著
2017年4月出版/89元
ISBN 978-7-5201-0469-2
内容简介
按照扶贫政策设计的既定逻辑,扶贫资源应该向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倾斜,但实践呈现“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的特征,即扶贫领域出现了典型的“精英俘获”现象。理解扶贫的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异,仅从宏观的扶贫政策出发是不够的,“精英俘获”乃是扶贫制度、地方权力和社会结构在多重互动中衍生的,要在地化与情境化地开展扶贫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扶贫并非纯粹的政策执行,更应是一场全面系统的社会改造运动。
族群体育与认同建构:对黑泥屯演武活动的田野考察
杨海晨 著
2017年3月出版/89元
ISBN 978-7-5201-0403-6
内容简介
本书以地处广西红水河上游的一个村落中定期举办的“演武活动”为个案展开研究,通过对演武活动的历史意义的建构、解构与重构,以及对演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利益群体之间互动的共时性分析,来理解“族群体育”的基本运行逻辑。
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民族志
夏循详 著
2017年2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097-9830-0
内容简介
在中国人类学学界里,这是第一部建立在长时间田野作业基础上的有关香港社会的著作。全书用“权力的生成”这一理论框架组织民族志材料的叙述,系统地阐述了无权者之权力的前提和原则,无权者之权力生长的机遇与限制,权力生长的社会戏剧、组织机制、网络机制和有效的行动机制和途径,以及其与无须暴力的国家权力形成的“对抗性合作”这一政治生态。
乡村治理的术与道:北镇的田野叙事与阐释
陈锋 著
2016年11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097-9826-3
内容简介
本文以一个乡镇近十年来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与基层组织的策略主义应对作为分析对象,理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行为逻辑、政治属性,进而理解基层政治的运作及性质。进而从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的三层关系中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政权建设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回应和讨论。
换花草:占里人口文化的环境人类学解读
沈洁 著
2016年10月出版/59元
ISBN 978-7-5097-9045-8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具有“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和“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美誉的占里村进行人类学调查和研究,探寻其控制人口的“秘方”。书中阐述了占里村民在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人口与环境间的相互适应发展的过程、自然和社会环境对村落社会组织的影响、文化机制在人口控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行政建构和经济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论证了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其关键就在于文化的调节。
国企改制与东北振兴:构建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机制
卜长莉 等 著
2016年8月出版/69元
ISBN 978-7-5097-9575-0
内容简介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工权益经历了哪些变化?如何在国企改制中维护职工的权益?如何让国有企业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本书揭示了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的变化特点,并结合六个东北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典型的维权事件,对改制后国有企业职工权益的变化情况,从产权权益、社会保障权益、劳动报酬权益、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劳动发展权益五个方面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改制企业职工的境遇变迁以及权益的受损情况。
分利秩序:鸽镇的项目运作与乡村治理(2007~2013)
李祖佩 著
2016年6月出版/89元
ISBN 978-7-5097-8808-0
内容简介
与既有关于项目制研究不同的是,本书重点关注了项目落地过程中国家、基层政府和乡村社会三方面的复杂互动乃至博弈的过程,作者将这种博弈所形成的格局称为“分利秩序”。本书的研究目的是试图阐述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呈现当前分利秩序之下基层治理机制及其形塑逻辑;二是从国家自主性的高度审视基层分利秩序。
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
毛绵逵 著
2016年6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097-8934-6
内容简介
在发展领域,项目是行使资源配置、推进发展进程、落实发展规划的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手段。但具体某个项目能否产生预计的效果,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因素,也包括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更受到项目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影响。本书通过权力和制度视角的考察,描绘了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能动性过程的基本逻辑。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张慧 著
2016年5月出版/59元
ISBN 978-7-5097-9236-0
内容简介
曾经“眼红”与“红眼病”的讨论占据20世纪80年代报纸头条,现在“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入华北因采矿暴富的三个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开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进行更为深入的人类学解读。
物以载志: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910~2012)
赵晓荣 著
2016年5月出版/89元
ISBN 978-7-5097-8999-5
内容简介
本书以“深描”的物的历史民族志叙事,透过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社会生命的载浮载沉,探究在长时段的物质文化实践中大社会的结构变迁、工厂的转型和工人个体命运之间交织互动的复杂关系,深入体察工人群体在卷入现代化洪流中的际遇、认知、渴求、阵痛与选择,从中洞见物象流变背后的心志。本书不仅是对物象变迁的人类学学理剖析,还包含了作者的社会关怀,这是本书研究的内在冲动和主要旨趣。
乡村工业污染的社会机制研究
顾金土 著
2016年4月出版/79元
ISBN 978-7-5097-8674-1
内容简介
工业污染纠纷研究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本书以东部地区的三个案例为基础,运用社会机制理论分析了污染企业、周边居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和行动策略,阐述了场域中社会主体的权利、利益和符号资源等结构要素主导乡村工业污染纠纷的生发逻辑,得出“赋予基层群众环境权利是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型的关键”之结论。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政策及实务研究
赋权式融入视角
刘建娥 著
2015年5月出版
本书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检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此外,研究还采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依托社区社工组织,开展流动青少年抗逆力项目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融入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城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今后应积极构建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民生建设为根本、文化建设为条件的农民工政治融入的政策路径。
流动生计与社会变迁
云南少数民族区域调查
王云仙 赵群 主编
2014年11月出版
本书是基于云南昆曼公路沿线及其辐射的少数民族村庄的多次调研而进行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在全球化生产和贸易大背景下,人们自主或被迫的流动如何影响和改变少数民族妇女和男人的生计、生活、身份,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的变迁。流动既是生计的策略和能力,也能呈现社会关系变化的过程。本书试图对与流动相关的社会服务、土地利用的变化、边境贸易与旅游、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等方面提出政策分析和建议。
从农民到市民
乡城移民家庭的城市融入之路
胡书芝 著
2014年10月出版
本书在描述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融入状况的基础上,考察了制度环境、迁移意愿及方式与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融入的关联;提出移民家庭的城市融入水平相对较高,且呈现进城时间的阶段性差异和进城地点的区域性差异,土地、城市住房等制度性因素,及家庭迁移意愿、迁移方式等主体性因素影响了移民家庭的城市融入状态。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
宋丽娜 著
2014年9月出版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本书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农民自杀研究
刘燕舞 著
2014年8月出版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返乡农民工研究
一个生命历程的视角
张世勇 著
2013年12月出版
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包括在流入地定居、循环流动和向流出地回流三种态势。然而,长期以来,如何促使农民工城市化和市民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返乡农民工群体却被忽视了。本书通过深入调查湖南省沅江镇80余位农民工的“打工-返乡”生活史为依据,开辟了农民工研究的新视域,呈现给读者的是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与挣扎的生命历程。
社会资本与多元化贫困治理
来自逢街的研究
刘敏 著
2013年8月出版
本书属于理论导向的政策研究,既有生动翔实的一手实证调查资料,又有深度前瞻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对传统城市减贫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反思,从投资社会资本与创新协同治理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政策变革方向进行了展望,对当前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具有理论与政策参考意义。
地根政治
江镇地权纠纷研究
(1998—2010)
郭亮 著
2013年5月出版
“地”者,土地也,“根”者,农民之命根也。“地根政治”一词所要彰显的是中国农地制度转型期各种土地占有规则的混乱,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利益争夺与博弈活动。历史与现实、法律与情理、国家与农民、集体与个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等各种关系的镶嵌与纠缠,在本书中都得到了深度呈现。
“失组织”城市贫民的生存行动
陈云 著
2013年1月出版
本书在城市保障性制度的基层实践与“失组织”城市贫民之行动回应的互动关系中,深入描绘与揭示这一特殊群体生存行动的基本特点、行动效果及行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为什么不采取群体式抗争行动”和他们的“生存抗争具有怎样的独特性”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以期作为当前中国底层社会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产权的文化视野
胡亮 著
2012年12月出版
本书从地方习惯权利的视角出发来分析雨山村的土地所有权。作者认为,现有农村土地所有权是一个多元结构,可以分解为实质上的所有权、名义上的所有权以及实际上的经营权三个层面,并分别对应于国家、集体及农户三个权利主体。作者同样认为,为了争取土地权利,人们会利用诸如神话、传说、地景、互惠与义务等地方文化观念,合法化“集体”、“本村人”、“大姓”等各个社群的权利。
莲花落
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
兰林友 著
2012年5月出版
本书通过运用满铁(日本满铁调查株式会社的简称)调查资料,结合田野工作素材,在政治人类学的概念框架下,开展多点民族志实践,对70年前满铁调查过的一些华北村落进行追踪调查人类学再研究。在考察华北村落性质,探寻历史变迁轨迹,探索村落发展路径,洞察村落领袖的类型、参政动机、治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就村落宗族组织与村落政治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深度研究,并与黄宗智、杜赞奇的华北宗族解说展开学术对话。
“谋地型乡村精英”的生成
巨变中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臧得顺 著
2011年12月出版
地权问题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该书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农地产权的本质、特征以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借鉴了“关系产权”的视角,透视了地权中的社会关系,提出了“关系地权”、“谋地型乡村精英”等概念,以此作为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农地产权变革的革新框架。
族群的演进博弈
中国图瓦人研究
关丙胜 著
2011年6月出版
作者透过演进博弈理论解释了中国图瓦人的基本社会文化面相,并以此说明演进博弈是族群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也是人类族群性的一部分。读本书时,我们可以时时想着自己生活经验中的种种结构、规范,以及自己对它们的依循与背离(抉择),如此再艰深复杂的理论也将变得十分简易。毕竟,复杂的是人类社会,而非学术理论。
进入天猫旗舰店购买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