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密码”开启“星光大道”
一座座白墙灰瓦的三层别墅和住宅楼在绿树间错落有致;整洁的柏油道路旁村务公示信息一目了然;红色物业内智能社区管理系统、文体活动中心、健康检查设备、有声图书馆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享受7项惠民政策,没有一个失业人员、没有一个留守儿童、没有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道星光村,村民的生活恰似一幅整洁有序、温暖有爱、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
从举债千万元的贫困村,到武汉首个“全国文明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星光村走了十多年。星光村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富密码”已成为熠熠闪光的“星光模式”,为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新的启迪与思考。
富民强村,共享发展成果
“要不说我们这是个村,估计别人还以为是武汉的一处高档小区呢,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村民康艳桥自豪地说。星光村面积2平方公里,有296户1320余人,全村村民享受实打实的“五免一补一分红”惠民政策:免费医疗全覆盖;水、电、燃气费全免;孩子小学至大学阶段的学费全额报销;“5055”(女性满50岁,男性满55岁)人员每人每月最高可领取1500~2500元的养老补贴;村民每年享受股份分红并逐年叠加……难怪他们的脸上都不自觉地流露出安逸自在的松弛感。
但回看2007年前的星光村,这只是一个负债累累、组织涣散的落后村子。星光片区联合党委书记左少平回忆,在他刚担任星光村党支部书记时,人均不足三分地,村集体账面仅有5000元,人均负债超万元,社会矛盾重重。17年过去,如今的星光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1.1亿元,人均年收入达4.7万元,村民过上了“户户住别墅、家家开小车”的好日子。这翻天覆地的蜕变,得益于星光村“两委”和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积极探索出了高效益、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透过星光社区沙盘模型,全村“三园一区”的战略规划清晰呈现:工业园、商贸园、农业园多元均衡发展,以不断壮大村集体产业经济;星光社区则为村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保驾护航,打造出具有城乡融合属性的和美乡村样本。
工业强村,招商引资为村集体经济筑牢基石。星光村位于蔡甸区京港澳高速和沪渝高速交会处,紧邻318国道,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发展机遇,2008年起,在返乡能人左少平所在的村“两委”带领下,星光村全面实施迁村腾地、集约发展计划,建设整合800亩土地建立村级工业园,吸纳优质企业进驻商业园区。建园的第一年,星光工业园引进9家企业入驻,村集体收入就达到450万元。2009年,星光村成为了蔡甸区第一个产值过亿元村、全区第一个税收过千万元村以及全国第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村。
如今,星光村级工业园进驻优质制造业17家,企业多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也接踵而至。“我们筛选企业进驻园区有严格的标准,一是不能有污染,不能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二是能为村民们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星光村党委副书记姚棋表示,“我们村的人基本都在园区周边上班,只要有用工需求,我们就争取让村民优先上岗,再根据能力和意愿进行针对性地推荐和培训。”这也是星光村没有一个留守儿童的原因所在。
商贸活村,完善周边配套丰富产业链。2013年起,星光村以工业为支撑,继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星光村“两委”与福建商会合作建立星光银河湾商住区和星光国际建材城,星光商业街商户林立、星光博展物流园车水马龙,星光片区整体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姚棋说:“部分村民还成立了车队,为工业园、物流园、建材城的企业提供运输服务,规模最大的老板现在已经有17辆运输车。”
农业立村,农旅融合打造区域特色产业。星光生态农业园集种植、采摘、游乐、研学、观光于一体。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不同,星光村调研市场新需求,采取差异化、精品化、品牌化的运营策略,让蓝莓基地、立体草莓园、葡萄园、火龙果园等为村民带来了更多增收的可能。2017年,村民王家东结束深圳务工生活,回到星光村研究蓝莓种植技术,在村集体资金入股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生产的蓝莓高产又高价。他说:“现在我们的蓝莓基地占地270亩,今年产量有望突破7万斤。现在我们已经有规模种植、游客采摘、预冷保鲜、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3200余万元。”
联村发展,开启共富新篇
星光村快速发展的瞩目成果,让邻近的几个村看到了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星光大道”。
2010年起,在蔡甸区委组织部指导下,按照产业相关、区域相邻、乡情相近、资源相似原则,星光村与红焰村、新安堡村、丘林村、三红村联合组建星光片区综合党委(又称“星光集团”),开展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活动联谊、发展联动,形成了“1+4”模式联村发展模式。在星光村的带领下,各村纷纷抢抓机遇招商引资,搭上了产业发展快车道。现在,五村合力建成的星光片区工业园面积约8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89家,年租金收入1.12亿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近5600人,成为蔡甸区承托工业与商贸的重要产业集群。
“星光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向周边村进行辐射,另外我们的营商资源也在联村发展过程中进行辐射。”星光村党委书记唐业会表示,“根据各村发展条件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二分六统’原则,即村务与企业分开、各村福利暂时分开;统一组织领导经济管理、村庄规划、投资项目、劳动用工、设施建设等。”据悉,红焰村、新安堡村在联村发展第一年就分别还清了190万元和97万元欠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丘陵村、三红村增加集体收入100多万元。
“2013年,我们村实行整村搬迁,流转土地1800多亩建设工业园,现在土地租赁年收入达380元。”红焰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宝称,许多村民通过提供运输、餐饮等企业配套服务实现了增收致富,“我们村的熊义胜一家把土地征收补偿费作为启动资金买了卡车,现在父子俩年收入达20多万元。”2023年,红焰村人均年收入达26583元,是2011年人均年收入的近5倍。此外,红焰村实现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村兜底;“50、55、60”人群每月500~600元养老补助;水田补贴每年300元/亩;年节慰问困难人群、70岁以上老人,奖励大学生等多项福利,实现了福利支出与村集体年收入基本持平。
“现在我们这几个村的年收入基本上都还可以,最起码都有三四百万元,这就是联村发展、以富带贫、以强带弱的结果。”左少平感慨道。现在,左少平还是每月定期召开三至四次的片区党组织会议,与村干部共同探讨研究发展机遇和政策走向,蔡甸区和奓山街道的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前来考察,了解当前联村发展有何需求。“现在我们也在探索转型的可能,纯靠租金营收已经不能和时代完全接轨,接下来计划发展属于自己的实业和产业,让村集体经济有新的造血功能。”刘德宝说。
2013年以来,星光村被中组部、原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至今已累计培训了6700多名学员。星光村的“致富经”不仅影响了邻近的4个村,还走出了武汉市蔡甸区,鼓舞、启迪了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事业。
党建引领,共建和美家园
在星光村的党员之间有这样一句话:要求百姓做到的,党员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干部做到的,书记首先做到。
2007年,左少平揣着全部家当回到星光村。在全村党员大会上,他向村民承诺:不拿村里一分钱,不要村里一份股。带回来的钱亏了算自己的,就和大家一起过苦日子,赚了也不要一分钱利息。作为乡村发展的领头雁,左少平的加入很快使得星光村党支部焕发出新的活力。
“回乡之后,左书记尝试将企业家精神注入基层党组织,带头改变半日制工作习惯,全体村干部坚持全天候上班,推行‘首问负责制’,有效提升了班子的工作效率。”唐业会说。
为适应乡村的飞速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星光村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推动支部标准化。村中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长—党员(村民联系员)—积极分子(村民观察员)”的五级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创新“支部+产业”模式,按产业类型和发展需要,设置企业党支部、农业党支部、物业党支部等功能党支部,让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将党建引领的治理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村民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体,其力量也不容忽视。在星光村的振兴路途中,不仅有党员的先行先试,更有村民的共建共享,让“村里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从征用土地价格到房屋拆迁标准,再到青苗补偿数额,村里大事小情都全面公开,接受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村民监督。村民丁明恒就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村民代表大会:“开会时,书记在台上一条条念,村民在台下一条条举手通过,还会架起四寸的显示大屏,全程直播。”
在星光村村委会门前的公开栏里贴着这样一张“流水账”,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了村级财务的每笔收入和支出,方便每位村民监督。“事项公开简洁易懂,让我们看得明明白白,也让村干部清清白白。”村民康艳桥说。
不仅是财务账单,在星光村的公开栏里,党务、村务、财务的公示公开步骤也都被绘制成简单明了的监督清单。一系列的举措切实保证了村民对村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此外,在党建引领下“村规民约”不断刷新,由最初的7条,如今已发展为37条积分考核办法。其中有加分项,也有减分项,并与村级福利挂钩,由村民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美好村湾的建设者与幸福生活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