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大院》今年5月在合肥举行开机仪式
近日,《县委大院》正式登陆央视,合肥多个取景地也将在剧中呈现在观众面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合肥的身影,它们或是在合肥取景拍摄,或是由合肥导演执导,并植入多个合肥本土元素,抑或是出现了代表合肥的标志性老物件……一部影视作品对于取景地的文化传播以及知名度提升都意义非凡,它无疑是一个城市的最好代言。因此,每当合肥元素闪耀银幕之时,总能在网络上引发一波合肥热,影视剧里的自然风貌、标志建筑、一草一木都跟着“火”了起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些年银幕上的合肥元素,它们的背后都藏着哪些合肥文化。
影视剧里“赏”合肥
屏幕里“县委大院”处处是熟悉印记屏幕外合肥地标闪耀四方
△《县委大院》在合肥多个地方取景
电视剧《县委大院》正式登陆央视,该剧讲述了光明县县委书记梅晓歌(胡歌 饰)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艰难险阻,为建设心目中的美好家园不断努力的故事。
这部剧的拍摄地点大多取景于合肥,拍摄期间就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关注,部分场地还因此火了一把。从刚刚播出的剧集中,“火眼金睛”的网友们已经找出了不少身边的景点。第一集刚开场,县长梅晓歌晨跑的地方就是合肥体育中心,光明县县委书记吕青山处理拆迁钉子户问题的拍摄地点就在肥西县上派镇的鸡场乡,新县长上任途中经过的高速道路“林庙”其实就是长丰县杨庙收费站,村主任和大家吃饭的地方就在合肥的五河路一家羊汤馆,同时在前几集中出镜的还有陶冲湖公园、安徽农业大学等。有趣的是,在合肥拍摄期间,演员胡歌还和剧组的另一位演员宁文彤利用空余时间去驾校考了C6驾照。
一时之间,这些取景地都成了“网红打卡点”,而这些地点都蕴含着合肥本土的气息。合肥体育中心可谓是合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位于合肥市政务区,主体育场可以容纳6万人,曾经举办过安徽省运动会等多场运动赛事,承办过很多场明星演唱会和各类大型文艺演出。现在的合肥体育中心已然成为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合肥潮流的新地标,这里有天台露营地,合肥最大的篮球主题公园,吸引无数年轻人到这里开展体育运动。
冬天来了,合肥人都喜欢吃些什么?羊肉汤一定是首选的美食之一。电视剧中喝羊汤吃烧饼的那一幕会勾起不少合肥人对家乡的记忆。据说,羊肉汤原本是从安徽北部传到合肥的美食,但是为了就着合肥人的口味,羊汤里原有的膻味都去除了,留下的只有鲜香扑鼻的味道,让人垂涎欲滴。听说这家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羊汤馆因为《县委大院》的播出,也在网上火了一把。
新县长和爱人确定恋爱关系的取景地就在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的陶冲湖公园。“北岳省农业厅”的取景地就在安徽农业大学的勤政楼。说起这所大学,它在合肥的历史颇为悠久。合肥人都会亲切地称呼它为“农大”,关于它里面的勤政楼还有一段历史故事。从长江路的大门进去,繁华与喧嚣声即刻抛诸脑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风景如画、宁静优雅的花园式校园。沿着一条林荫大道,一幢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楼就出现在眼前。古朴典雅,宏伟庄重。它就是勤政楼,也是安徽农业大学第一教学楼,师生们习惯称之为“一教”。自打安徽农业大学从芜湖迁到合肥独立办院时起,第一教学楼历时半个多世纪,一直是这里的地标建筑。勤政楼是合肥市重要的解放初期建筑,兼具苏联式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两种特点。在2010年以前,第一教学楼以教学功能为主,行政办公为辅,是名副其实的教学楼。后来由于学校发展需要,2010年4月正式改名为勤政楼,主要用于行政办公。据记载,勤政楼自建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三农”人才,李家洋、方精云等都是杰出代表。
如今,合肥的地标处处可见,天鹅湖边璀璨的灯光秀,巢湖岸边绵延的湖岸线,延乔路上摆满的鲜花,中国科大先研院的“X大楼”,还有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合肥科技馆……这些都时常闪耀在荧屏内外,也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了解合肥,依恋合肥。
屏幕里“鱼花塘”中满是深情屏幕外合肥方言是浓郁的乡愁
△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中有大量合肥元素
2022年11月,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放映。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叙事中,浸透了这位年轻导演对家乡浓厚的牵绊、对亲人不舍的依恋。
这部电影的导演名叫牛小雨,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姑娘。而电影名字中的“鱼花塘”则指的就是合肥稻香楼旁的一个水塘,它是老合肥人熟悉的景观,也是牛小雨创作开始的地方。
在合肥稻香楼的旁边,环绕着一汪水系,曾被老百姓称为“稻香楼河”,或简称“楼河”。在古代,雨花塘属于护城河的一段,位于德胜门北边,南边是银河和包河。清朝初年,大司马龚鼎孳携如夫人顾眉回到合肥,居住于稻香楼,那时的雨花塘除了是王公贵族、才子佳人的游历之处,还是一条灌溉水渠。1955年,安徽省农业厅水产局在这里建水产试验站放养鱼花,大家开始叫它“鱼花塘”,也叫“鱼苗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再放养鱼花,大家叫它“鱼花塘”“雨花塘”的都有,便改称为更富有诗意的“雨花塘”。1956年,在该地建设了稻香楼宾馆。从高空俯瞰,雨花塘就像一位“母亲”,环抱着稻香楼。雨花塘的倒影里,映照着合肥千余载的历史,也寄托着导演对合肥的深情。
这些熟悉的场景在牛小雨的电影里呈现,加入她无数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歌舞表演,细腻而独特的少女视角下,让观众自由抵达想象空间。影片中还赋予了大量“合肥元素”,特别是贯穿始末的合肥话,让人物形象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
管“小孩”叫“侠们”,管喝酒叫“炸罍子”,管太阳叫“日头”,管“明天”叫“麻个”,这些都是典型的合肥土话。合肥话属于江淮官话的一种,是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小片。它最显著特点就是北腔南调,音色和发音力度偏向北方,较刚劲;而语音是偏向南方,音变非常多。在合肥话中合音现象非常多,三个音节缩减为两个音节,两个音节缩减为一个音节,这意味着用精简的语言做了最大的表达。在合肥的罍街,可以看到一个个大写立体的合肥方言。有罍(léi)、䨏(zī),䤉(mì),嗍(suō),獃(aí),抪(pū),搲(wǎ),鬭(dòu)。不知道这些你平时会说却不会写的合肥话能认出几个来呢?
牛小雨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了支持女儿拍电影,卖了准备留给她当嫁妆的房子。她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宣传合肥,让更多的人了解合肥地方语言,知道合肥有个鱼花塘这样的生态美景。据说这是全国第一部以合肥话作为主打语言贯穿始终的电影,作为一名合肥籍的导演,牛小雨将这些合肥方言融入她的作品,也让更多的人“听”见合肥,爱上合肥。
屏幕里“李焕英”买的电视机产自合肥屏幕外“合肥造”早已遍布世界
△曾经的合肥无线电二厂出现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
去年春节期间,演员贾玲跨界执导的首部电影作品《你好,李焕英》在各大院线热映,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这部电影里女主角李焕英买到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曾经的合肥无线电二厂生产的。
电影中,贾晓玲意外穿越到了1981年,并与正值青春的母亲李焕英相遇。穿越后,贾晓玲想尽各种办法让李焕英高兴。其中,一个片段就是帮李焕英抢购电视,让她成为全厂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在电影当中李焕英购买到的电视机的外包装纸箱上,有“兴海”“14吋”“AH-6型”“晶体管电視机”等字样,正下方还印着“合肥無线電二廠”字样。
“合肥无线电二厂”是什么来头?在合肥,不少80后、90后和00后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厂和其生产的“黄山”牌电视机却红极一时。
1955年,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政策出台,不少企业都内迁安徽。当时,合肥东门繁昌路102号有个木器厂,一家模型厂从上海迁来后与其合并,改名叫合肥木模厂。
到了1956年,合肥木器厂又单独划出,搬迁到了三里街天长路,木模厂改回了原先的名字合肥模型厂。恰逢安徽电子工业在发展广播事业中开始起步,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大力发展广播宣传网,安徽要自己解决广播收听工具——收音机”的指示。
1957年,合肥模型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收音机研制工作,到了7月份,试制出安徽省第一批三台电子管收音机样机。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接到喜报十分高兴,亲自命名为“黄山”牌收音机。到了1970年,模型厂和一些元件厂合并改名为合肥无线电二厂,隶属于合肥电子化工局管辖。改革开放后,无线电二厂率先引进了日本夏普的黑白电视机散装件,经过组装后投放市场,开始进入电视机行业。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是抢手货,很多人甚至要找关系拿票,才能购买到无线电二厂生产的“黄山”牌电视机。生产电视机,也给无线电二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87年,无线电二厂销售收入3.4亿元,纯利润达4000多万元。当时,合肥无线电二厂是合肥市五大盈利企业和四大高产值企业之一。同时,“黄山”牌电视机也是当时国家十大电视机品牌之一。
时过境迁,合肥无线电二厂已不复存在。而合肥也已经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最大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家电产业更是全市率先突破千亿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当前,合肥的家电“四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产量已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合肥造”白电产品更是占据了国内1/4的市场份额;智能家电产品占全部家电产品比重超三成。当下,合肥家电产业与战新产业加速融通互促,着力打造“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生态,培育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人才链衔接贯通的一流产业环境,以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不仅如此,合肥市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还入列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已经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合肥影视史上的“第一”
第一部合肥产电视剧——《在实线上延伸》
△《在实线上延伸》主创人员在讨论剧情
合肥市投拍的第一部电视剧,是1983年完成的《在实线上延伸》。单从电视剧的名字上看,不少人或许不大明白具体内容,但其实,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及拍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社会各界越来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82年,科学家蒋筑英、罗健夫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为科学家立传”这一紧扣时代主题的想法,在时任合肥市文化局副局长章岚等人的脑海里萌生。章岚想以此主题创作电视剧。巧合的是,1982年,《十月》杂志上发表了作家陈冲的中篇小说《无反馈快速跟踪》,这部小说主题正好紧扣知识分子的奋斗史展开。于是章岚和同事朱振凯一起编剧,剧本于1983年初完成。
全剧通过主人公命运轨迹的描写,展现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揭示了“没有奋斗的人生是一条从零到零的虚线,而生活应该在实线上延伸”这样的道理,剧本定名为《在实线上延伸》。几经周折,电视剧开拍。照明、化妆、服装、道具均由合肥市文工团有关人员担任,录像由合肥电视台技术部负责,制片主任由时任合肥电视台台长担任。1983年10月下旬《在实线上延伸》开机,10多天就能完成的600多个镜头拍摄了一个多月。
不久后,《在实线上延伸》作为合肥市投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在合肥台、安徽电视台播放,并作为合肥台的交换节目在全国播放,安徽美术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这部剧的“连环画”版本。
合肥首部电视剧《在实线上延伸》的创作完成,不仅填补了合肥文化发展上的一个空白,而且通过这样一部电视剧,号召全社会要关爱知识分子,尊重人才。这一点,不仅为当时契合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时过境迁,近年来,合肥综合实力位次不断前移,发展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日趋攀升。剖析背后的“成功密码”,人才无疑是关键因素。如今,合肥用它的实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吸引着国内外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到来。
第一家电影院的诞生——1946年的安徽肥光电影院
大约1928年以后,电影第一次传入合肥,在近二十年后,合肥第一家电影院诞生。相比于省内其他几座城市,合肥第一家电影院诞生时间稍晚一些。根据《安徽省电影志》记载,1946年9月16日,第一家电影院“安徽肥光电影院”诞生,一开始在前大街永贞观巷(今新华巷,一说今益民街),之后又搬迁过一次。合肥早期的电影事业路程坎坷,首家电影院三停三开。电影院开业当年,遭到一伙人打砸破坏,受损严重,之后改名为“安徽省立合肥社会服务处(民政部门)委托办理肥光电影院”。随后又经历了停业和重新开张,更名为“新记肥光电影院”。
△老合肥解放电影院(资料图)
说到这里,你肯定要问了,现在大家都熟悉的“解放电影院”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呀?1952年元旦,解放电影院开幕,它应该算是新中国成立后合肥第一家国营性质的电影院。此时电影传入合肥二十多年,与之前的露天或者草棚影院相比,解放电影院的配置已属“高端”。
1955年的春夏之交,位于蚌埠路585号,一处崭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影院开业。肥光电影院的人员和设备再次移交给新电影院,名字也改叫长淮。据《合肥电影志》记载,长淮电影院开始营业的时候,观众大厅面积将近650平方米,座位980个。
如今,合肥的电影院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处处透着新潮的科技感。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也早已是一件平常小事,看电影本身也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成为合肥人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影视产业打造的新文化生态
期待更多文艺作品为城市“代言”
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在合肥,有一个安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它就相当于合肥的一个影视制作的产业化“工厂”。
该产业园创立于2017年10月,园区内引进、培养了一批影视文化科技专业人才,建立安徽电影艺术人才培养孵化基地、影视文化产业的新型创客中心,致力于构造多元化的影视娱乐文化生态圈。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小微企业近70家,90%以上为影视传媒文化科技企业,吸纳就业人数500余人,已建立专业的影视产业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吸引本土及国内优质影视资源集聚。
从最早的《新白娘子传奇》让西湖家喻户晓,到《似水年华》带火了乌镇,再到《碟中谍3》让西塘远近闻名,去年的《觉醒年代》让合肥的延乔路火出了圈,这么多的案例已经不难看出,文艺作品和城市影响力之间的共生共存的关系。
一部出色的文艺作品对于取景地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文艺+城市”的组合,既是一座城市的代言,也有助于促进城市文艺发展。我们期待着在未来有更多的文艺作品展示合肥、宣传合肥,讲合肥故事、为合肥代言。
来源:安徽自驾游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