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范文

瑞宣 生活乐趣 2024-12-17 5 0

【关键词】高校;乡村振兴;文化教育;文化育人

1乡村振兴内涵

乡村振兴是在我党中提出的重要乡村战略发展思想,该思想的提出意味着我党将农村、农业发展等问题纳入到我国战略发展高度。乡村振兴以乡村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属性,实现乡村产业行为、乡村生态宜居、乡村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有效、乡村生活富裕的发展模式[1]。乡村产业兴旺,其在乡村振兴引领下,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包含乡村农业生产、农业营销等等,推进其与国际市场发展接轨;乡村生态宜居,以文化为导向,树立生态化发展观念,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完善,打造乡村绿色的生态家园,进而美好乡村自然风光;乡村乡风文明,其在乡村振兴引领下,以文化为导向,推进乡村四德的建设,保护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体品德,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而提升乡村人们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乡村振兴的高校文化教育方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社会发展指明方向。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教育是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文化信息传递的主平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挥高校的文化教育主成效[2],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教育实施的方方面面,使高校践行乡村振兴思想,并以乡村振兴为高校教育实施指明方向,通过高校的文化教育平台,培养乡村振兴的实践者,进而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2.1树立“三农”服务理念。我党报告中又一次强调,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国之根本问题,需要将“三农”问题始终放在我党工作实践中,并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要素进行实施。在祖国战略发展过程中,心系强农、富农、惠农,并围绕“三农”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其中乡村振兴是重要要素。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响应国家政策,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将“三农”问题解决,作为教育实施的重点内容,发挥文化育人成效,进而推进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广泛传播。例如:在高校文化教育实践中,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挖掘农村的文化、整合农村的文化资源,引领学生探究、分析农村文化,让学生以自身思想为导向,收集、获取具有价值性的文化,达到文化育人。2.2落实立德树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伟大民族复兴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需在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以其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在文化教育的实施中,开展以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包含“四个全面”战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教育活动模式,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探讨“四个全面”的内涵以及“五位一体”的要素,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高校教育方向,使学生将伟大复兴之梦作为自身发展的主思想,引领学生进行刻苦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发展。同时,高校文化育人在乡村振兴引领下,以爱国教育为导向,引领学生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传递文化、弘扬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将爱国之心、爱国之情以教育路径进行融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爱国之情,使学生践行民族文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发展需要型人才。此外,在高校文化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知晓农业、农民、农村的平台,使学生与农业、农村、农民零距离的接触[3]。2.3融入文化育人。在高校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融入文化育人的思想,推进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达到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实施性。在高校以往的文化教育实施中,由于育人的观念底下,使文化育人效能不足。例如:文化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实施,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度缺失。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重视文化育人新思想的融入,包含文化协同育人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等等,使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使文化的教育伴随学生终身。例如:在高校教育体制中,正确的看待文化教育,改变文化教育独立教育的思维,将文化教育信息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包含学科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方方面面,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彰显文化协同育人的价值实施性。

3乡村振兴的高校文化教育路径

3.1确立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文化教育目标。在高校教育的实施中,立德树人的落实是其教育发展的己任,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下,以强农兴农思想理念同样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己任。因此,高校在文化教育实践中,研习乡村振兴思想,获取乡村振兴内涵,根据乡村振兴其思想、内涵,围绕“乡村产业兴旺、乡村生态宜居、乡村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有效、乡村生活富裕为其教育的服务目的,使文化教育偏向于“三农”问题解决、了解等内容信息层面,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农业市场发展模式进行准确的定位,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以此培养农业发展所需要型人才。同时,在高校文化教育中,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等层面,培养高素养、热爱农村、关注农业的青年团队,使其以知识为导向,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例如:以农业技术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农业发展平台,高校鼓励师生和科技人员开展相关的农业技术研发活动,诸如,农业的科技咨询、农业科技扶贫等,定期深入到农村地区,融入到农业产业园中,进行相关的实践。总之,乡村振兴下,高校文化教育的目标,应以服务于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围绕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模式,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实施目标,进而为农业发展培养优质人才。3.2拓宽高校文化的教育服务领域。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在以往教育实施模式下,学生就业方向大都为城市化发展,这使农业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缺乏。而在高校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以文化教育为导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实现乡村文化等信息内容的融入,拓宽教育服务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较多的农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到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以此培养较多的农业发展专业人才。在拓宽教育服务领域中,首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模式,高校与地区村落合作,在村落在构建农业产业园区,为学生农业实践提供平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农业文化等信息都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逐渐培养自身关心农村、关注农业的发展意识。其次,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引领学生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实践。立足于当前农业技术运用模式,引领专业学生,以新技术为导向,开展相关的农业技术研究,以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达到拓宽高校文化教育服务领域的教育模式。3.3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落实的实践者,需要通过教师的培养,推进立德树人在学生发展层面中实施。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在文化教育实践中,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加强教师师德的建设,使教师更好的践行文化育人思想,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首先,高校将“四有”作为培养好教师的规范要求,使教师以“四有”不断的提升自身修养,完善自身,进而更好的开展教育,提升高校文化教育实施力度。其次,在高校文化教育实施中,将师德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素养,并列入到教师考核体制中,与教师的奖惩晋升挂钩,以此规范教师行为举止,使教师在文化教育中,做到育人先育己的教育实施功效,激励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最后,为教师发展模式树立典范,广泛宣传教师中的道德楷模和教书育人模范,激励专业课教师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4结语

乡村振兴的高校文化教育,能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推进文化信息的融入,包含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以文化为导向,发挥高校文化育人成效,进而培养知农、懂农的新农村建设者。因此,在高校的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应提升、重视文化教育的实施力度,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提升文化教育针对性、育人性,培养农业发展所需要型人才,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宇征,刘美麟.乡土文化教育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10):71-77.

[2]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格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两部门发文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7):21-22.

[3]王孟,谢伏华.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山西青年,2020,(01):4-6.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蕴含着丰富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意蕴,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四川多个乡村地区已经被开发成为农家乐旅游基地,主要负责接待游客,为他们提供当地特色产品、介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使得游客可以在四川乡村享受不一样的旅游服务,为之后开发更具价值的四川乡村旅游项目奠定基础。截至2019年,四川乡村旅游收入超过2500亿元,已有超过3000多个乡村地区摘下贫困村帽子,超过10万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深厚的农耕文化,四川诸多乡村地区通过旅游脱贫。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各地区旅游项目大量涌现。这期间,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服务形式盛行,这一布局结构使得乡村地区的旅游得到一定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也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得他们可以在闲暇之余到乡村放松身心,获得满足感与轻松感。四川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副业,村民可以通过出售特色产品或新鲜瓜果获得一定收入,而且这一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之时,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不仅促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也为开阔农民视野、解放农民思想奠定经济基础。此外,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民宿、手工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淡旺季区别不大、游客活动规律性不强等缺点,这导致游客很难判断什么时间到四川乡村旅游才可以享受美好的度假时光,也增加了游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的难度。但其优点远远大于缺点,优点在于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明显,地域性强,使得游客可以辨别旅游产品的好坏与真假,并理性进行购买。除此之外,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例如,春之花、夏之水、秋之果、冬之收等,这既展现出四川的乡村旅游特色与文化习俗,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业在国家及当地政府持续支持下迅猛发展,且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成为乡村脱贫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四川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四川作为全国旅游大省,乡村旅游产业是其发展与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做较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Strengths优势

四川乡村旅游之所以可以发展壮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策优势。四川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与交流,使得四川农民可以接受到先进的思想,学习到先进的旅游观念,为促进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当地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安排专业人员下乡进行指导与管理,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二,资源优势。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其别著名的当属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特别是大熊猫、都江堰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基础。加之,四川多个乡村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优势。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由之前的单纯接待型转变为产业型,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条件日益成熟,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四川交通建设不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方便游客进入乡村地区,促进了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二)Weaknesses劣势

四川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存在的劣势与不足也非常明显。四川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其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物质基础与财力支撑,且没有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加之诸多乡村的地理位置偏远,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带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四川入境旅游指数较低,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导致进入四川乡村旅游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国外人员相对较少,缺乏对四川的整体认识,也就无法使四川乡村旅游事业取得更好发展。此外,四川乡村旅游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多地乡村的旅游部门职权并未完善分开,也没有相对应的管理能力与调控能力,很难及时对旅游产业进行全面管理,进而导致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四川村旅游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旅游市场有所改善与规范,但一些乡村依然存在拉客、骗客、抢客的情况,这一现象不利于旅游市场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三)Opportunities机遇

四川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开放与支持。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国家明确放开了三个领域,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国家放旅游经济开了国际市场的金融业,使得境外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与现金转账,这可以有效增加乡村旅游人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与网络销售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好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而到当地进行实地旅游与考察。游客还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或其他方式评论当地旅游情况,这为其他游客提供便利旅游信息的同时,也为促进旅游运作现代化奠定基础。最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百姓的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更多普通百姓开始热衷旅游,这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资源与优势。加之,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优势。中西部地区成为新型旅游产业发展的基地,实现中国向旅游大国迈进的第一步。

(四)Threats挑战

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当地拥有旅游资源优势外,还离不开政府以及游客的支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逐渐上升,国家愈发重视旅游产业,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与文物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一过程中必定会造成乡村原有生态风貌的破坏,使得乡村旅游不再具备当地特色,而是大众化的旅游场所。同时,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相当多的旅游企业纷纷瞄准四川这一宝藏之地,开始在乡村进行旅游布局与发展。由于四川乡村旅游资源还不够丰富,且旅游市场起步较晚,与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差距,这影响了四川本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旅游企业之间由之前的价格竞争转为服务竞争,使得诸多企业为获得更多资源与游客不择手段,破坏了旅游市场环境,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结论:通过对四川乡村旅游SWOT分析,得知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事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要想取得良性循环,应采取在发展中寻找机遇的策略,紧紧抓住一切可发展的机会。例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应将四川乡村存在的劣势变为优势,提高四川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深化四川乡村发展内涵

要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内涵,以保障乡村旅游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将文化保护作为第一原则,并积极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以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将乡村风土人情与村民心路历程纳入文化发展中,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乡村发展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农村的风俗以及当地村民的风情,所以,实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乡村内涵的支撑,更离不开坚持保护的这一原则。

(二)完善四川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由于地形与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四川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造成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且乡村农家乐一般离市区较远,极大阻碍了游客到乡村农家乐游玩。为了将四川旅游资源发挥到极致,使游客享受到良好的旅游服务,相关部门应尽全力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并合理进行统筹与规划,使四川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当地政府还应改变旅游发展模式,由之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为集约型发展方式,为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并优化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三)创新四川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

四川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应依靠产品与服务创新,进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于不断迎合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当地特色产品,进而以特色产品与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消费,同时也可以避免恶性消费现象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当代人的个性化追求,特色产品与良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与此同时,相关旅游部门应创造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服务与产品,并对相关导游人员进行培训,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要凭借自身市场收集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最终实现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传承四川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也是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及当地村民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本土文化、习俗与制度也是提升当地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凸显村民主人翁地位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要素。所以,首先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使村民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旅游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断为乡村旅游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应组织村民开展交流与学习,激发当地村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感与满意度,进而提高外来游客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营造“远方游客来,当地村民悦”的良好旅游氛围。其次,相关部门应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当地村民外出学习其他地区发展良好的乡村。学习并借鉴其优势之处,增长村民见识的同时为提高其素质涵养与专业意识奠定基础。当地村民还可以自发组织活动,积极开展特色旅游服务,这在提高村民整体服务意识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建设向好发展提供动力。此外,政府应根据当地旅游发展情况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村民达成合作互助协议,共同传承并创新乡村旅游文化、服务,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霞.乡村旅游收入、旅游年投资额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5(04):997-1001.

[2]帅婉.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财讯,2019(09):108-109.

[3]王丽莹.浅谈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明日风尚,2019(07):196.

[4]陈岭.基于互联网+的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探讨[J].环球市场,2017(12):45-46.

[5]罗正琴.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6):222-227.

[6]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51-57.

2019年1-6月以来,XX镇文化站紧紧围绕《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文旅公【2018】2号)等文件要求和精神,通过不断细化完善镇综合文化站职能属性、功能室场设置、设备设施配备、服务项目、人才队伍等方面内容,全面提升文化站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现就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聚焦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备设施。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站建设完善,多次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站治理行动方案和措施,并逐步提高本级财政经费投入,不断改造完善镇级文化站综合大楼。在2018年投入15万对文化大楼全面装修改造整体框架的基础上,2019年,XX镇党委政府继续完善站内服务和办公设备,配置打印设备、资料柜等办公用品,为专职文化人员提供基本办公条件。配备饮水机、书架,升级公共阅览室电脑系统,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室场。同时,健全镇级文化站管理服务制度,设立进馆签到表和群众意见反馈记录本,对进馆群众数量、意见反馈进行日统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站治理建设。

二、聚焦队伍建设,配强文化专兼职人员。为做好文化站运营和开放使用,镇党委政府进一步配强文化专兼职人员队伍。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分专门指导文化站开展日常各项工作,安排镇年轻干部兼任文化站长,与文化专员负责文化站开放使用和具体工作落实。镇党委政府还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再增一名文化专员,形成镇委书记、镇长牵头抓总、分管班子领导指导协调,文化站长和文化专员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架构,协力推进镇级文化站专项治理。

同时,建立村级文体协管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充分发挥文体协管员作用,指导组织村级规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以来,我镇各村(居)委均已设置至少1名文体协管员,通过文体协管员组织开展村级文化服务近50场(含乡村春晚、春节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举办业务培训班2期,参训人次达40人。

此外,镇党委政府还借助县团委“展翅计划”充实镇级文化服务队伍,在文化站划出2个实习岗位,为新兴籍在校大学生暑期实习提供平台,有效缓解暑假期间文化站人手不足的问题,保证文化服务时长和质量。

三、聚焦功能服务,文化服务全覆盖。我镇文化站对标对表上级文化服务项目要求和标准,创新文化服务活动载体,丰富其内涵,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一是强化前期宣传推广。经2018年重新装修后,XX镇文化站于今年3月底重新开放使用。为提升文化站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群众前来参观使用,XX镇文化站借助镇微信公众号、县电视台、云浮日报等各方媒体资源力量,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同时,XX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还深入各村(居)委、XX镇中小学,以派发宣传单张、现场活动推介等形式,详细介绍文化站功能室场,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健康的文娱活动。二是开放使用定人定岗定时。按照《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表》的要求,XX镇党委政府安排2名文化专员,负责文化站日常开放使用,统计文化站使用人流量、借阅册数、接待来访群众和及时向上反馈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常态化开展文化服务。我站立足文化站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充分利用节日节点,联合县图书馆、镇妇联、镇中心校等单位,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如在镇级乡村振兴PK赛备赛期间,联合镇振兴办,邀请县职教中心、实验小学等师生,为乡村描绘墙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化村庄环境;在世界读书日当天,组织学生开展“共读半小时”活动,提醒学生要勤阅读多阅读;母亲节前夕,在文化站开展亲子朗诵活动,让孩子学会感恩亲恩……截止2019年3月开馆使用以来,XX镇文化站组织开展文化活动5场,服务群众累计达2000人次。四是做好基层指导服务。镇级文化站定期下乡开展工作指导,围绕《广东省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16-2020年)》相关文件要求,指导跟进各村(居)委对照建设标准,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同时,协助完成村级文化活动如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五是积极送文化下乡。XX镇文化站在巩固现有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同时,组建我镇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将镇中小学师生、广场舞队成员、曲艺社成员等,纳入镇级文化志愿服务队。同时充分利用各村(居)委健身广场,迎合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不定期指导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2019年以来,由XX镇文化站指导组织开展的村级文化活动累计达14余场,包括高村春晚、各村(居)春节运动会、广场舞比赛、迎金花回娘家及各类民俗节庆(坝村北帝诞、云礼观音诞)等,文化服务覆盖全镇16个村(社区)。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优化方式;探索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资金比例较小

目前乡村的旅游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到位或是前期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业很难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很多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对现代的信息接收不及时,导致很难理解游客的需求,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好,导致当地旅游产业很难持续性发展。一般来乡村旅游的都是城市人群,他们应该就是想体验一下乡村的宁静,可是很多远道而来的人却没感受到乡村或者是农家乐的良好的服务,比如乡村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导致住宿条件过于简陋并且卫生服务不到位,基本生活水平都难以保持,便在游客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这是乡村旅游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自身特色

在众多乡村旅游产业中,各个地方都具有相似性,许多乡村都只会做农家乐、宣传特色产品等,却没有通过寻找当地特色优势创造属于乡村的独特风格和独特产业,每个乡村的旅游产业都缺乏自身特色,也导致市场竞争力减弱,很容易降低游客的心理期待。如果乡村走旅游业的方向,而不懂得因时因地制宜的道理,那么乡村旅游业便不会达到一个高度。

(三)对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认识较为浅显

很多人包括机构和政府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为了游山玩水,只是去参观当地美景,其实这就是没有深入分析乡村旅游业的实质。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游客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他们对当地的心理感受。相关部门要对旅游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把当地旅游景象与当地传统文化、风俗民俗等相结合,要深入调查,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以及旅游特色,若是一直不创新思想,对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认知不加变通,那么便一直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一)要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

当地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发展旅游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以新眼光、新态度对待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要对当地特色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确定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以便于更好的发展。对当地有利的事物、文化甚至是美食都可以成为宣传旅游业的着力点,在宣传方面创新形式,不再是单单的做广告单向灌输给游客,而应结合当地乡村特色,建立休闲度假区或者新农场让游客有代入感,强调沉浸式体验。在此基础上,也要强调绿色发展的优势,旅游产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又是一大宣传点,只有精准的定位合理的规划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加利于乡村旅游的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于乡村旅游产业是最大的阻碍,想吸引游客不仅要有优美的风景和古老的文化,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对于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很多游客会冲着某地的基础设施或者舒服的居住条件而居住在某地。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了主导的作用,结合政府对当地的支持力度,调配资金以及找专业人员来对当地进行规划,建设最适合当地特色并且与之相融的设施或者是景区。对于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设施,有利于游客的来来往往,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对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进程中,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调动乡村人民的积极性。在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产业做功课,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是旅游经济产业能够做好的前提,只有自身对旅游业持积极的态度并给予最大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可以征集村民对旅游业的建议,或者是依法征用农民的土地来建设自然风景区,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创造发展条件,实现当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是旅游产业更加的优化

(四)以产业带动旅游业优化升级

旅游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各个产业息息相关,乡村发展旅游业应与各个地方产业深入融合,互相促进。比如通过结合当地特色来制作相关衍生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将这些产品与当地商场或者各色产业结合,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地方旅游文化以及精神内涵深入推广,形成自身的独特品牌,拥有品牌形象的地方旅游文化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可以由此吸引工厂投资者,在当地投资建厂,不仅有人力资源优势,还有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带动,引导政策支持,旅游产业与就业体系相互结合,为当地乡村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速当地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范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得道多助”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某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年来,板店乡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在全乡范围内全面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作,不断提升乡村品位,完善乡村功能,建设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文明有序的新农村。

板店乡集中财力、人力、物力。聚焦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全民动员,齐抓共管,集中开展村组道路、沟渠坑塘、房前屋后、家庭院落卫生综合整治。为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全乡配备2辆垃圾收集转运车和一辆清洗车,配备1445个垃圾桶和152名保洁人员,集镇、行政村、自然村组全覆盖,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常态化和规范化。2020年累计清除柴草堆765处、垃圾堆385处、沙石堆22处、杂物堆**处,清理道路350公里。

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按照“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的工作方法,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发动工作,14个行政村充分利用微信群、广播、张贴宣传标语、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9次,评选卫生标兵28人,环境卫生星级文明户420户,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2000多人,在全乡形成了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农家乐;发展概述;问题;发展路径;展望

1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农家乐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它是以农村和农业生产为载体,结合应用农户庭院、农场、鱼塘、果蔬园等场地,在农村、城郊以及一些旅游景区周边发展起来的,以提供和展示风土民俗、当地文化、农业生产等为特色的旅游形式。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既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1.1国外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19世纪末期农家乐旅游开始在西方出现,泛称为乡村旅游,目前国外农家乐呈现出休闲农庄和各地方乡村旅游综合发展的趋势,逐步集乡村的田园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以综合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来招徕游客。直到20世纪中后期,国际上比较早的英国乡村旅游兴起,开始出现“田园城市”这个概念,英国的乡村旅游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始迅速发展。相比较英国,法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后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农家乐旅游是理论先行,政府的作用微弱,即便如此,美国的乡村旅游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日本农家乐旅游是20世纪中期开始发展,提倡农家乐作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并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2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旅游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起源于农户在自家院落所创立的“农家乐”,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是更加注重农村特色、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居住具有特色的农家屋,在没有噪音、没有空气污染的农家小院呼吸新鲜空气,追求农家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家”的感觉,食用农户天然种植的农家菜和农家饭,这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外有了一定的收益,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新突破口,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农家乐旅游开发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成为结合游客的观光、学习、康养、参观考察、休闲度假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模式,农家乐主要以食用、采摘和购买各种农产品、感受民间传统气息、观赏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

1.3山西省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特种农产品多样化,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农家乐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中小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山西省把农家乐旅游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积极引导各地区结合旅游市场开发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目前全省有农业科技示范园一百多个,农家乐旅游点六千多个,遍布全省各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农家乐旅游类型,有以提供住宿、餐饮、采摘、游玩为主要项目的休闲度假型;以提供果蔬、苗木、花卉等植物的观赏、采摘为主的园林观光型;也有集科教、环保、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型农家乐。

2山西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把农家乐旅游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政府支持和鼓励下,各地区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到企业投资建设的度假型农家乐,小到由农户家庭开发经营的客栈型农家乐,农家乐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噬待解决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在大部分由农户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旅游点中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一些农家乐地势偏僻,外部交通条件较差,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基础的水、电得不到改造和检修,缺乏消防设施和基本的供、排水设施,部分厨房设备简单,污水排放不合理,有些农家乐的厕所卫生条件简陋,有些农家乐宾馆就是当地村民的住房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和装修,不仅设施设备简陋,干净卫生也无法实现,更不注重对周边环境的打理,由于缺乏规范性和监管,农家乐的后厨卫生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这都影响了游客对农家乐的兴趣和滞留时间。

2.2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意识

农家乐旅游的从业者大部分是农村中、青年群体,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服务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没有进行专业的旅游服务培训,缺乏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工作经验,导致游客对农家乐旅游的体验感较差。农户家庭经营的农家乐属于松散、粗放式的经营,小农思想比较严重,既没有跟同行的横向联合,也没有形成纵向一体化的销售网络体系,市场意识淡薄,形成被动坐等游客的现象,缺乏市场宣传和市场开拓意识,游客重游率较低,因此偶有欺客、宰客现象发生。

2.3服务内容同质单一,缺乏深度创新

农户家庭经营的大多数农家乐仅为采摘和品尝农家菜,菜品较少且缺少更新,提供的娱乐项目一般局限在采摘、喝茶、赏花、垂钓等活动上,服务内容同质且单调,日常这些较通俗的农家乐项目忽略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和追求健康休闲、放松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少数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可以把游览观光、传统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活动观赏以及休闲娱乐融合在一起。由于对不同乡村的民风、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够,且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农家乐旅游功能单一,项目雷同,缺乏特色[4]。

3山西农家乐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安全卫生

基础设施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安全质量则是农家乐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新农村发展和建设,各地方政府也致力于新农村开发和改造,农家乐旅游应积极顺应大趋势,把握机会进行发展,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为给予高度支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农家乐经营者可以安装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更好的给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农家乐是以“家”为单位提供旅游服务的,应该给游客以“家”的舒适感受,不必追求大而华丽,规模适度即可,无论是院落、住屋、厨房、厕所还是周边环境,都应该改进。

3.2加强从业者培训,培养市场意识

农家乐作为新型旅游形式,对从业者和服务人员也有新要求,当地政府可以借助农业合作社、专业培训机构或旅游院校组织举办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也可借助印制的宣传单定期举办宣讲宣传活动,以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作为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者,对于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如基本的旅游知识、营销宣传以及市场观念的转变等,可以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进行横向联合,不同质的农家乐进行联合营销,也可以和旅游企业进行纵向联合,形成营销网络,提高农家乐从业者的市场意识、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

3.3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品牌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农家乐旅游应与时俱进,弱化和消除商业气息,跟上时代的步伐,因地制宜,挖掘本土风俗民情,创造有文化底蕴的、创新性的活动项目,着力把民间文化活动、生态资源、农事、文艺等元素和农家乐进行有机结合,增加活动项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农家乐的包装和宣传,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合作中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采用现代化的运营机制,扩大品牌效应。

渤海镇以板栗、冷水养殖和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500多年的板栗种植历史赋予渤海镇“燕山板栗第一镇”的美称,同时凭借优质山泉水源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虹鳟鱼养殖繁育中心。近年来,渤海镇以“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富民、产业强镇”为主线,依托地区优势,着力打造“镇域东部旅游休闲度假区、镇域中部文化旅游辐射区、镇域西北部长城文化创意区”三大产业区域,加速了以长城国际文化村为龙头的高端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振兴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荣誉称号。

三大主导产业富民增收

多年来,渤海镇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巩固板栗种植、虹鳟鱼养殖、食用菌培育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是巩固板栗传统产业,全面推广板栗密植技术,重点发展板栗精深加工产业,扶持建立起板栗养生酒、充氮板栗、塑装栗仁等板栗系列产品。全镇板栗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500万公斤,人均板栗收入4000元以上。二是发展冷水鱼养殖,重点扶持顺通虹鳟鱼养殖中心、北京渤海冷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推广水产养殖水面130亩,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虹鳟鱼繁养基地。其中田仙峪村于2006年被市农委授予虹鳟鱼养殖专业村称号,该村养殖的虹鳟鱼还被列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指定食品。三是探索林下经济新发展,积极尝试林、蘑间作的发展新模式,2009年以来全镇推广以栗树蘑、香菇为主的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万平方米,年产量9万公斤;生产栗蘑菌棒25万棒;建设温室大棚50个,累计面积37亩。2012年,渤海镇建成了怀柔区首个篱壁式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并将发展山地大果榛子、无花果等精细化种植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三项建设助力绿色渤海

渤海镇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全镇林木覆盖率86%。多年来,渤海镇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充分整合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及环境建设。一是全面建设“绿色渤海”, 稳步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低产林和灌木林改造工程,在怀沙河三个源头建设水源保护林3000亩,完成中幼林抚育2万余亩。二是着力建设生态沟域,投资1.8亿元,实施“夜渤海”建设工程,打造绿色生态餐饮走廊,镇域整体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一带五区”的旅游新格局。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了“栗花沟”建设工程,形成了2万亩湿地公园,构筑了渤海旅游东环线。三是完善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镇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生态治理、公园景观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污水改造、道路改造、街坊路硬化绿化等多项工程,奠定了乡村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硬件基础。

三种文化振兴旅游产业

渤海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一是长城文化,镇域内汇集了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北京结长城等雄关美景,并有以平北抗日第一枪为主的红色文化,构成了渤海镇旅游产业的文化优势。二是传统文化,2012年,积极整合地区传统民间花会资源,实施了“长城民间花会之乡”打造工程,组建了南冶村、沙峪村、六渡河村等一批精品花会队伍,并于端午节进行了集中展演,丰富了镇域旅游市场。三是板栗文化,渤海镇是怀柔板栗的主产区,本镇六渡河村素有“京郊板栗第一村”的美誉。近年来,渤海镇将板栗产业与冷水鱼养殖产业相结合,打造了板栗宴、鳟鱼宴、铁锅鱼等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餐饮品牌。全镇现有民俗旅游村12个,其中市级民俗村5个,2012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2亿元。六渡河村、北沟村先后跨入了“北京市最美乡村”行列。

三位一体开辟发展新路

长城国际文化村是渤海镇继“夜渤海”、“栗花沟”之后打造的又一个旅游板块。通过深挖辖区内北沟、田仙峪、辛营、慕田峪4个村的特色旅游文化内涵,整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仅在外观环境上融入了国际符号,而且还在管理教育、标志牌更新等方面全方位引入国际最先进理念,实现了中西合璧,优势互补,从而打造出一个既具中国传统文化,又有现代国际气息的新型“嫁接”村。长城国际文化村建设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强调整体效果,突出栗乡特色”为理念,着重体现了“吃在田仙峪、住在北沟村、游在慕田峪、购在辛营村”的一体化建设格局。既突出了国际文化村建设的主题,也兼顾了中外游客的不同喜好。通过对“夜渤海”、“栗花沟”和长城国际文化村三个景区进行整体包装,实现“三位一体、镇景合一”,最终形成“畅游栗花沟,感悟山水情”,“走进夜渤海,品味夜美景”,“进入长城国际文化村,尽享中西文化大繁荣”的整体效果,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体验区。

在长城国际文化村的发展带动下,30多户国际友人在渤海镇投资置业,并在长城国际文化村周边集聚了小园、瓦厂酒店、叶氏集团商务会所、六渡河大卫乡村酒店、日本料理酒店等一批国际化高端会所,形成了以长城国际文化村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了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分析;发展策略;丰县

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是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1]。中国乡村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丰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结合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地形上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34.5-48.2米之间,西南略高于东北。以大沙河为界,东有郑集南北支流,流向自西向东;西有复新河水系,流向自南向北;废黄河经过治理,引入长江水,形成了大沙河带状水库。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典型,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应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丰县古称秦台、凤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之美誉。因汉高祖刘邦诞生于此,被称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众多的两汉文化旅游古迹、名胜景点散落于乡村地区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表1)。丰县盛产许多“名、特、优、新、稀”农产品,是全国果蔬生产十强县,全县果园50万亩,是江苏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红富士之乡”、“ 苏北果都”,集中分布于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沿线。丰县还是著名的特种蔬菜之乡,牛蒡、芦笋、山药、黄皮洋葱、白蒜等特种蔬菜畅销海内外,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丰富的土特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旅游商品,每年举行隆重的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和伏羊节。吃农家饭,体验果农生活,赏花、摘果、购生态绿色食品成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本土特色,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区位条件优越

丰县地处徐州的两汉文化旅游圈内,是淮海经济区内的主要旅游节点地之一、徐州都市圈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徐州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吴必虎[2]先生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丰县仅距徐州主城区75千米的距离,坐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非常适宜徐州市区居民到乡村体闲的需要。丰县历来有“四省通衡”之称。南靠陇海铁路,北依孔孟之乡,东傍京杭运河与京沪、京福干线,西近京九铁路。以县城为中心,有八条一、二级公路通向全国各地,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市场开发潜力大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丰县地处我国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作为沟通南北、东引西移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省级苏鲁豫皖边界贸易市场中心,为重要的一级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徐州,是丰县乡村旅游重要的二级客源市场之一。徐州为较大城市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11所普通高校,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3.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31所,在淮海经济区位居第一,学生也是乡村旅游重要的客源。周边城市如济宁、商丘等是重要的三级客源市场,并且每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其中,梨花节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就达11.2万人次,收入2500万元。

(二)弱势(Weaknesses)

1.乡村旅游开发的质量不高、特色不足

丰县是江苏省重点扶贫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的80% ,城市化水平低,县乡财政难以抽出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民间集资和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难以筹集到大量资金供给乡村旅游开发。由于丰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地点多处于农村地区,虽然乡村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数量繁多,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结构单一、档次偏低、经营比较分散,难以形成链式或网式旅游,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视觉欲望。整体缺乏大规模、深层次、多品种、高品位的知名旅游品牌。缺少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且成熟度高的旅游产品尚未开发成功。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游船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2.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丰县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许多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偏低、真正学旅游专业的人寥寥无几,对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对乡村旅游没有进行积极的有目的地旅游营销宣传,缺少高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分散宣传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力度还不够,旅游活动的开展只限于行政命令,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滞后、机制不灵活,使旅游规划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休闲度假需求上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期望能有一种“价廉”的、大众化的休闲旅游方式,以满足其回归自然、康体娱乐、修养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很好地适应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休闲旅游需求,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经常性消费和一种新的时尚[3]。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表明,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2006年,丰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7.94亿元,人均GDP为6026元,丰县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530元;徐州地区人均GDP为13160元。

2.国家政策调整及苏北振兴的发展机遇

江苏提出了加快振兴苏北,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于丰县以至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甚至整个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新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丰县要抓住苏北的崛起和振兴的机遇,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旅游资源与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承东接西、南联北进,加大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提升旅游品牌,促进丰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乡村游”到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的旅游主题。各地都在围绕“中国乡村游”主题重新定位和开发[4]。丰县要抓住“果都大观园”2005年进入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百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带”列入江苏省“第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的契机,大沙河农业生态乡村旅游带又作为丰县的 “拳头”旅游景点品牌和徐州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节点成为江苏省观光农业重点建设的六大休闲观光农业区之一的机遇。争取专项旅游建设资金扶持,做好农业生态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资金引导和扶持力度,发挥好市场服务业引导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等重点用于乡村旅游点道路和公共设施配套。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商机,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四)挑战(Threats)

丰县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周边旅游目的地的挑战,相邻县市旅游开发的意识和力度大大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一系列乡村旅游线路(见表2)。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徐州都市圈甚至淮海经济区的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竞争还将急剧增加。若不在管理和营销方面调整策略,将影响丰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其所占的乡村旅游市场份额有可能下降。丰县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联合其他周边地区推出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发乡村旅游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指导、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它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良好切入点,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5]。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县政府应制定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并建立一个跨部门联动的权威性管理机构,组成一个超越各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直接对政府负责的“丰县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另外在再组织成立“丰县旅游行业协会”来管理和指导支持乡村旅游的开发。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开发的基础,是破解开发乡村旅游难题的金钥匙[6]。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适度有序”的原则,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力求景区布局的协调、合理,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乡村旅游潜在的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减少浪费,把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7]。丰县的乡村旅游规划要树立大沙河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大沙河景区为重点,以两汉文化背景为主线,以红色旅游为辅助,发展果都观光游,全面突出丰县乡村旅游这一“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使乡村旅游的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二)生态优先、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人们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幽静的乡村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和乡村生活,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城市风格的生活情调。所以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一旦吸引物受到破坏,乡村旅游也就难以为继。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既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要保证完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与和谐共生的氛围,真正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生态优先的旅游产业。坚决抛弃“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式开发方式,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爱护自然环境、保护丰县乡村旅游资源,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观,使开发与保护并重,对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进行科学的功能规划,使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优化相协调,防止“建设性”的破坏,促进乡村旅游正常健康发展。

(三)突出优势、强调特色

地域特色和个性,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别于都市风貌的“乡村性”。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充满活力。丰县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大沙河自然的风光、百里农业生态观光带的田园景色、众多的农业示范园和果园景观等优势,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借助乡村旅游开发的的平台,提升旅游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注重游客的参与。其次,突出丰县两汉历史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产品,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位,使游客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示和再现本土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增强丰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既能获得深度体验又能领略当地特色文化的经典品牌。

(四)宣传促销、拓展市场

在现代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供给。宣传促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能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且更能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由政府牵头,形成统一的促销队伍,整体促销,联合促销,滚动促销;努力打造丰县乡村旅游整体旅游形象,提高其知名度,让“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真正深入游客心中,产生出游行为。要针对性地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同时注重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节庆假日旅游、博览盛会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的开发,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稳定第一级客源,吸引第二、第三级客源。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拓展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6]。丰县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以下三条渠道筹集资金:一是,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部门统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批拨扶贫资金等措施来开发乡村旅游。二是,政府还应搭建平台,制定开发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兴办乡村旅游,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广泛参与,给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注入新鲜血液。三是,鼓励村民参与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去 [7]。

人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6]。一方面,实施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旅游技能训和教育,对旅游从业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岗前教育、岗上进修、离岗深造等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经营人员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的景区实地参观取经,用来指导和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人员,提高旅游经营和服务接待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友国.试论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43-57.

[2]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 2004,24(6):757-762.

[3]陶卓民,南京市农业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与市场定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3, 17(1):12-15.

[4]张松婷.基于SWOT分析的皖西北农业生态旅游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5):101-104.

[5]周玲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24(4):572-573

[6]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 21 (9):75-79.

[7]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5-107.

[8]黄炜炜.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瑞宣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