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自信”、“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持续推动,我国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呈现新气息、展现新风采、绽放新活力。推动文体旅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不断推进文化赋能、体育为民、旅游带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和幸福感,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推动文体旅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进旅游兴业、体育健身、文化铸魂深度融合,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提质增效,探索形成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切实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一、文体旅融合背景
(一)文体旅融合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市场需求旺带动作用强。“文化内涵、体育体验、旅游载体”融合发展模式正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预示着我国大众旅游正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随着广大游客对旅游认知越来越成熟,各种融合式、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沉浸在文化氛围中的休闲运动成为现下旅游消费新特征。2023年春节假期,受疫情基本平稳和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的影响,加之春节长假,民众出游意愿大幅上升,旅游市场大幅回暖。1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的12条“2023年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收到广大游客的追捧。在落实好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10739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73.5%。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新春旅游休闲推广活动。北京、天津、河北联合推出10条京津冀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举办京津冀冰雪旅游季。演出、展览、灯会、乡村“村晚”等活动精彩纷呈。87个平台的160个账号参与直播了“文艺中国2023新春特别节目”,直播观看量2715.41万人次。全国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约11万场,参与人数约4.73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共9400余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40.92%,比2019年增长22.5%,票房收入3.78亿元,观演人数约323.8万人次。各地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10522场,“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参与视频总量超过6.5万个,直播超过580场。
(二)地方政府制定惠民措施助推文旅消费回暖。各地相继出台景区门票减免或打折、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等惠民利民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免费开放A级旅游景区1281家,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9%,其中62家5A级旅游景区实行免票。河南洛阳52家A级旅游景区,贵州遵义会议会址、赤水丹霞旅游区、黄果树景区等377家A级旅游景区推出免门票活动。山东省级财政安排2.1亿元用于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景区门票减免等。河北、内蒙古等地统筹安排,为消费者提供一揽子惠民礼包。
(三)文化旅游加体育活动迎春氛围浓厚。各地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受到当地民众和游客欢迎。上海以“乐嗨过大年,皆得你所愿”为主题,推出丰富“年味”大餐,包括十大主题近500项新春文旅活动。山西11市举办七大类650余项活动,合力打响“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品牌。海南三亚推出游艇旅游、水上旅游、低空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组织开展新春集市、国潮园游会等活动。黑龙江以“醉美冰雪季、非遗过大年”为主题,举办“第二届黑龙江冰雪非遗周”,开展“百人百米百图剪纸展”“非遗迎春灯光秀”等活动。据相关部门统计,89.3%的游客参与了文化体验活动,78.5%的游客参与两项以上文化体验活动,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分别达29.6%、43.1%和42.5%,38.6%的游客参与了冰雪旅游项目。各地以高品质的体育娱乐体验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同时以文体旅融合发展带动就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文体旅融合背景下市场环境分析
(一)我国文体旅融合发展现状。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中,文化是灵魂、体育是支撑、旅游是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旅需求,文化、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推进幸福产业服务消费质量提升。”文化体育同旅游业的融合,不仅在经济层面能带动行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大众消费水平,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能进一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但是就全国文化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东西部的体育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发展态势良好,而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部分地区对其重视力度不够;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体制机制发展不完善;相关就业人员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文化体育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实践从多方面考虑,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总结,建立起文化体育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不断促进我国文体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现阶段,我国文化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仍处于起步时期,融合领域较窄、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化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由相关研究数据可知,现阶段全球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速15%左右。体育旅游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类型,其市场增速为年均30%—40%,比全球体育旅游的市场年均增速明显要高。根据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从体育产业内部构成来看,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8576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70%。根据上海体育学院、驴妈妈集团等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以“小聚集、大空间”为主要特点的露营休闲度假游和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主题公园、主题度假区等,将成为我国体育旅游未来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我国体育旅游占旅游业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要想进一步提升融合质量和水平,必须开拓更为实际的融合发展路径。相对于我国,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相对较早,一般由相关企业与城市社区自发参与其中,从举办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网球满贯赛、环法自行车赛,再到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已形成规模化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随着我国于2018年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自上而下拉开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幕,大部分市县组建文化旅游体育局,形成文化体育旅游无缝衔接、相互交融的工作格局,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件、部分地区还出台了体育旅游规范性文件。但全国范围内就“文化+体育+旅游”三者融合的引导性政策还比较缺乏。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旅游及其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已发布文化体育旅游相关标准近20项,已形成一批产品、服务类标准。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体育六艺”系列活动,中国旅游协会、河南省文旅厅、河南省体育局、济源市政府举办的“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等文体旅融合项目,有力提升体育的文化内涵,为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
体育旅游成为文商旅综合体中重要的吸引要素。在政策鼓励下,以体育休闲为核心,融合多元服务的城市空间成为体育旅游消费聚集区。2020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报送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一批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在最终的案例名单中,体育场馆类占据主要份额,广州融创文旅城里的体育世界建筑面积1.86万㎡,设有活力体验区、激情赛道区、功夫学堂、冒险岛、运动模拟、5大区域,拥有24项劲爆玩乐体育项目。真正做到老少咸宜,全民参与。2021年5月3日,广州融创雪世界全日接待游客突破6500人次,创全球室内雪馆单日接待最高客流记录。山东淄博华润万象汇充分融入体育元素,围绕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及潮流走向打造主题运动街区,响应“三亿人上冰雪”号召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通过举行特色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消费。此外,济南融创文旅城也为此类典型。园区内拥有济南融创乐园、济南融创国际体育中心、水世界、海世界、体育世界等业态,是集旅游休闲、购物消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可满足各年龄阶层群体的需求。
(二)体育旅游的环境SWOT分析。
1.优越的地形、文化优势。体育旅游地区大多生态环境优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特点,如沙漠、戈壁、山地、森林、冰雪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形成开展体育旅游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此外我国较多地区文化底蕴浓厚,有自身的风土民俗,所以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为开展文化体育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2.有益于生态环保。从生态层面来看,体育旅游对生态保护具有一定价值,对地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如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骑行、自驾车房车营地、空中运动等体育旅游项目,其开发设计是将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依据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功能,不需要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更加具备低碳环保的优势。此外特定的体育旅游对空间场所及自然环境要求较高,我国各地区有满足体育项目要求的开阔面积且往往多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开发原则,因此,我国发展体育旅游能够促进其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
3. 优质体育旅游产品匮乏。“80 后”“90 后”乃至“00 后”的顾客群体当下已成为旅游主力军,游客群体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这也使得众多的旅行爱好者开始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观赏类、休闲类的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他们更倾向于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刺激性、新奇性等新型旅游产品。
4.景区建设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体育旅游景区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在于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提供高品质的体育旅游服务。但目前大部分体育旅游景区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一是,部分体育旅游景区不重视产品创新,而是盲目跟风建设网红休闲项目,导致建设内容同质化。在许多山地类型的体育旅游景区中,大多都建有玻璃桥和滑索等项目。由于近年来此类项目的市场火爆程度正逐年下降,并且该类项目的资金投入较大,运营效益得不到真正保障,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二是,部分体育旅游景区不重视自身的资源特色挖掘,未做好项目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只是将大众健身项目和网红休闲项目进行简单拼凑,把景区变成了一个大型游乐场,使其处于低质化发展水平,也严重制约了高质量体育旅游景区的建设进程。
5.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近年来,以体育资源和设施为依托的体育旅游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露营、飞盘等运动迅速火爆朋友圈,成为大众选择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促进体旅融合”,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旨在推动以体育为核心的新兴旅游业态加快发展,进一步强调了体育旅游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作用。
6.疫情影响下民众健身运动意识提升。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热情的持续高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和一大消费热点。循着“文化旅游+体育”的发展思路,通过将体育理念融入文化,把自然资源与观光休闲、户外运动以及体育赛事的巧妙结合,达到了“体育景”与“人文景”“自然景”的完美融合,使得多数景区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景点旅游,刮起了体育旅游的“体育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历史时期,打造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无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体为主”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是其核心吸引物,通过建设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举办体育赛事等举措,能够形成一个新型全民健身体系,构建新型全民健身空间。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7.文化体育旅游融合缺乏标准化文件指导。体育旅游作为顺应市场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新载体,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自下而上”的产生方式,使文化体育旅游融合的理论指导远远落后于市场实践。虽然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中都积极鼓励文体旅融合发展,但尚缺乏相应的规划指引和专项支持政策,使各地文体旅融合处于自行探索阶段。
8.体育旅游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高端资源要素,也是关系到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及运营需要既懂体育旅游又懂商务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投资主体大多来自于房地产、旅游、酒店等服务型行业,主要管理人员缺乏体育旅游的专业背景,在体育项目设置、体育赛事运营与策划、户外运动产业开发、体育旅游产业运营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严重制约了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发展。示范区一般难以吸引高水平专业人才,使得缺乏专业运营管理人才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
9.缺乏品牌体育项目。打好体育旅游这张牌,就要不断创新融合模式和文体旅产品功能,让资源“动”起来、文化“活”起来,要根据地域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各地的生态地理优势,将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开创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丰富体育旅游新业态,形成“全域、全季”产品体系。纵观全国体育旅游市场,众多地方还缺乏这种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精品旅游项目,以此带动区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实现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这就为做好新时代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推动体育和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更高,体育与文旅融合度更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为人民健康筑基、为伟大复兴聚气、为社会发展赋能、为自信自立铸魂。文体旅融合发展政策频发,宏观调控、适度超前,中央和相关部局提前部署融合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6〕8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要求“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要求“实施‘体育+’行动、鼓励体旅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2019年,北京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规范性文件,提出了七个方面共26条工作举措;贵州发布了《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2019-2035);海南出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浙江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旅融合IP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
(二)文体旅融合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业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能够不断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三者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绿色幸福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它们都具有资源能源耗能少、综合效益高的特征,且三者的产业重合度较高,将三者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融合已成为趋势。从产业角度看,一般来说,旅游业的关联性要比文化体育产业强,旅游产业与吃、住、行、购物、娱乐等行业直接挂钩,能直接带动当地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体育的关联度在于,一场体育赛事能够吸引很多体育爱好者,为当地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将这三种产业深度融合之后,产业间的关联性更高,意味着相互之间的资源利用率也就更高,旅游业为文化体育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平台,而文化、体育业也可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要大力培养产业融合意识。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曾发文,发展体育服务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体育+旅游”的战略大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转变思想,抓住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这一大的趋势,提高产业融合意识,结合本地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融合经验,加强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融合发展政策,确定规划纲要,不断推进三者的协同发展。推动文体旅融合,可以持续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体育旅游业的高度融合,可进一步提高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强化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文体旅融合不断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美德进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仍存在着较大的难点,比如传播范围较窄、传承方式比较固定等,这不仅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还可能损伤大众的积极性,对文化造成歪曲和损害。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形式,加强文化体育旅游业之间的融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方式。据悉,我国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已有93项。体育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将成为文化体育旅游一个新的增长点。广泛的宣传推广能够更好地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体育文化的引领和滋养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文体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开展内容和渠道的多元化体育文化传播,才能满足大众需求,让体育文化惠及更多人。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而且在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地举办体育赛事,或推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实现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四)文体旅融合不断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新发展。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革,大众开始由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转为不断追求有质量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以中华传统文化、体育非遗项目、体育文化、竞技精神为主题的演艺剧目,不断创设具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旅游产品。举办文化体育旅游活动是拉动消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发展品牌赛事。要积极争取举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建立起能够承办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进一步建立完备的接待设施。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美丽大花园建设。支持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海洋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服务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推动完善科技旅游、工业旅游、邮轮旅游、低空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等新业态政策体系。支持打造海洋旅游、山地旅游重要目的地。推动发展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支持云旅游、云直播等新业态发展,推出一批标志性数字化新应用场景。其次,强化体育基础设施的旅游功能,体育场馆在建设过程中,应同时注意开发其旅游价值,建立起配套的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例如创设一些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具有娱乐性质的体育项目,如趣味马拉松、登山等。体育赛事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通过赛事活动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能够在短期内集聚大量人群,在旅游淡季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大人流量,带动当地旅游景区的消费。文化体育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满足大众品质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文化体育旅游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
(五)文体旅融合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如何发展成让游客“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大难题,目前,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提升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乡村游形式逐渐多样化。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路径也日渐形成了“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8大新趋势。要促进文体旅融合赋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促旅,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赛事、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体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行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在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引导各地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充分开发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等产品和线路,有效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下一个十年,乡村旅游是一个最大、最活跃、最有潜力的大发展领域,60亿人次的旅游需求主要靠乡村旅游完成,今后整个乡村都是中国人的“无边界旅游度假区”,让人们看到农村的新变化和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搭建一座城乡互动、文化沟通的桥梁之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六)文体旅融合要促进红色旅游发展。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近两年,红色旅游产品的游客群体也正在快速的年轻化,年轻人已成为红色旅游市场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和推动力量。据行业数据显示,红色旅游人群年轻化特征明显,“95后”和“00后”占比近50%,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接纳和喜爱正在不断提高,这也成了红色文旅的重要趋势。将旅游式小镇与年轻化的游客群体结合好,应从“后浪”的心理特质入手,将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沉浸化,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感悟,水到渠成实现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共情、共鸣,将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成为能打动年轻人的红色产品。
(七)文体旅融合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聚具有成本、技术、市场等多种优势,为了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可建立集文化体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园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文化体育旅游企业落户园区,全方位促进产业集聚。同时也要积极创设具有文化创意的项目,构建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链,促进其价值提升。在开发产品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体育赛事和中华传统文化搭建大的展示交流平台,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体旅融合产品。还可以根据当地地理地形特征,开发户外体育实践项目,例如在多山地区开展登山、露营等户外项目,靠近水域地区开展龙舟赛、皮划艇等项目,地势较为空旷地区开展滑翔伞、热气球等低空项目。以文化体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的建立,不仅能够整合技术和人力资源,而且也可以促进三大产业链的升级,进一步打造文化体育旅游品牌形象。
(八)文体旅融合要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文化体育旅游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文化体育旅游业协同发展,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文化体育旅游的创新型项目设计,还包括相关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建设上下功夫,必须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部委、高校和国家智库资源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文体旅融合人才培养培训,开展文体旅领军人才研修、一线文化体育旅游从业者技能提升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专门性的高等院校也可根据文化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开设相关课程,制定专门化、专业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建立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同时,要及时总结文化体育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好经验好做法,归纳提炼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建立常态化示范推广机制,及时推广复制。适时通过专题现场会、最佳实践案例发布、专题研讨班、高端论坛等形式,实现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九)文体旅融合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创新发展。促进文体旅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拓展大众参与文化创新创业的空间。统筹联通文化体育旅游资源普查、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表演、文化旅游场景和体育活动线路开发、文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惠民服务、对外宣传交流等各环节,形成工作链条,打造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文体旅“金名片”。推动上网服务、歌舞娱乐、游艺娱乐等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支持巩固发展旅游演艺、创意设计、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等优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体旅企业、文体旅业态、文体旅消费模式,壮大数字音乐、网络文化、数字文体旅装备、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等产业,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体旅产业集群。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对接。推进“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工作,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提质升级,鼓励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融合发展。完善投融资体系,打造投融资数字服务平台,促进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与文化和旅游企业有机对接。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文化展会,为有实力的民营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等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便利。推动文化贸易数字化转型,支持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等贸易新业态加快发展,培育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四、2023年文体旅融合发展前瞻
2023年旅游业企稳向好前瞻。从2023年春节假期旅游出行数据来看,旅游业恢复的基础已经形成。旅行活动从生命风险到可承受风险的转折,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之首,是旅游群体追求幸福、追求精神满足的重要载体。近三年,大家每一次旅行都要做好攻略,鼓足勇气,做好承担感染新冠后生命危机及各种隔离风险的准备。所以,大家不敢远行,不敢到人多的地方旅行,不敢去聚集场所。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自动把旅游空间压缩再压缩。甚至连一次聚餐聚会都开始变得弥足珍贵。随着国家调整疫情防控实行“乙类乙管”政策,是基于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科学认知,让大家对于出行风险有了新的评价,也真正回归了旅游幸福的本质。旅游者需求高涨,市场反映热烈,呈现出明显的积极效应。”与此同时,各地文旅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回应市场需求,助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真正恢复寄希望于今年春季第二个季度,由于仍受疫情影响,普通人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加上疫情流行趋势仍然存在,游客防疫心态还在,因此短期内旅游业不可能爆红。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的收入和出行的信心都需要恢复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单价较高的产品或者中长线的产品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反弹;从供给端来看,疫情之下,企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人才的短缺,经营的恢复也需要逐步恢复的过程;从投资层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资者对于旅游业的投资还是会持谨慎态度。相信旅游行业经过一段震荡时间的稳定后,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期。
五、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挑战看,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旅游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机遇看,一方面,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催生了旅游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加速应用深刻影响着旅游信息获取、供应商选择、消费场景营造、便利支付以及社交分享等旅游全链条,成为打造旅游新供给的新突破点。
当前文体旅行业提振复苏“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随着疫情的发展,生活方式和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已经明显加速,亲子、电竞、运动、影视、剧本杀、婚庆、奶茶店、宠物、娃娃机等各类文化体育休闲度假旅游形态悄然登场并迅速发展。在文旅市场提振复苏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各地政府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要敢为敢干敢首创,出台环境优、强有力、接地气、能落实的政策举措,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加快复工复产,文旅企业要以百倍的信心和决心,收拾行装,迅速出发,促进旅游业强力复苏,不断推进旅游带动、文化赋能、体育为民,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迎接文旅行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