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许多人认为在过去十年,中国私行业务是在跑马圈地,你如何看待?
刘敏:可以这么讲。私人银行是个新生事物,又身处中国这样一个具备庞大客户基数的市场,某种程度上讲,跑马圈地是进入者的天然和本能选择。所以我们看到,过去十年,金融机构都是把私人银行规模做的越来越大,尽量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到了新的十年,适当的规模扩张和竞争还是要有,但是会有一些转变。
第一,可能要从原来的规模扩张、跑马圈地,转向“高质量的发展”。从市场环境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速正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整个宏观经济增速的调整,可能对各行各业,包括私人银行的规模增长会产生相应影响。第二,客户的心理也会有变化。以前整体经济在快速扩张,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也会追求自身财富的迅速增长。经历这些年的变化之后,特别是近期的一些调整,会让大家对防风险、控风险更为注重。第三,监管导向的转变。现在,金融行业,尤其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面临着更为严谨的监管环境,这必然会导致各家机构更加追求规范发展、谨慎经营。
新浪财经:为什么中国的私行与国外相比,更多是单渠道提供产品,而在综合化服务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呢?
刘敏:“私人银行”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舶来品。海外私行业务发展的相对完善和成熟,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条件是他们的销售制度、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是完全独立的,自成体系。而我们是私人银行跟普通商业银行业务放在一起监管,业务模式、产品研发、风险管理等方面跟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没有本质差别。最早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就是从理财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开始,而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又都是脱胎于自身的零售银行业务,这样一脉相承的模式迁移,自然导致我们的私人银行也是以产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从客户的角度来讲,肯定都希望自身财富不断增长,财富增长最重要的就是投资收益提升,客户对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需求永远都是存在的。
第三,这几年来的国内的理财产品,实际上大多数可以看作是“存款刚兑”,但收益率又不受存款管理的约束。所以,客户也好,机构也好,无风险收益率当然越高越好。所以,提供相对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必然会成为银行快速拓展私人银行客户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客户最容易接受的一个切入点。
但资管新规的出台,对解决你讲的单渠道提供产品的这个问题会有积极的帮助。我认为,资管新规短期内对私人银行业,甚至整个财富管理行业会形成一定压力,但长远来看应该说是私人银行发展春天的序曲。因为如果政策真能落地,打破刚兑,才真正回归了金融市场的本源——风险跟收益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理性的客户,如果他想实现资产保值或增值,就需要专业顾问帮他选择产品。而不是像以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产品,只需要看哪个产品收益最高就行。从银行端来看,负责任的银行会更多引导客户通过资产配置来熨平市场风险、获得稳健收益,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靠一两个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包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银行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