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第31届年会实际设置33个专题(包括1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
国际专题:
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地球物理学专题:
1.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2.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3.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4.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5.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6.地球内部水循环;
7.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8.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9.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10.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11.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12.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13.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14.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15.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16.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17.不同尺度微地震监测研究进展和展望;18.地震波传播与成像;19.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20.海洋地球物理;21.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与装备;
22.油藏地球物理;23.微地震监测与反演;24.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25.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26.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27.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28.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29.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
30.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31.地球生物学;
32.地热:从今到古;
(二)学术成果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国际专题数量和参会的境外代表人数均明显高于往年,并且在不少常规专题中也有境外学者的报告。参会者包括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著名专家,会场不仅爆满,而且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3)大部分专题涉及的技术方法全面,研究区域广泛,很有代表性。
(4)地球物理信息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有了全新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中得到应用。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
⒉
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重视专题结束后的交流讨论,会议时间安排过紧,专题与专题之间的衔接仅10分钟,应该给每个专题预留至少1个小时讨论和总结,并组织评审优秀学生论文。
(2)今年年会出现了多个相近的专题(例如,围绕青藏高原这一热点问题),令报告人和听众均面临一定的时间冲突。建议适当规范、引导专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专题)的设置与组织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的效果。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上反映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1届年会由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组织。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物理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