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本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从区别与联系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从教育对象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整齐划一,用分数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从教育内容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主张德智体美劳并举,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教学,反复培养学生的应考技巧,其他教育内容则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干脆被取消。除此以外,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看“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
1.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两种不同模式,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学好。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重新支起自己的炉灶。无论是应试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手段都给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素材,应试教育的弊端需要素质教育来克服,应试教育的优势需要素质教育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作参考,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为了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造成教育的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应从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特别要对为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内容、方法、措施等进行改革。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建议
结合上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富于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最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及时吸取当代科技新成果,并能有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整理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2关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不需要从一种教育向另一种教育转轨,也不需要以一种教育取代另一种教育,而是要改造传统教育,向它注入新的理念,给它添加新的活力。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融入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应试教育实践,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融合,可以造就理论上的和谐。在人的思维领域,不必再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尖锐对立起来,从而结束近二十年的争论与批判。融合,可造就实践领域的和谐。在实际工作中,不必再为素质教育而“轰轰烈烈”,也不必再为应试教育而羞羞答答。融合,可造就和谐的教育,进而造就和谐的人才。
2.3“学”与“思”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但强调学生的学,还强调学生的思。学与思必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这个理念的转变是对素质教育批判性的发展。肯定了应试教育中注重知识文化的掌握,但是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课本、教室为中心的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而注重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的掌握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学会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2.4“教”与“学”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教,而是要求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此外还要求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在教的过程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少和程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的摈弃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舍弃。
三、小结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价值互补
20世纪末,中国大地兴起“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潮。由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极大程度地切近和满足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并且在理论上有效地弥补了现实教育即“应试教育”的不足,以至于它的出现当即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一片叫好。一时间,大家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素质教育大行其道,颇有取而代之之势。但是,经过了近10年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思考,笔者不禁要问: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它想要做什么?它能够做什么?“应试教育”是否真的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它的前景如何?的确,需要思考。笔者在此试图用冷峻的思考、中庸的态度和理性的结论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素质――基本的含义,应该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具有本原意义的组成部分。素者,元素、要素也;质者,质地、本质也。一个是有待于组装的零部件,一个是这些零部件抑或零部件实施组装之后器物的成色及其好坏,而素与质又共同组成一个特定社会人的最内在、最起码的,即具有“底线”性质的定在。素质,从词源意义上讲,强调的是人先天的自然属性,但既然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以致在实际上自然的属性被摆在了一个人所共知、不说自明的,甚至是带有公理性的位置上,它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前提条件。失去了它,或者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健全的话,就会使另外一个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说,因为教育能够起到显著塑造功用的体现往往又集中在后天的社会属性上,所以,素质的社会属性从而显得更加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所谓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就是围绕着受教育者素质的优化与提高而实施的一系列灌输、传授、影响和塑造的活动。而受教育者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定素质实实在在的改善,则是整个相关活动的落脚点和关键之所在。根据上述情况,如果把素质教育定位于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便使之进入社会时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具备的公共性、基础性能力培养的话,这是可能、也是可行的,理应受到肯定。人的发展,从基础教育这个阶段性的任务结束之后,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散,但不管其朝向何如,毕竟它应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应有一个坚实的点,这个点就是“公共教育”、“基础教育”抑或叫素质教育的聚焦之处。无论把这个焦点规定为“德、智、体”三个元素,还是把它分解成“德、智、体、美、劳”五元素,从理论上讲,人们对此都有一个潜在的认识,即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条件――素质。对于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就是我们基础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新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没有满足于上述的解释与分析,而是将有关理论作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升华,在高扬于旗帜上的纲领性宣言里明确地告诉世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包括“三大要义”,即“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素质教育还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作了阐说,其整个思路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把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在内的适应公民素质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理论与实际、动脑与动手、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把有利于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评价制度确立起来;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
一个美好的理想,一幅迷人的图画!
素质教育就是这样带着它的宗旨、要义和预期目标等一揽子方案,满怀着涤荡教育领域里一切污泥浊水的气概来到了现实中间。
二、应试教育的现实性
素质教育,作为试图否定“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教育思潮,它所声明和包含的优越性是否足够将“应试教育”淘汰出局呢?这些我们没有必要匆忙地下什么结论,最好是先将其对手――应试教育――进行细致的考察之后,才能作出最后的取舍。
其实,所谓的应试教育,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教育理论或思潮,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目的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它来源于“试”,服务于“试”,其自身也随之在不断地“试”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一幅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画卷。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它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其副作用在某个既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程难度过大、强调共性、忽视个性、考试的次数过多、考题古怪等等。总之,与素质教育的理想是相差太远,甚至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还表现得有些残酷。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所面临的就是激烈的竞争,远不如素质教育所标榜的那样,在一派轻松愉快、温情脉脉、莺歌燕舞的氛围中就能达到每一个人都“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它是严峻的,无法容纳任何的虚幻与想象。学校既不是“桃花源”、也不是“象牙塔”,它不在“天国”而在人间,它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实实在在、鲜活生动的组成部分。社会实存的一切都会程度不同地辐射和影响到教育领域,社会运行的所有规律也都会在学校这个社会的“微缩景观”里得到实在的体现。
可以这样说,人类生存的空间、生活的资源只要不是无限地宽广和富足,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只要不是完全没有优劣和差别,那么,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竞争就不会停止。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一定的群体势必会在各个方面充实、壮大和完善自己,在人员方面也会按某种特定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组成部分”。在选择的过程中,考试可以说是一种简便易行、清晰明了的选择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考试指的是广义的考试,不仅包括书面的、口头的,而且还包括使用其他方式实施的各种选择)。既然考试已被公认为是人才选择的方式中最简单、明了、公正、准确的模式,那么,考试的盛行和被人推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检验,作为衡量某种“成品”的客观标尺,作为攀上人生某个高度并能得到公认的有效证明,容不得人们对它不予以高度重视。正是由于有了这般的重视,才决定了它得以赢得“指挥棒”和“调节器”的桂冠。现实中,人们主观上重视往往具体地物化并落实为客观上的目的性、针对性十分明确的准备和训练的过程中。而这种为应付特定考试所作的准备和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当前在理论上大加鞭笞、指责,然而在实践中又理直气壮、我行我素的应试教育。
要考试就希望顺利过关。要顺利过关就需用考什么学什么。要学好考试的内容就须得排除任何干扰。要排除干扰就得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放在一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傻瓜才会去下大力气钻研和捣鼓那些与自身的需要不相吻合的玩意儿。“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收益”――这是人类社会自觉遵循的最经济的生存和处世的原则。时下,尽管大家讨论的“应试教育”这个概念的涵义所涉及的还远没有如此普遍的层次,它不过仅仅是素质教育相对应、与基础教育相对应,说白了甚至只是以通过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为标志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的存在是一定社会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但是,从一般和普遍的意义上理解客观存在着的那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对于实事求是地抑制和调适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习惯于蜂拥而上、不顾后果的做法,总算是树起了一道理论的栅栏和思考的规范。
三、形上之素质教育与形下之应试教育可价值互补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揭示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辩证关系的至理名言,为我们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关系指明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在人类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教育适应着不同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 ,教育及其发展的阶段与模式并非是人类选择上的任意,它是社会及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反映。无论素质教育的思潮还是应试教育的做法的出现与存在,都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和存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特定本质的外化和体现,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产物,它们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抑或向其它什么教育模式的转化,本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揠苗助长的做法,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应试教育在一定历史阶段、即理想社会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被取代的道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人类在某个具体领域里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存在和涵盖于更大范围的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中,不存在脱离整个大环境而单独实现其自身的可能性,小理想要服从大理想、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一位经典作家必须首先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解放自己的教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的存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毛病,我们完全可以顺应客观的社会规律去修补和匡正,而不应该试图消灭和取缔。应试教育的弊端,当年“废科举”时人们已经认识得非常充分;应试教育的不足,亦可谓“前人之述备矣”;然而,令国人所没想到的是,我们的科举废了,西方却把它拿去发展成了保障社会政治稳定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中,考试被取消了,别人却在这难得的时光里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取消考试及其相关的教育活动,仅用空洞和想当然的所谓“德才标准”选拔人才的做法,其弊端、其流毒更甚于应试教育不足的千倍、万倍而不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我们极力地反对、否定和取消考试以及围绕着考试而展开的一系列训练、培训等应试教育活动,我们的事业就会徘徊,就会落后,就会倒退!这一点已经成了我们全民族交过巨额学费后的体验与共识,以至于谁也不敢公开地反对考试,反对的只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但是,因为这种教育活动是符合规律的、必然的、不可抗拒的,所以尽管反对的声势似乎浩浩荡荡,可实际上则无异于隔靴搔痒。
至此,读者如果认为笔者是素质教育的反对者,那就错了。
从上述素质教育所展示的宗旨、要义和思路看,我们不但没有理由去反对它,而且还要根据教育事业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去补充它、完善它、发展它。目前,素质教育虽然还仅仅是一种理念、一个方向、一次探索,尽管它叙述和展示得还不够充分、特别是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去实现,但是这个“乌托邦”(“乌托邦”本来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字眼,指的是对未来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这里用的就是本原的含义,并非指什么“空想”的意思)毕竟为人类教育的理想目标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现实的镜子,来参照、弥补和纠正其漏洞和不足。从长远和抽象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理想永远是一种昭示和引导,能够使现实的教育活动不至于失去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从具体和现实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内涵起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的又一种新的说法,有利于我们通过新的角度来理解、把握法定教育方针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中,素质的含义、全面的思想、实现的途径以及最终目标等等,都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强化。从法律权威性的角度理解,完全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部思想就是《教育法》精神在社会现实中的自然生发和理论延伸。比较《教育法》的规定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大家不难看出一个简练、一个细致,一个经典、一个生动,相互之间可谓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有趣的是,如果顺着这个逻辑思路继续探索,我们还可以惊奇地发现:曾几何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被炒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所谓“论争”,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的喜剧而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说明了它的存在是以思想性、观念性的形式来把握世界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是关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道”的思考。所谓教育思想,就是对教育问题的一般认识,核心总是表现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如:为什么培养人,即培养人的方向、性质和出发点;培养什么人,即培养人的目标、规格和标准;如何培养人,即培养人要实行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内容、原则、途径、形式和方法等等。素质教育不但就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而且还是层次较高的带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颇具高屋建瓴的哲学味道。而应试教育恰恰相反,它不仅没系统的理论,甚至就连公开打得出来的旗号都没有。虽不排除从事实际教育工作者的同志在日常应试教育的实践中不乏闪光思想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它拔高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本来就不是与素质教育旗鼓相当的理念,它只是一种具体、实在的、能够操和的方法和手段。与教育思想务虚的能力相对比,它务实的性质则属于形而下“器”的范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运用这个具体的手段和方法,把国家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在课堂的每一节四十五分钟之中的。所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社会存在,它们的本质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外化为关于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虚实结合的共存为我们时代在教育领域里构筑了一道现实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教育界热点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论争,经过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事业的理想设计,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论形态,它的存在能够对现实的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昭示作用。作为教育的目标、规范和准则,它必须实事求是地明确自身的定位,避免那种摆出一副救世主无所不能的样子这也想管、那也想干,但事实上什么也管不好、什么也干不了,甚至还将自身陷入到什么都不是的虚幻境地的状况。应试教育作为具体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不再对它存有偏见,不再把现实教育中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儿地推到它这个“替罪羊”身上,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与其它的方法和手段结合在一起,完全有能力把素质教育的理想一步步地逐渐变为客观现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各自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论的、逻辑的和现实的基础,两者之间应是理论与实践、规范与行为的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及现实教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失范的现象,肯定需要规范,但只有在理想的引导下锲而不舍地对现实进行改良和弥补,教育事业才会在周而复始的“失范――规范――再失范――再规范”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吴紫彦.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3]黄白蓝.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4]陈白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5]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6]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Luan Ho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07,China)
摘要: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接近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应然讲,素质教育的理念已应深入人心,但从实然上看,当今中国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并且现实中的种种教育现象使得素质教育每每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这两难现象的背后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所以,教育改革,应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在实践中推进,在政策中推进,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中推进,否则,操之过急只能有碍于教育的发展。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has twenty years' history, by rights,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filtered into people's minds. But from real point of view, today's China is still remaining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nd various educational phenomena in reality make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dilemma. In fact, the dilemma phenomenon has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reasons. Therefore, education refor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t should be advanced in practice and promoted with the policy and the increased invest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Or, haste can on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两难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dilemma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20-02
0引言
素质教育从本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到1993年将素质教育写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已近20多年。在这期间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亦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现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
1扫描:现实教育中的两难
1.1 理念上 的“纠偏”与现实中的“惟升学率是从”素质教育的提出的初衷是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中那种脱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提出的,即为“纠偏”而提出的素质教育这一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其根本宗旨。体现在教学活动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的发展、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的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方法与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其初衷是纠“应试教育”中只重“升学率”的片面教育,但现实的教育中,并没有因素质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而达到了“纠偏”的目的,相反,现实中的教育却存在“愈纠愈偏”的现象,有的地区甚至到了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地步。
1.2 理念上的“减负”与实际上的“负担的增加”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乃至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央历来重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问题,教育部为此专门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几次重大的中小学的课程教材的改革及招生的改革。但从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并且有的地区出现了越减越重的现象。首先,表现在学生的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表明,初中生晚上9:30休息,次日早晨6点起床;高中生晚上10:00-11:00休息,次日早晨5:30起床。从调查结果看,如按青少年正常的休息时间计算,现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以至于一些学生晚上精神萎靡,白天昏昏欲睡。其次,表现在教辅资料越来越多。就调查发现,包括装订成册及未装订成册的教辅资料,平均每个学科小学高年级4种,初中二年级5种,初中三年级8种,高中二年级8种,个别的学科超过10种。大部分的学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每天不得不埋头于大量的题海。再次,表现在合法的双休日被剥夺。从毕业班学生在校的时间看,大部分学校为了提前结束课程,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不得不牺牲学生双休日时间。
1.3 理念上的“全面评价”与实践中的“惟量是从”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有觉悟、有道德、有知识、身体健康的创造型人才。其教学评价的特点体现在全面、全体、个性的发展上。 “全面发展”意味着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哪方面都不可偏废。“全体发展”,意味着不丢弃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得到提高。“个性发展”是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发挥,个性专长得到鼓励。教学评价目标应定位在这三个发展上,同时应突出其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及生成性。但现实中的教学评价,虽然提倡由过去的惟 “量评”,转向“质评”与“量评”相互结合的方式,但在现实的操作上,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以操作简便的“量评”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学校对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其升学率与优秀率,并且社会上更愿意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点评。这种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方式,必然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所以,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什么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等,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惟量是从”在现实中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理念上的评价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2解析:两难背后的根源
2.1 “两难”现象的根本原因: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与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首先,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思想的文化积淀和社会的心理,对当代教育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的理念在广大中国人的心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其创业的空间不是很大,进城打工亦十分辛苦。所以,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高等学校,为将来的生活谋个更好的出路,这就使得广大农村的学生不得不以“惟考试是从”,这些必然阻碍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其次,是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是在温饱的水平上能够得以实现的。在广大的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师主要靠一本教材和粉笔来进行教学;较多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使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的被了解和吸收;教师的学历不达标,教学能力较差,教师主要是用注入法进行讲授,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所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教育必然走进“教―学―考”的怪圈,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应试教育”必然成为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的飙升,这就逼迫城市的人们为了让孩子的将来,不得不聚焦于“重点中学”、 “211工程”及“985”。
2.2 “两难”现象的直接诱因:理论指导与现实的失切
2.2.1 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解决问题搁浅首先,对素质教育理念认识的模糊性。到迄今为止也不排除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专家对此仍存在模糊的认识,仍认为“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有应试教育”的说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说各的话,这必然给一线的教学工作指导带来一系列的混乱。其次,诸多的理论工作者更痴迷于一种书斋式的理论,严重脱离当今的教育实际。其理论的实施条件远远超出我国当今的教育发展水平。
2.2.2 盲目引进,食洋不化首先,是盲目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抢先翻译与介绍,但很少能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建构主义满天飞,言必称文本、建构与解构,使得教育界好像有些“失语”的嫌疑。引进的如发展性平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学生的档案袋评价等,他们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评价,而我们却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我国的学生除了应付这些课程之外,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应付考试,因而,这些课程在现实中的实施就比较困难。学习别人是好的,但不注重消化吸收,直接拿来生吞活剥别人的东西只能使我们失去自我。其次,是食洋不化。教育改革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食而不化,言必称希腊,则会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许多的文章,内容确实很丰富,旁征博引,一会儿是海德格尔,一会儿是哈贝马斯,令人不知所云”。[2] 其实国外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与基础,他们很多的理论是基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之上的,并且其思维的方式与我们也有很大差异。如果脱离我们的传统和社会现实,支言片语的引进与断章取义的理解,对我国现实的教育则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3思考:面对现实的抉择
3.1 摒弃概念之争,在教育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并没有使人们所痛恨的“应试教育”退出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所以,纯粹纠缠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无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与惰性。如果我们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在现实的课程设置、讲授方法、考试形式等各方面,执行的仍然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的模式,那么不论我们如何努力的去批判所谓的“应试教育”都会无济于事,并且 “应试教育”是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如果纯粹为了争辩而争辩,是绝对没有必要的。
3.2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在政策实施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推进的举步维艰,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不作为不无关系。首先,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我国现实的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必然使得素质教育推行起来更加艰难。其次,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把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问题归结为与教育无关的社会问题,把“应试教育”泛滥的所有责任都推向社会,并且,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应试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3.3 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整体上推进从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相对数量上看,我国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居于世界靠后的位置。人均公共的教育经费,多数的发达国家大在1000美元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在100-500美元之间,而我国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9.4美元,低于印度的11.5美元。并且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及地区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应大力的发展教育,“只有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的规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待遇,提高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或明显的缓解”。[3]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与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现实的基础具有切合点,因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只通过发展教育来改变社会那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只有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教育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者说,素质教育需要素质社会,素质教育只有在社会整体的推进过程中和改造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的因素,教育应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论文摘要: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现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于教育就更加地重视。纵观教育体制的发展历程,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只能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去分析。本文重点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二者之间的问题加以关注。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2] 陈志尙 《人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Pu Changyi et al 卜长义 鞍山师范学院 114005 田淼 鞍山市二十七中学 114005)
Turn Teaching for Examinations into Teaching to Improve Fitness
* * *
摘要 通过对鞍山市35所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因个别领导的认识不足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开 展。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应按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及各年龄段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 安排教学内容,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将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材改革
Abstract Form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the status quo in thirty-five middle schods in Ansh an,we fornd that some leaders' poor understanding affec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a t the present physical education syllabus and P.E. course are by no means systematia.Teaching co mtents should be arranged according to students'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itness at their diffe rent agers.Approriate measures mustbe taken to turn teaching education for examinations into tea ching toimprove fitness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time sports.
Key words school P.E.,teaching and studying for examinations,education to improve fitness,re form in teaching materials.
* * *
为了培养跨世纪的高智能、强体魄、强意志的人才,当今学校应重视对青少年的体育能力、技术、素质的 综合性培养,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但从实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情况来看,鞍山市体 育教学明显出现了应试教育现象,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练”,因而不能对教材进行系统、深入的 教学。另外,现有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体育发展方向的,实验证明,将初中教学大纲及教材,采取 重新划分、组合,增加课时等措施,可较好体现教学方式的系统性、连贯性,为适应初中学生身体素质自然增 长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1 鞍山市体育教学概况
通过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反映出我市体育教学的现状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革,每周两次课每学期十六周课 ,多数学校能遵循大纲和教材上课,部分学校为了迎接初三中考加试体育,不能完成大纲内容。
1.1 体育教学中的困难
当前我市初中的体育教学困难重重,部分领导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不太支持体育教学工作。重点抓业余 训练重奖教练,而体育教研、教学很少有人过问。近几年由于我国把考加试体育并计入升学总成绩,又出现了 只重视体育加试成绩,只抓初三的体育训练,突出抓应试项目从而打乱了正常教学常规和计划。大部分学校把 骨干教师放在初三,重点抓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不能实现循环教学。个别教师产生消极情绪,不注重系统连贯 教学。以加试项目的成绩、带队成绩评定衡量体育教师的工作,这就使一部分教师不执行大纲、计划,只抓素 质项目,忽略技能类项目,不能使体育课真正达到三基教育的目的。即使是按大纲计划进行,每个教材规定的 三至五课时所完成的教学任务也不尽人意。
1.2 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本在我市执行中存在问题
根据现行大纲精神,每个学年的每个教材只能平均上三至五课时,并且有个别教材是三个学年都有,在执 行大纲中存在如下问题:每个教材不能系统连贯教学,不能形成必要的教材衔接和动作技能的迁移;课时少不 能完成应该掌握的技术标准;不符合教学的技能积累越深、消退越慢的原则,因此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应有的 坚实基础。
1.3 教材重新组合建设的理论依据和重新组合建设形式
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青少年青春期的开始和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神经过程不稳定 ,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虽然能够较快地学会技术动作,但易受干扰,不稳定,应进行反复的训练,形成巩固 自动化。
训练成果的自然消退原理是积累的越深,消退的越慢,维持时间越长。用积极性的迁移使已形成的动作技 能为下一技能的形成打基础,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的迁移。如进行完前滚翻教学再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既提 高学习效率,又符合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超过大脑神经的调控能力,协调性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应根据每 一年龄段某项素质发展最快、最适于某项教材的教学,来确定年龄段的教材(表1)。
表1 各年龄段适应发展项目、特征表 年龄段 适应发展项目 特征 6~13 协调能力最有利的时期, 性特征尚未固定对学
适应体操、技巧类 习技术有利 7~14 速度素质增长最快、 灵敏性好、反应较快
适应短跑教学立定跳远、 跳跃能力发展突出
跳跃增长速度最快 15~16 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 运动成绩提高,易
质进入敏感期,迅速提高 巩固以前掌握技术
不易再学高难动作
教材重新划分组合的形式见表2。
表2 教材重新组合、安排课时划分情况 年级 学期 主教材 课时 辅教材 课时
上 技巧组合 12 滑冰 4 一年 基本体操 2
短跑 12 理论、机动 2
下 单杠 12 武术 6
排球 12 理论、机动 2
上 双杠 13 滑冰 4 二年 跳远 13 理论、机动 2
下 支撑跳跃 12 足球 6
篮球 12 理论、机动 2
上 跳高 13 滑冰 4
长跑 13 理论、机动 2 三年 下 铅球 12 体操(复习) 6
舞蹈 8 球类竞赛 3
(男足球) 短跑 2
理论、机动 1
1.4 实验情况
根据以上阐述的理论依据和教材重新组合的计划,我们从1991年8月开始对二十中的初一年级的六个 班中的三个班进行实验,三个班为对照班。因为该校是平均自然分班,所以不存在起点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每 课时安排双教材,每个教材上二十二课。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大纲上要求的内容为基础,首先解决大纲内容 。通过实验,技巧类女生能够完成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肩肘倒立,单肩后滚翻,头手倒立和侧手翻。男 生在掌握女生教材的基础上,一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前手翻。短跑教材学生能够掌握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 跑,车轮跑及短跑的全程跑和跨栏跑的半程栏。通过一学期实验,教学成果较好。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用耐 力跑和短跑作准备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单杠、排球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单杠能完成单、双脚 蹬地翻身上,单挂膝摆动上,骑撑单挂膝后回环一周半成单挂膝悬,骑撑前回环,后摆转体90度下,实现了 超纲教学。排球学生能够掌握传、垫、扣、发的基本技术和简单的位置轮转“中一二”进攻,“心跟进”与“ 边跟进”防守,并且在年组比赛中实验班取得前三名,同时抽查上学期的技巧动作组合,学生能顺利完成。在 学校达标测验中实验班成绩均突出,得到了校领导和区领导、教研员的肯定。在二年级的教学实验中继续用耐 力跑作准备活动,立定跳远作素质练习,学生双杠能够完成支撑摆动转体180度成分腿坐,双杠前滚翻,前 后摆挺身下。跳远能够掌握蹲距式和挺身式跳远技术,支撑跳跃能够掌握分腿腾越,屈腿腾越,斜进助跑直角 腾越,跳箱前滚翻等技术动作。篮球掌握各种移动,运、传、接球,投篮技术,攻、防集体配合,竞赛等技术 。
根据初三年龄段的特征,不宜学习新的高难动作。鉴于学生身体素质迅速提高,力量素质发展较快,因此 安排跳高、长跑、铅球、舞蹈及复习项目。跳高学生基本能掌握跨越式和背越式跳高技术,能完成400米至 1500米的中长跑,有60%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优秀,百分之百合格。铅球能够掌握原地、侧向滑步、背 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并且力量素质得到快速发展,男生的引体向上大幅度提高。初三的女生喜欢上舞蹈课并且 有一定的自我表现的能力,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能够完成教材上的韵律操组合及一部分自编韵律操组合 ,使一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简单的自编集体舞,活跃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女生上舞蹈的同时,男生上足球, 提高足球的竞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找教师指导他们的比赛、训练,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自觉性,解除 心理负担及时复习前两学年段的部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连贯掌握大纲内容,并能完成一部分超纲内容,为 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完成初中段的任务。
1.5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上级有关部门按大纲检查四大计划执行情况,评定考核学校体育教学情况,而改革组合后的教学进度与之 矛盾,考核项目不相符。
不能把小学到高中段连贯起来,虽然初中段的简单的重新组合取得一点成绩,但如果有关部门能把教材系 统组合,制定计划,相信会取得更大的效果。部分家长和个别领导、教师不支持,持怀疑态度,不能从应试教 育中解脱出来,怕影响中考体育加试的成绩。
2、结论
1)在教材实验改革过程中,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教委从体改处到教研中心,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完善改 革目标,使教改得到各级的支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家长及班主任关系,明确教育改革目标,实现培养跨 世纪人才的愿望。
2)彻底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现素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突出训练、只抓升学考试项目、忽 略三基教育的弊端,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使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素质得到系统、连贯的教育和培养 ,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基本途径
一、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应该轻松愉快、活泼有序。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技能形成要依赖于大量的课堂活动。如果课堂气氛太过严肃呆板,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阻碍学生的主要活动和思维过程;如果教学气氛过于松散杂乱,则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结果。因此,老师要善于控制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才会敢于开口、乐于开口讲英语,活跃思维,才能成功地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
二、激发兴趣,提高心理素质
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会话、歌曲、游戏、绕口令、小诗、谜语或谚语等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好表现自己的年龄特点,以各种适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的目标来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教育只重视智育。
2、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3、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5、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科学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四、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
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到达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五、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1.英语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容
就语言本身来讲,初中英语的基本技能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题内容。在英语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只让学生学习单词语法是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需要通过学生对英语基础技能与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情境对话练习、英语演讲比赛等方面,让学生可以在英语课堂中不断的累计英语知识,并且通过实践让理论知识得到良好的运用,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行素质教育。
2.当前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甚至一堂课的时间内,教师不断的书写板书、讲解,学生不断的记课堂笔记。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时间越长,课堂中学生消化知识、自主学习、课后练习的时间就越少,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出于被动学习,教师将解完理论知识后,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巩固与练习,由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过多,在课外自主学习时掌握不了知识的重点内容,导致学习质量日益下降。
2.2教学设施落后
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较为落后,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无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来学习英语,甚至少数学校连录音机都无法使用,不仅无法正确锻炼学生听与读的能力,而且每堂课都是由教师的讲解,再通过课堂笔记课下学习,很难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积极性。
2.3不重视引导学习
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灵活,授课方式较为呆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总结教学经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实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口述、板书等方式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教学效果低下,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任务量巨大,教师不得不加快课时进度,导致学生经常需要对知识重难点进行死记硬背。当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时,学生遇到困难之后,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从而对英语产生畏惧心理,抵触英语学习,降低英语的学习积极性。
3.素质教育的特点
3.1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时,会导致教师教学质量下降,形成懒惰厌学的课堂氛围,使原本逻辑性较强的英语学科更加复杂、难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英语教学井然有序展开的最基本要点,时刻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新鲜感,通过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有关于行为的英语时,教师说:standup,然后以自身为教学模板,表演单词表达的动作,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创设英语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境的良好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语境,来充分学习其中所包含的英语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授课前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简笔画等方式,以图像的方式反映给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容与所绘图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图中所表达的情境来进行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新能力。
3.3融洽师生关系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当学生对教师持否定态度时,便会影响相应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首先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不能只将培养重点放在优等生上,同时要注重中等生与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帮助。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愉快的学习。
4.结语
优化课堂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完成总目标。
风靡全国的洋思教学模式,其中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出示,每节课的教学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例如在教学JEFC Book ll Lesson 82 The MoonlightSonata时,出示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理解本篇课文的内容:2掌握10个重点短评;3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4了解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并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通过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一节课的思路收放有度,心中有数,效果自然很好。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对话课可使用情境交际法,在真实的语境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课文课可采用阅读自学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应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节课达到不同的目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话剧、英语角、手抄报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要做到这几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平衡
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向更高层次教育的过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后备力量。所以,高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今后各方面的需要打好基础,这同样也是高中化学的任务。如何完成任务,如何将任务完成得更好,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是教以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能力,还是让其考出更高的分数,这个难题摆在了所有教师的面前。这就是教师最需要处理的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全体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理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找好两者的平衡点。
原国务院副总理在解读素质教育时曾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仅是化学学科的任务,而且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考、会考、期末、期中等等考试的根本不在于测试学生考多少分,而是考查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
所以,作为高中化学老师,我们要转变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以前单纯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误区中脱离出来,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着素质教育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原来的题海战术中脱离出来,从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获得更高的分数。当然素质教育也并不是简单地将考试的百分制变为等级制,举办各种特长班、兴趣小组或者各种活动,也不能无原则地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更不能放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但是,应试教育又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高考、会考的成绩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又有太重要的作用,会考成绩是否合格意味着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门课的基础知识,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高考成绩的好坏关乎学生能否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能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学习,可以说是关乎学生一生的命运。所以,在目前的条件下,考试又似乎是唯一的考验教师教育水平、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这个又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一切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这个也就难怪有的学校会出现“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情况了。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真的是针锋相对吗?就不能相结合吗?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对课程进行优化,使之更能适应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和现代化,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活动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打破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记忆式的传统方法,探索启发式、激励式、开发式等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二、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对考试系统等进行优化,使之不仅能够准确地按照教育的性质、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也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日后运用到实际生活生产当中。该评价系统要建立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要切合实际、灵活多变,易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修改,能全面地评价学校办学、教师授课、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调整授课重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三、构建素质教育的授课体内容
对授课内容进行优化,使之能指导日常生产生活。将更多有实际价值的内容加入到教材当中,摆脱过去假、大、空和难、偏、怪、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把更多更贴近生活的常识、知识、经验加入到新的教育当中,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做以上改进的情况下还要有适合本学科的变化。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方式,我们教师也要进行改变,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知识和答题策略,使之能够顺利地通过各种考试,还应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娴熟的化学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知识和技能上同步提高,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此外,还应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变“高分低能”为“高分高能”。
虽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相符甚至相互矛盾,但在更深层次上,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即使素质教育者们在口头上高声疾呼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无法否认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测量手段,无法否认其对教育以及其他活动的指导作用,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什么样的素质教育也无法摆脱考试这种衡量教育水平的方式。素质教育也没有摒弃考试,而是由原来的用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教育好坏和学习成果的方式转变为更加全面、真实、切合实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考核方式,考试成绩仍然是其中的一项。知识教育、应试能力也应该作为素质教育考查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作为一种能力出现,而不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李岚清.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6).
[4]李妍.浅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审美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方针已明确指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这就确定了体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学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意志,因此体育教学应做到“教、学、练、育”四个方面有机结合,以全面发展的理论观念来教育学生。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在体育教师的思想中产生一定的曲解――“应试教育”,那就是好像在完成某项任务,只要做到,或在某项某个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为此目的,体育教师强调学生在客观上被动接受某单一动作,某项目的运动强度的单纯的“应试教育”观点,而不是进行的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内在主观因素,这样的结果,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体育教学本身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那么怎样做到体育教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运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接受,因为运动员在激烈的赛场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刻苦训练的感人至深的事迹,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魅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在刻苦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质的增加是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的。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在经过艰苦的磨炼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启发、诱导,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在现实中,由于只注重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致使一些运动员的名利观点,金钱主义而思想品德低下,甚至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教育原则、方法及教材内容,课堂设计应渗透思想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例如:结合长跑教学,可讲述万里的故事,学习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百折不挠、通往直前的精神,把困难和目标,当做敌人的“堡垒”和“高地”,鼓励学生冲锋在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鼓励学生进步,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境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提高锻炼兴趣和积极性。
二、进行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的素质教育
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规则、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参加者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如体育课堂的教学纪律、比赛和游戏的规则等,老师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通过休育教学中的游戏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并非个人完成,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等项目,由一组人来完成,完成的好与坏取决于该组参加集体主义强与弱,取决于一个集体成员是否具有强烈的群体和精神。一个集体的成员若能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是该集体中的一员,并有维护该集体的团结与荣誉而事事处处、时时以集体利益为重,严格要求自己,那么这个集体就必然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体育运动的集体特点,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学校体育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和课余训练及竞赛等,大都以班组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并且,参与者的一切体育行为,都将影响着所在班、组的得失与荣誉。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爱集体、维护集体,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的素质。
三、进行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的最显著特点是节奏快、变化多。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群体之间,无不进行着“生与死”的较量――竞争。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否则将会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无立足之地。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已成为当今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竞赛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竞争。而且比赛的水平越高,或者比赛双方的实力越接近,竞争越激烈。学生在公平、对等的原则下进行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能、技能去夺取胜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参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应变能力,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观看者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对抗性的游戏比赛,学生可以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增强竟争、开放意识,从而有利于学习他人先进技术和战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竞争离不开拼搏。要竞争就必须拼搏,没有拼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意义的竞争。参赛者在竞争中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而顽强拼搏,“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所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
体育竞赛的特点,使学校体育具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独特作用。然而须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在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课堂教育中,若不注重为广大学生尽可能多地组织提供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并不断的提高竞争程度和水平,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培养,将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普遍存在只让学生参加一般性的身体练习,严重缺乏形式多样、紧张激烈的教学比赛和班级、校级比赛,或是一般性的应试测试,这对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是不利的。只有从“应试教育”的圈匡里摆脱出来。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四、进行体育美和体育审美的培养
体育运动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所谓高度的美学价值是指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和展现各种形式的美……体育美。比如讲的健康美、形态美、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美、动怍(技艺、造犁)美、风度(气质)美、心灵奖、行为美。因此,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美和审美能力。
体育美的培养是指通过体育运动使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体育美的发展。其中,动作美与风度美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而且成正比。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这名话虽是专家技艺与胆识的关系,但也提示了技艺与动作美,风度美的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作美与风度美,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课教学,正是缺乏这种正确的认识,一味追求一般(基本)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却忽略这一方面,我认为,这不利于体育美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我认为,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体育美的存在和展现,使学生的体育审美感受(感知)力逐步得以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