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2022热门考点!

楚泫 旅行度假 2024-12-19 2 0

地理视角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2022热门考点!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主干知识 (一)生态安全 1、概念: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2、地位: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安全需求,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它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都是事关大局、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全领域。 (二)生态环境问题 1、概念: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2、主要表现: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土壤侵蚀(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退化的影响 ①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 ②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③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4、避免或减缓生态退化的措施 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5、实施生态修复 (1)概念: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①自然恢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例如我国沿海、沿江、沿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呼伦贝尔大草原积极推行围栏封育构建草原“生态网”,草原重现生机。 ②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 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例如江苏盐城大丰区斗龙河畔的盐碱荒滩采用了整理水系、疏浚河道、植树造林等多种生态修复措施。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生态系统的恢复。 (3)我国的生态修复 我国是较早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国家之一,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或两者相结合的重要生态工程,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的恢复。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理解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影响;分析设立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 【综合思维】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时空演化、地方综合角度出发,系统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实例,认识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和不同功能区承载的功能;分析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措施。 【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设计自然保护区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在活动中体验自然保护区的多重意义,提升反思、实践能力。 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1872年建立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一般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西部落基山的熔岩高原上。全球约一半的活跃间歇泉集中于此,森林、湖泊、瀑布和大峡谷壮美多姿。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动物“庇护所”,包括曾经濒临灭绝的野牛、灰熊和白头海雕在内的众多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黄石国家公园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参观游览,但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公园限制狩猎和垂钓,游客只能在限定区域内游览。 概念: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 ①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②(野生)生物物种保护区;③自然遗迹保护区 (2)按照保护区的级别可以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3)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标准分为: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组成 部分 功能 核心区 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禁止一切干扰活动(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缓冲区 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外围区 即实验区, 位于缓冲区的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以及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 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 广义的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将自然保护与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它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又分为省、市、县三级。 我国的陆地面积比印度多6.62亿公顷,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0.21亿公顷。我国与美国的陆地面积相差不多,但耕地面积比美国少0.17亿公顷。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 三大类别中,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主要保护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存环境;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主要以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为保护对象。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 自然保护区通常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位居中心,缓冲区在中间,实验区在外围,构成一个圈层结构,各部分所承载的功能不同。 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物和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缓冲区: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主要功能是防止或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干扰。在缓冲区内可以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但不能从事旅游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实验区: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外围。实验区内可以驯化和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旅游等活动,还可以按规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保留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实验区内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和旅游项目。 如何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区域,既为全社会提供生态服务,又为当地居民谋福利。但现实中,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居民的利益冲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保护自然本底 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地球表面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近乎原生态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极为宝贵的自然本底,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以及演进过程。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把地球上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下来,可为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指出一条应遵循的途径,促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以及预测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2)贮备物种 野生物种基因在医疗、食品、农业等诸多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地球上许多过去曾广泛分布的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人为的干扰,目前已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这将导致野生物种潜在基因的意义受到威胁。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濒危生物物种提供相对安全的避难所,使其最大程度地存活,恢复种群规模。因此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更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 (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可以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提供有效保护,保障其正常生存和繁衍,促使其生存和进化,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4)提供生态服务 ①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②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以保障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 ③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有着明显的外部效益,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对周围地区或更广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④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补充:人教版——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①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 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③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④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部分国外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与周边地区利益冲突的案例如下: 【案例1】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①自然保护区概况:由广阔的草原、林地和河岸森林组成,野生动物种类丰富。 ②自然保护区现状:1977年颁布禁猎令 ③对周边地区利益的影响:当地人不能再捕猎,生计受到一定影响,加上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偷猎现象一度很严重。 【案例2】尼泊尔安纳布尔纳自然保护区 ①自然保护区概况:以山峰著称,著名的攀登胜地。 ②自然保护区现状:限制砍伐森林,控制狩 猎,限制商业活动。 ③对周边地区利益的影响:影响当地林业人员生计。野生动物时常破坏庄稼、袭击牲畜,引起当地居民不满。但国际捐赠和门票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保护区与居民的矛盾趋于缓和。 【案例3】哥伦比亚罗萨里奥群岛和圣贝尔纳多群岛国家公园 ①自然保护区概况:位于加勒比海,以生物多样性高著称,群岛人口稠密。 ②自然保护区现状:过度开发旅游业 ③对周边地区利益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蜂拥而入的游客,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建设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生态安全是指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能够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发挥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轻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但生态安全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冰川等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 二是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质量和服务功能降低; 三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设立自然保护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①自然界的天然“本底” 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原始景观长期保存,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基准”和评价人类活动效应的参照系。 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火山化石产地、地质剖面等很多自然遗迹,都得益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②自然物种的“基因库” 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遭受严重威胁。完全依靠实验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种子库或精子库保护世界众多的物种是不现实的。保护物种、遗传基因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储备地,是保护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了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有效保护了金丝猴、扬子鳄、华南虎、麋鹿、红豆杉和苏铁等物种。此外,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将目前尚未发现的物种先保护起来,待未来再认识和研究它们。 大熊猫主要分布区 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是指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的生境。该区域与村寨相邻,经常受到村民活动的干扰,也是大熊猫经常出没的地区。 我国已确定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珍稀物种,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三江源生态保护初显成效 案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三江源景观:高寒草原、草甸、湿地景观 2、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其地理环境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和脆弱性,其丰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3、三江源地区凸显的生态问题: ①生态服务功能减弱;②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4、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原因: 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本身脆弱敏感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盗猎等 生态 问题 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 产生 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萎缩,直接影响到高原湿地的水源补给,加之这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盗猎等人类活动的破坏 采取 措施 退牧还草、保护沼泽湿地 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严禁过牧、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 5、三江源生态问题的影响: 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到高原湿地的水源补给。 ②这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众多的湖泊、沼泽萎缩甚至干涸,河流流量减少,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③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盗猎等人类活动的破坏,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6、设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成效 ①采取了退牧还草、退耕还草(林)、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措施,遏制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②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措施,三江源地区的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当地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逐步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③自然资源的“宝库” 自然保护区拥有森林、湿地、草原、淡水、生物和矿产等众多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藏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具有重大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优良用材树种320种,药用植物1049种,油脂植物185种,园林观赏植物340种。野生动物包括鸟类214种(含亚种),兽类38种,爬行两栖类75种,昆虫980种。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迅速,正经历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保护效果。 ①加强法治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为留住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高度重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纳入红线范围,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②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调整生态保护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 2011年起,国家在新安江流域开始实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项目。只要安徽省出境水质达标,下游的浙江省每年补偿安徽省1亿元。这一机制有效改善了新安江的水质。 通过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可以促进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调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③试点国家公园 为解决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而带来的保护地格局破碎化、管理体系碎片化等问题,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和管理体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国正在试点的10个国家公园分布 ④实施综合治理 修复、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整治。 主要措施包括: 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及湿地保护与恢复、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生态工程; 强化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内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构建相邻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⑤强化监测监管 建立国家生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完善多级联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网络。充分运用遥感等技术手段,辅以现场核查,定期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治修复。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合作共赢。加强教育和宣传,提升公民的生态素养和国家安全意识。 【知识图谱】 世界各大洲最出名的自然保护区 亚洲卡齐兰加国家公园 是位于印度的一座的国家公园,院内有大量的稀有珍惜物种,是世界上的国家公园之一,这座公园一直是印度国民的骄傲,在现在日益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像卡齐兰加国家公园这样依然保持完好的环境不多见。 卡齐兰加国家公园的犀牛 非洲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 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的地区,与坦桑尼亚境内同样有名的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接。 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堪称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占地180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动物繁多,数量庞大,约有95种哺乳动物和450种鸟类。央视著名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的许多镜头便拍摄于此。 非洲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 欧洲格陵兰国家公园 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位于格陵兰东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总面积97.2万平方公里,远远大于许多国家的领土总面积。 它是格陵兰唯一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国家公园。该国家公园成立于1974年。该地区无常驻居民。 格陵兰国家公园 美洲黄石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简称黄石公园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1872年3月1日它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 大洋洲大堡礁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半球,它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绵延伸展共有2011公里,最宽处161公里。 有2900个大小珊瑚礁岛,自然景观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 【真题感悟】 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思考人地如何走向协调 (2016年全国卷②)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参考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解析:注意材料中提供了三个年份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所以范围的变化有两次。栖息地分布范围是呈面状的,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点主要从面积大小、形态特征、分布位置等方面思考,结合图中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即可归纳出变化特点。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解析:结合第一问,范围发生了两次变化,同样的影响其变化的原因也要针对两次变化。结合材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70年代修成108国道,可以推断前期面积缩小是采伐森林,道路修建造成的。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1999年修成,原道路废弃,说明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栖息地范围扩大。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常见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途径有增强动物保护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修建生态廊道,工程避开栖息地,恢复植被等,而该题强调的是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途径,主要通过合理规划道路,修建生态廊道,合理施工等途径实现。 【图解】 第3题 生物走廊 【写在题后】 本题以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的描述能力,从情景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及对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理念的认知程度。 (2021年海南卷)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 2 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3题。 1.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A.1 月,海拔 1000米以下 B.4 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 月,海拔 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2.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3.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参考答案 答案:1、C 2、D 3、D 解析: 1.C 根据材料,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结合霸王岭的气候资料图,可以判断该地雨季为5-9月份,此时应该在海拔1000米以下区域追踪长臂猿,10-次年4月为旱季,此时应该在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追踪长臂猿。 2.D 根据材料,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可以推测长臂猿数量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霸王岭地区,其他地区增长较少,当霸王岭地区环境承载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数量增长就会比较缓慢,此时其他长臂猿生长地区由于与霸王岭分割,栖息地破碎,无法进行种群交流,限制了长臂猿生存和数量增长。 3.D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为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所以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出发,就应该加强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整治,从而为长臂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符合整体性原理。 (2021年海南卷)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图12为世界海洋动物区系部分分区图。 比较甲乙两区域,指出海洋动物种类较多的区域并简述其种类较多的原因。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乙多,(2分) 理由: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海域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2分) 海洋面积广阔;(1分)浅海面积大:(1分)岛屿多:(1分)珊瑚礁众多;(1分) 生存环境多种多样。(2分) 解析:生物多样性从生存空间大小、食物、发展时间、受人类影响、自然条件(温度、光照等)等方面思考。乙处海洋动物种类更多与乙海样面积更广、浅海面积更大、生存空间大、繁殖空间多有关。综合自匠心地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楚泫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