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论文范文

洪举 健康养生 2024-12-20 1 0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因此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这就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由课堂的灌输者、领导者、训练者变为课堂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以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师生应一起审美、品美、赏美、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哲学精神、人文关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独立体验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增加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甚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也只有这中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体理解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读者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打破标准答案“一元化”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如在教学中多采用对比性教学,换位思考法和历史再现法等。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

三、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

让课堂充满诗意,就是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一言蔽之,让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激情飞扬的情感磁场,就会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在这部分我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读,当读到“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时,音乐《懂你》缓缓响起,学生的眼中噙满泪水……。在音乐结束后,我问大家读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对母爱的诠释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人也就是读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难以忘怀。诗歌,是美神的种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审美空间。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要求从不同的音乐中体味不同的意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时,深情朗读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在诗意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异度的审美空间飞翔。

诗歌,是灵感的造化,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想象的飞越,就会有创造的火花,如古诗赏读课,可以引导学生为诗配画、配乐、编配美丽故事,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有激情的燃烧,有审美的空间,有想象的飞跃,有创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四、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之可悲,不仅在不知感动,更在感动之后无所适从。因此,在学生感动之后再重锤敲击,将感动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教授《我与地坛》为例,在师生声泪俱下的阅读后,给学生提出下面问题:“作者把他用全部生命力感悟到的宝贵的东西传达给我们,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阅读全文后获得最深的感悟:“生命是不朽的”“当困难到来的时候,你别无选择”“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家”“人生的过程此结果更富有意味,这是人对自身、对有限的根本上超脱”等。

在加强对患者人文关怀的同时,我们也要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问题。加强对护士的人文关怀,使护士受到院领导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人文关怀,消除护士的消极情感,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特点,科学调节心理及生理状态,最大限度地防范心理及生理上不良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被动的“要我做”变成主动的“我要做”,形成护士工作安心舒心,领导放心的和谐状态。

1.1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手术室护士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患者打交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护士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因此医院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特别是新闻媒体的联系,对护理工作作出正面报道,以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对护士的了解。

1.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安全的内部环境,以制度管理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请假本,护士事先将要休息的日期登记在请假本上,护士长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手术进行,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安排休息。

1.3关心、爱护护理人员应从多角度对护理人员提供人文关怀,包括心理、生理及社会等方面。国内报道,护士抑郁发生率为25%~38%,而护士的心理健康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存在抑郁心理这一现象,对护士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实施人性化管理,减轻其抑郁倾向[1]。护士长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对护士多关心、多爱护,并且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位护士,护士长不要随意批评每一位护士,提倡多表扬、少批评,让每一位护士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并且始终感受到自己是手术室的一份子,会被尊重,不会被抛弃。护士长要充分理解护士,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进行换位思考,找准她们的个人内心渴求;积极发现护士身上的优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充分发挥每位护士的潜质。建立品管圈,充分调动护士的管理参与意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参与管理。生活上多一份关心和理解,如护士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护士长要耐心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让其将委屈吐露出来,以缓解心理压力;在护士的特殊生理期,给予特殊的照顾,让护士处处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1.4有效利用手术室人力、物力资源,合理排班,帮助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根据手术室工作的实际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新老搭配的原则,以强带弱,对人力资源进行集中调配。适度的压力感是调动人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但过高的超过人们承受力的压力,则会降低活力和发展的信心[2]。因此,在特殊时段,特殊手术时,适当增加护士人数,有利于手术抢救及护理配合,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缓解了护士的疲劳,既保证了患者安全,又充分体现了对护士的人文关怀。

1.5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应防护措施护理是一门高奉献、高风险的职业,护士职业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职业防护措施,并使措施具体化、常规化、并自觉遵守,加强自我保护。定期监测手术间空气质量,保证符合质量标准。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减少麻醉气体的溢出。接触放射线者要做好自身防护,如铅板、铅衣、铅眼镜的使用等。提供各种型号的帽子和手套,及防止静脉曲张的弹性袜。采用中心供应系统,比如氧气、吸引器等,尽量购买国内外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减少噪声对护士的损害。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护士的健康与安全,更能让每一位护士都深切感受到医院对护士的真诚关怀。

1.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可以有效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对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号召大家向其学习,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既要体现职称,又要体现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还要做到公平合理,做到责任、义务和待遇相结合。

1.7开展丰富的生活,陶冶情操,增强科室的凝聚力良好的群体关系和团队氛围能使护士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激发护士们为团队利益努力拼搏的信念[3]。关心护士的生活,丰富业余娱乐活动,开展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操作比赛等。在三八妇女节、五一二护士节举办有意义的活动,年终及节假日以聚餐或联欢的形式安排科室人员聚在一起,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缓解由于工作繁忙带来的心理压力,使护理人员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适当地放松,陶冶情操,增进感情,同时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体会

1.1接待入院的护理精神患者从到医院后就出现紧张,对医院没有安全感,出现焦虑的状态,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被别人看不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面带微笑、热情大方,真诚的面对患者,尽快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消除患者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尤其平等的关系,为患者建立安全的住院环境,保持床单干净整洁,房间采光好,配备齐全的生活用品,可适当的在室内悬挂笔画等装饰物品,提供一个和谐的人文关怀的气氛。由于接触的患者具有特殊性,因而需要医护人员具有极大的耐心,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的建议,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医患关系工作,尽量避免医患对立。在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健康的人文关怀环境,保证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能过得愉快和舒适。

1.2由于这类患者没有表达能力或者表达能力不完善,无法正常思维和情感,具有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认真分析,从患者的表情和举动来了解和观察,最大限度的给予帮助,在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健康宣传中充分的体现人文关怀,根据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介绍和讲解规章制度,而且要给予患者尊重,提升其职业素养和道德,使患者了解每项规定都是为了促进其健康而制定的,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同时还可以为患者举例证明,将一些表现好、恢复快的患者案例向其展示,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诊治工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也让患者逐渐的了解自己的角色,配合医院的管理。

1.3在患者接受治疗中用人文关怀使得患者积极配合大多精神病患者多不承认或者不认为自己有病,而且还会有拒绝服药和拒绝进食的情况,觉得药物是有害的,有副作用的,当护理人员面对这类患者时,要对其病情充分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进食。同时医护人员要以自身的情感和魅力感染患者,让患者信任药物的作用,坚定自己的信心,护理人员还要具有服务理念,对于拒绝进食吃药的患者喂饭喂药,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还需要说明的是,精神患者因常常出现多种病症,具有无法自由支配意愿的情况,情绪不稳,随时可能会出现暴躁和兴奋的情况。因而,医院的护理人员要对其耐心指导,认真聆听,通过多个方面调节患者的情况,将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

1.4在出院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对于要出院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要引导其降解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原因以及表现,根据原因进行积极的预防措施,在患者出院前应向其讲解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使其能够自己预防和判断精神疾病是否复发。同时详细登记患者的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以便患者出院后能够进行随访,让患者感到医院的关怀,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有困难,要及时给予解决,为患者创造一个关心、爱心以及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

2精神科护理中人文关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授课语言暴力频出,尊重不足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展示人文关怀风采

关键词:出版策划;人文关怀;国民教育

今天的中国出版业已经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向规模化、集约化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观念在出版业内所起的作用还会不断增强。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肯定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让市场观念成为出版策划的惟一支配者,结果也是让人颇为担忧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策划的这种单一的市场化趋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消极现象,诸如学术著作出版的艰难和滑坡、外国文学名著低档次重译的蜂拥而上,迎合以至刺激文化消费者低级趣味的各种“言情热”“迷信热”“隐私热”“厚黑学热”以及形形的“地摊文学”一浪高过一浪,如此等等。实际上,当下出版业的改革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在是让人喜忧参半。因此,有识之士早就强调出版产业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要让市场导向、意识形态的指导性政策和社会文化诉求并列成为支配出版策划运作的三大杠杆。在此,我们进一步立场鲜明地提出:出版策划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以造就一个健康向上、生气勃勃、对民族的未来真正负责的出版业。

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就是对今天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的价值准则的认同,这些价值准则主要包括平等、自由、科学、民主、和平、进步、正义、宽容、人道、博爱等等,它们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方向。出版行业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产业,因为它产出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精神产品;因此,我们认为出版策划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而且还要具有人文关怀,自觉地去追求这些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准则。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出版策划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和讨论。

一、出版策划要继续放眼域外文化,进一步体现深入开放的精神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前现代的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有人称之为社会转型,有人称之为现代化进程。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以及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旧的秩序要打破,新的秩序要建立。而推动我们破旧立新的思想资源既来自我们自己的传统,也来自域外文化。所以改革与开放的基本国策在这里也要得到充分贯彻。

上世纪初五四掀起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而这场运动的爆发又不能不归功于出版事业对域外思想观念的引进,如严译《天演论》和林译小说的出版,介绍新思想、新观念的《新青年》杂志的创刊等等,它们对的蕴育所起到的作用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份的。新时期以来,我们的出版行业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例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等等。随着我们对域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出版界对外来文化的译介也越来越广泛、深入、细致,例如,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丛书》和《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丛书》,三联书店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学术前沿》和《译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和《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等。而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宗教与世界》丛书、北京三联与上海三联联合推出的《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基督教学术研究文库》更是为国人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它必将对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已有的成绩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领域等待开拓,至于对各个学科的深入译介,对最新发展的追踪等等,还有待努力。比如与同样是向西方学习的日本、韩国,甚至是与港台地区相比,我们这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笔者曾经在一位日本学者的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中看到这位学者列举了这个学科中近百部西方学者的重要著作,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译成了日文,而已经译成中文的不到十分之一。另外,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到,高水平的译介工作主要集中在几家国家大型出版社,广大的地方出版社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积极网罗人才,组织相应的出版策划,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出版策划要关心现实,积极进入

今天中国所进行的社会变革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社会的矛盾还是人们观念上的冲突,都极其复杂。改革犹如临产前的阵痛,开放更是提供了一个高效发酵的温床,各种假丑恶与真善美的对立、交错和搏斗令人惊心动魄。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出版策划就要积极去关注这样一个现实,去关注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既关注社会竞争中的成功者,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又要关注下层百姓,关注社会的边缘人物,关注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大胆进取,积极发挥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应起的作用。比如华艺出版社的“抵抗投降书系”和多家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黑马文丛”,就是令人激赏的出版策划;他们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现实的强烈关怀。尤其是“黑马文丛”,大胆推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批民间思想者,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现实与未来的激越深沉的忧思,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读者们迫切希望读到更多这样的好书。

“黑马文丛”的成功,的确应该引起出版策划人员对自身的反思。应该看到,在我们的许多出版者那里,的确存在一种回避现实、回避社会的倾向。他们或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置文化责任于不顾;或者只求明哲保身,昏昏度日;出版选题陈旧,四平八稳,死气沉沉,这些出版物对社会、对读者反而是有害无益。这种状况的确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所以,我们强烈呼吁出版策划要关怀现实。

三、出版策划要关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残障学生;心理健康;关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52-01

残障学生指的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生活学习等方面困难,从而需要特别照顾与帮助的学生,主要包括盲、聋、哑和肢体残疾的学生。我国十分重视对残疾人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特别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残障人士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特殊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关心残障学生的成长。

1 残障学生几种常见的心理

1.1 自卑心理

残障学生由于身体的部分功能丧失而产生自卑的心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心理趋于上升态势,遇到困难与打击易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不愿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闭,形成社会功能障碍和交往障碍。

1.2 敏感心理

由于意识到自己与常人身体机能上的的差异性,他们在认识,情感与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表现与健全学生不同。残障学生对他人的语言与态度十分敏感,他人的一句无心言语很可能会触怒他们。他们中的多数情绪化明显,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与磨擦。

1.3 悲观心理

身体上的残缺导致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生活悲观失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和厌世的消极心理,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2 高校应构建相应的支持体系

2.1 制定针对残障大学生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教育应实现其公平性,残障大学生享有与健全学生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条例,根据残障大学生特殊的实际情况,为贫困的残障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设立专门的奖助学金,争取得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支持,共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2 人性化的管理

学校应禀承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由学校相关部门人员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专门负责残障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指导和协调他们的学习与就业等事项,在对残障学生进行安排住宿时,应将他们相对集中在一起,将一些健全的学生安排在他们的周围,在紧急情况时方便对他们进行帮助。以楼层和班级为单位,对有残障的学生,楼管与学生班干部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

2.3 校园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的建筑进行改造,完善无障碍设施的配备,在教学楼,食堂,宿舍,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增设无障碍通道,电梯等设施,为残障学生的出行提供便利。

2.4 鼓励残障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无论是健康的学生还是残障的学生,都平等地享有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权利。学校要注重鼓励残障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课外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增进与其他学生的交流。

2.5 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助中心

高校应高度关注残障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发展,为残障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残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学校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助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发展水平,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普遍存在与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运用实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层次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促进每个残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自信,正确的自我观与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完善人格,矫正他们的偏差行为,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情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由于残障儿童类别的多样性,对于各类残障学生应制定相应的测评工具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评,对于某类残障学生,应制定能反映其心理与行为特点的测验工具。

3 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高校要注重引进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及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经常组织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活动中,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分享教学经验。

3.1 诚心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与天赋。尤其是面对残障的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与仁慈的心,尊重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贯彻爱的教育,残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鼓励与理解。同时,由于经验和阅历不多,所以对他人会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学心的心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道德标准,是他们所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体贴关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尊重,只有真挚地爱会带给人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放下自己的权威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最好的方法,只有亲近学生才能营建平等良好的交互平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够带给他们温暖。

3.2 耐心

残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残缺,因此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与消极的负面情绪,不少人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学习认知、人际交往、思想行为等方面均低于正常学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持之以恒地教育他们,帮助与引导他们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引用名人事迹及榜样的例子来勉励他们,带领他们走进正常的生活轨道。

3.3 信心

自信是每个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由于生理性和器质性的残疾,他们普遍呈现多自卑,胆怯、多疑、孤僻等性格,有一些人难免会产生错误的思想与不良的行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容易自暴自弃。为了让残障学生适应社会,将来可以自食其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势与特长,使他们的潜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运用激励的教学方法,课内及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调动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自我肯定,实现自我价值。

在全校园形成关爱残障学生的道德氛围,构建博爱文明的校园文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人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残障学生也能够象健全的人一样地快乐生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剑.学会欣赏学生是特殊学校教师最基本的素质[J].现代特殊教育,2004,(12):13.

[2]毛玲楗,聂永双.爱心?耐心?诚心?信心[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4,(7-8):26.

[3]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9.

[4]程益基.以生为本,构建聋教育课程新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7,(4):6.

关键词:企业 人文 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意义,由此可见,实施人文关怀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企业和谐进步的根本措施。把人文关怀融入企业的发展,融入和谐单位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内容。作为国有骨干企业,近年来我公司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企业实施人文关怀理解得还不够全面,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下面我就企业实施人文关怀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1.谋求企业发展,加强人文关怀

越是困难企业矛盾越大,越是困难企业问题也就越多,越是困难企业工作就越难开展,企业中的不和谐因素也就越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职工缺乏对企业的希望感。在这种情况下,强化作为“柔性管理”的人文关怀显的尤为重要,但是,只是运用政治关怀、感情关怀和一点点经济帮扶只能暂时缓解一些矛盾,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家园,企业的兴衰关乎着每个职工的生活。一个企业不能够给员工一个工作的岗位,不能给员工一个维系生活的基本薪酬,何谈人文关怀?因此,我认为在企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点燃职工心中的希望,谋求企业发展才是对他们最根本的人文关怀。也只有使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最大程度地化解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只有使企业不断发展,才能使人文关怀真正落实到实处,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2.人文关怀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人文关怀正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人文关怀不只是党团、工会组织的专利,人文关怀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渗透于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是企业完成各项管理工作的保证,是企业推动生产、提高效益的保证。它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是目前企业管理工作的导向和要求。因此,企业管理者从企业战略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规章制度的建立到具体工作的安排,处处都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要把职工所思、所想作为企业领导决策的第一考虑,把企业的目标物化为职工主动承担的责任,努力使企业成为职工身之所靠、情之所依的重要场所。

3.人文关怀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首先,企业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人文关怀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把广大职工团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生产就能发展,效益就能提高,企业就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其次,实施人文关怀不仅仅要局限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更应该倡导大概念的人文关怀。我认为在与甲方及外界的交往中,应该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彼此的工作中去,想甲方之所想、急甲方之所急,把工程当作自家的事业来对待,尽其所能为甲方工作提供便利,真正把甲方当作自家人,用浓浓的人文关怀化解矛盾,破除误解。这样才能充分拉近矛盾利益双方的距离,也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站稳市场,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4.克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思想

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说的通俗一点儿就是要把人当人看。我们要戒除头脑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思想,真正把职工当作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家人看待,牢固树立起官兵一致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工作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哪怕是对待我们的分包队伍、对待农民工,也同样如此。从思想深处把人文关怀提高到关乎企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做人文关怀的自觉维护者和坚定的实践者。

5.人文关怀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真正的人文关怀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物质层面上的,如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调整人事政策、改善薪酬待遇,努力满足职工基本的物质需求;二是强化管理中的激励因素,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以满足职工精神的要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两者都是“人文关怀”,但只有后者,才能给予员工真正的激励,也才能真正把员工的心凝聚在一起。

6.加强沟通,使人文关怀有的放矢

实施人文关怀首先要及时掌握和了解职工的心理动态,明确哪些职工最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文关怀?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才能有的放失地采取人文关怀措施,帮助职工实现心理和谐。

掌握和了解职工的心理动态,企业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职工座谈、手机短信、网上回帖等形式,拓宽企业了解职工诉求的渠道,掌握职工的心理变化,把好职工的思想脉搏。除此之外,其中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沟通。沟通是柔性的、平等的,它可以不拘泥形式,随时随地开展,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部室领导之间、班子成员和班组长之间、班子领导和职工之间。工作间隙、茶余饭后、旅途之中都可以进行。时间可长可短,可以专题沟通,也可随便聊天。这种沟通气氛轻松、心平气和、敞开心扉、平等交流。领导推心置腹,换位思考,职工充分理解,吐露真情。只有这样,领导才能真正了解职工内心深处苦痛、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这样收集到的信息才是真实的,根据这些信息才能真正把人文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儿上。

7.人文关怀无处不在且形式多样

系统讲人文关怀包括政治关怀、经济关怀、教育培养关怀、工作生活环境关怀等等。天冷时的一杯热茶、困境中的一个理解的眼神、前进中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都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人文关怀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点滴中汇暖流。人文关怀形式多样,渠道广泛。作为一名企业职工当然需要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人文关怀。但是在不同的企业和企业的不同时期,人文关怀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企业效益比较好、职工物质待遇相对比较高的时期,人文关怀的侧重点应该在精神方面;企业相对困难时期,物质方面的关怀要比单纯的精神鼓励实用得多;对于极其困难的企业,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改善职工生活状况,这时企业的发展规划、领导者积极寻求发展的愿望对于职工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关心人的生活情况、尊重人的人格尊严,笃信人的生活条件,并且解放人,让其获得追求自由的权利,这便是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关怀、维护和尊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就叫人文关怀。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应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原则,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主动的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开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环境,唯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其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殊的一个群体,其又处于青少年转变为青年的关键时期,会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出现,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生活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去。

最后,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的实际性,其根本任务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2.1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生活

现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采用一种教师为主导者,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工作模式,其中高校经过思想政治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教师的宣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灌输。思想政治教师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为目地,学生以考取高分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生硬,目的性太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无暇顾及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理解其含义、是否能应用自如。这样一来,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性格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肯定,致使学生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也是不符合人文关怀精神的本质要求的。

2.2教育方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过于简单,在教育工作中,学生缺少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1)轻视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缺乏教师对于自己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关心,没有在思想教育中关心学生情感和心理需求,影响了教师自身情感的提升和学生情感的塑造,进而忽视了社会中不良思想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意义。(2)高校开设了许多组织社团,课外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但是,高校教育者在这其中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等问题的需要,没有对其做到人文关怀,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培养、塑造,没有运用自身行动和感情去感染和教诲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提倡的,教师只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注重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缺乏人文关怀的。

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师自身对于人文关怀的含义理解不够,致使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信息不完全。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各大高校都积极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但各大高校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大不相同。有的只注重形式上的宣讲,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关怀少之又少,有的只关心学生群体的问题,忽视了对个别同学心理问题的关心。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解决措施

4.1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了解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的成长,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心理情感教育、等两方面。而教育方式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主,并且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

4.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文关怀理念的发展,高校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这样,思想政治教师才能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习活动,但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酿成一套完善的、具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清楚的、明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实质,从而注重学生实际中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解决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疑惑,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欢乐。另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遗弃以前一些不好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把关心人、尊重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和支持人的人文关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4.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

只有思想政治教师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精髓,真正的利用人文关怀帮助和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高校引导学生中建立一个心理社团,通过心理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人文关怀的活动,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邀请高校班级参加,或由学生自己报名参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关怀的内涵,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提升自己思想政治水平。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摒弃自己的陈旧观念,去创新教育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关爱学生,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丽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25):40.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工作琐碎繁忙,压力较大

辅导员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处于学校管理的最基层,是连接管理部门、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地位上不及任课教师,工作内容却事无巨细。不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组织活动,辅导员都要全面管理,所以有人将辅导员比喻为大学生的保姆。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能力比较差,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还担当了家长的角色。因此,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琐碎,工作职责和内容没有明确界限,又常常受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差遣。此外,我国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也普遍偏低,有的辅导员甚至以一人之力负责上千名学生,常常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很多辅导员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出现了职业倦怠等职业发展障碍。

(二)福利待遇偏低,社会认同有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认同和肯定,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和教学、管理人员相比偏低,辅导员既没有教学人员的课时津贴,也没有管理人员的业绩津贴。虽然辅导员也有其专项补贴,但与其工作强度和岗位贡献相比,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辅导员工作的无边界性,他们的无形支出也比较多,应该从精神压力和情感投入方面予以补偿,提高辅导员的福利,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由于专业性、系统性和延续性不足,社会缺乏对其地位和职业的认同。提到辅导员,很多人认为不是真正的教师,只是一种管理岗位,甚至是“打杂的”。一方面工作烦琐劳累,另一方面得不到理解认同,辅导员群体在高校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很多高校只重视专职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而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导致辅导员自我认同逐渐降低,只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过渡”和“跳板”。

(三)工作不稳定,缺乏正式编制

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采取专职、兼职相结合的组成方式。一方面,选择一些思想政治、心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研究生担任专职的辅导员;另一方面,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增加一部分兼职辅导员,例如,年轻的专职教师、高年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很多辅导员不能获得正式的事业单位编制,只能成为“合同工”。这样一来,辅导员不仅地位“低人一等”,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他们的个人档案只能存放在人才市场,不能进入高校体制内部,一旦所在学校和部门有所调整,很可能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另外,由于工作繁重、缺乏职业认同,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很大,一旦有了教学和其他管理岗位可供选择,很多辅导员就会选择转岗。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阻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二、人文关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诠释

(一)强调人的真实人性和自身发展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切实关心,包括关怀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生存发展需要、心理情感需求。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到高、逐层推进的,同时人的需要也是物质和精神兼顾的。从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的实际状况看,他们所面临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关怀的共同缺失,极大阻碍了这一职业的健康发展。关注辅导员的生存发展状况,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入手,将辅导员队伍的多层次需求结合起来。辅导员的岗位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实际工作付出也很大。虽然爱、关怀、奉献是人的真实本性之一,但不代表辅导员不需要职业认同、职业规划和职业期待。所以,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要兼顾人性的奉献和索取,兼顾该职业群体的价值和发展前景,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和生活保障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辅导员岗位讲奉献、讲牺牲,不代表其物质利益不重要。相反,为了体现岗位价值、充分实现个人权利、增强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应该将辅导员的物质需求和生活保障摆在重要位置。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切身利益的关怀,切身利益首先就是物质利益,所以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突出重视辅导员的物质需求,努力提高辅导员目前偏低的福利待遇标准,切实加强各种生活保障措施,使辅导员衣食住行无忧,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管理的工作中。

(三)突出人的情感个性和主观能动性

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切实的物质利益,更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由于工作的特殊需要,辅导员常常要压抑情绪、对学生耐心辅导,凡事亲力亲为,并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辅导员的精神状况和职业发展来看,辅导员要通过某种渠道解放自己的情感个性,找到适当宣泄的渠道,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同时在工作岗位中找到个性特长得以发挥的平台,这样做才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尊重、认同和关怀。在具体工作中,学校管理部门要为辅导员提供一定的精神关怀措施,例如,休假、交流会、联欢等形式的情感交流,提供岗位轮换、挂职锻炼、职位晋升等渠道,鼓励他们发挥所长,推动工作手段的多样化、工作内容的创新,从而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使命感和工作热情。

(四)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幸福感受

按照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形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毕业生的佼佼者,它们的前两个需求已经无须探讨,而辅导员岗位能否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持续的幸福感、归属感,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认同,并协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这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期课题。人文关怀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层次关怀。“职业成就感、职业幸福感”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三、人文关怀下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从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看,由于观念陈旧、定位模糊和福利待遇偏低等多方面原因,各方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还不强。与高校的教学和其他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的职责不明晰、地位不高,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足发展。然而,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审视,辅导员角色又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高校要去行政化,突出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职能,真正辅助学生成长,落实以人为本,都离不开爱岗敬业、精干务实的辅导员队伍。要解决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问题,应该从社会、学校和辅导员自身三个角度入手。首先,社会大众要破除对辅导员的偏见,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认可和尊重。这离不开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调,也离不开媒体和社会团体充分而正面的宣传,从而使辅导员获得与高校教师同等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其次,学校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突出辅导员的工作重要性。一方面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进行系统的辅导员心理培训辅导课程,开展辅导员的进修、再教育工作,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对他们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他们更好实现职业生涯中的自我价值,促使辅导员本人能够认同自己、认同辅导员工作。

(二)切实提高辅导员福利待遇,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人文关怀首先要体现在待遇问题上,关系到辅导员群体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管理人员一定要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逐步改善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辅导员群体的生活保障。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和对队伍的建设要从物质入手,辅以精神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才能实现人才发展效能的最大化。例如,在教育的编制配备上尽可能对辅导员进行保障和倾斜,保证辅导员工作有财政政策和资金的保障,使辅导员工作无后顾之忧;又如,适当提高辅导员的特殊津贴,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进行一定的通信、交通和健康补贴。同时,高校要对合同制的辅导员落实“五险一金”,规范辅导员队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获得应该享有的教师权利。

(三)尊重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发展辅导员群体的职业技能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虽然并不直接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关怀入微,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动态把握到位,集教师、朋友、兄长、管理者、心灵导师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有时还要充当保姆、消防员这样的角色,可以说工作比较特殊。然而,外界由于对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细节了解并不充分,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偏低,辅导员也会因为长期拘泥于琐事而得不到职业的充分发展和个性发挥。我们要根据人文关怀的原则,充分了解和尊重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之处,并且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工作进行分工和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和团委等的合力,把辅导员从具体管理实务中解放出来,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职业培训、心理疏导和进修学习活动,帮助辅导员拓宽职业视野,加强职业技能。学校要充分重视,提高政策、财政上的支持,引导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为辅导员个人价值的实现铺路。

(四)拓宽职业发展领域,提供选拔进入党政管理岗位的机会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了辅导员职业化和终身化的改革进程,很多高校已经培养了一批思想坚定、素质过硬、能力到位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国家也对辅导员终身制予以支持。例如,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支持辅导员免费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等政策。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仍然非常松散的、流动频繁,但是辅导员离开岗位进行其他职业尝试的渠道还比较窄,目前可行的有团委工作、教务秘书工作、就业辅导等,也有一些辅导员发展至学校更高级别的管理岗位。总的来看,辅导员从事党政管理岗位的合适机会比较少,原因是很多高校仍然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连续的辅导员发展和晋升制度。即使有辅导员能够获得提拔的机会,也是偶然或者人为占主要因素。这种不规范现象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健康发展,也不能给更多的辅导员教师提供一个明晰的职业期待。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建立一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双管齐下自主选择:选择攻读更高学位、进行学术研究的辅导员向教学和科研领域发展;选择继续从事管理岗位的辅导员通过一定时期的考察和锻炼向党政管理岗位发展。这样一来,既能够满足辅导员不同个体的职业发展差异性,又能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范围。

不容否认的是,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在目前乃至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用人文关怀去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用人文关怀去建设辅导员队伍,真正落实“以人文本”的理念,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辅导员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毕丽娜,柳敏.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王伟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

[3]田作淳,陈文恩,姚跃传.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9).

摘 要 采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现阶段我国发展所需的体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 大学 传统体育 人文关怀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人类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进行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学科。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大学生除了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身心健康的主题。不仅仅把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课堂活动,而应把体育运动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精神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每一项体育运动中,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文化的存在及其指导作用,以利于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

二、传统体育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的教学新思路。由于初始教育习惯,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思维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顺利地进行,而且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它却束缚了学生的活跃特征,使教学课堂死板不活跃,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比如说:准备活动一般都采用原地热身,之后就是跑步的练习;每次上课总是需要排列队形,走队形等等,这种固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体育教育在大学教育当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体育科目已经被全国高等院校安排成必修课科目,但是课堂当中老师的授课模式总是采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四部分的固定模式,而且课堂时间有限,从而迫于走形式,忽略了正真的教学内容。

(三)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有限。课程安排一般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兴趣体育活动的指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体育老师通常都会安排学生统一活动,这样做无益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四)体育教学侧重运动技能,忽视体育精神。大学体育科目考核的标准是测验达标与否,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标准。比如:某校测试体育期末成绩,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位同学要完成800米的跑步,这对于那些肥胖、身体素质差、或者身体残疾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打击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势在必行

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型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当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而体育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与基础。体育、体育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国家高等师范院校首先要保证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让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并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民教师。

(二)重视体育教学精神内容的传播。比如:篮球运动,团队既需要有投球技术精湛的队员也需要好的传球手,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还要传授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协作精神是保证这个团队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

(三)提高师资力量,保证因材施教。学生因兴趣爱好、自身条件的差异对各种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四)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体育精神。大学教育不应只重视体育技能的培养,强调过关率,忽视重在参与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自身差异,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合格率,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摆脱不良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

(一)政府起主导作用,建立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机制,并且监督实施,保证文化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实到真正的工作当中去;

(二)建立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奖惩制度,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洪举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