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向范文

苑燕 健康养生 2024-12-21 3 0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向范文

一、旅游业与酒店管理、发展的关系 旅游往往都要离开原住地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住宿是必须考虑的一个行程规划,怎样住、住的感觉体验如何等都和旅游地酒店服务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酒店住宿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服务,深刻的影响着一地旅游的发展水平。反过来,旅游业对于酒店行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酒店,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就是住宿休息,旅游业带来的游客量多必然促进酒店入住率。所以酒店业与旅游业虽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是存在着大量的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人才构成不合理 从目前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的人才比例来看,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占到2%,本科学历的占到20%左右,而78%的是专科、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严重偏小,而目前我国的中转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含水量又很重,所以可以说当前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结构不仅缺乏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连基本合格人才都很匮乏。 (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通过查阅一些高校里面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程的设置已经跟不上现在日益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情况和酒店发展速度。酒店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一日千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不断的传入国内,度假式酒店、主题型酒店等以享受生活为目标追求的酒店成为了现在酒店行业的新潮,而一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仍然还在停留于传统的住宿条件的改善方面,显得陈旧过时。除此之外,在基础专业课程上,因为酒店管理专业涉及的其它学科专业多,于是就不顾学校专业师资力量,胡乱开设专业,显得“面面俱到”,最后学生什么都如蜻蜓点水一样有一点印象就飘过,根本没有学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并且许多课程交叉性强,多次重复的学习同一个知识理论,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例如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发在《酒店学》、《酒店资源学》、《酒店规划与开发》等多门课程中作为重要内容被讲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同样在《酒店市场营销》、《酒店经济学》、《酒店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中提及。由于课程目标不同,任课老师不同,同一内容被多次讲解存在利弊,益处在于可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但内容的重叠亦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脱节大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没有切身的长期实习,只靠学校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不能满足专业学习要求的。瑞士洛桑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与旅游专业方面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理论学习6个月,紧接着就到相关旅游类酒店实习6个月,并且在整个学习生涯中要坚持3年到4年的时间,这样就遵循着一条理论学习―实践―发现问题―理论补充学习―再实践―理论学习与总结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对专业课程理论额消化与理解,不断强化自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与经验提升。反观我国目前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基本都是一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个学年到社会酒店进行实习,且实习酒店也是参差不齐,做的实践工作有很多也只是前台招待,根本难以涉及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与实践模式,根本没时间给学生来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学习吸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 三、提升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教师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专业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是不可以忽视,没有强大的师资就难有出色的学生。大专院校里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许多往往只是学历达到进入高校的门槛,而根本没有从事过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的教师进行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高校里面在聘请专业教师时候,应该侧重聘请酒店管理高层人士,这些人士往往都是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进行过大量经验总结的人,其学历出生也并非低,因此相信高校选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既注重学历有看重实际的高端酒店管理经验,这样对于教学将大有裨益。 (二)课程设置作出合理调整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科学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当下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着许多课程跟不上时展节奏的问题,并且重复交叉多,因此应该根据酒店管理当下发展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四、结语 【关键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中国分类号:G718.5 0.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从小规模地域性产业逐渐转变为各个省市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调查显示,到了2015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和第一大入境游接待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30亿人次,出境游客和入境过夜游客可达1亿人次。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产业,更需要数量巨大的高质量专业人员从事该工作。因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应担负起培养出旅游服务业人才的重任。 1. 目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重复冗杂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其结构比例多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组成,这就导致课程之间出现重复、繁琐、多余的现象。例如《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等,都有内容重复的情况。 1.2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年限较短,由于旅游业近年来较为火热,便跟风开设旅游专业,导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跟不上;再者,旅游业本身学科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有深度、有建设性、有代表性的理论。出现教师从别的专业调来,对旅游业所知甚少,而自身缺乏实践经历,只能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教授不出实际内容,影响教学质量。[1] 1.3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达到并统一同一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本专业知识水平。而在运作过程中,又会根据教学对象、基础知识、培养目标等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根据学生基础的薄弱程度,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同时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管理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开拓视野的目的。但是,部分院校并未深刻研究课程设置与主客观条件的利害关系,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难以跟上老师授课节奏,课程设置重复,学生丧失信心,影响学习热情,使培育出的毕业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4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分配不当 加强实践教育已经在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中号召了数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依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的传授,理论课课时设置较多,实践课相对较少,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过,对职业院校来说,更匮乏的是实训场地与教学资金。由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旅游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地理》等课程,常常因场地、经费、教师条件甚至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开展实践教育;在部分院校开展的实践教育课程中,往往将学生派往旅行社等单位实习半年到一年,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学生并不能很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 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看法 2.1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加强专业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应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是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的。所谓职业能力,指的不仅仅是从事某项职业的操作与业务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胜任该岗位的能力称之为“从业能力”,它应具有该职业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内容。因此,课程设置应加强其职业性与针对性:将普通英语教育替换为旅游专业英语,旅游人文教育可替换大学语文等。[2] 2.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跨领域专业,对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在课程设置中显然不可能对所有学科面面俱到。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不同学科的教材编写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使之利于学习,便于接受。例如:《管理学》、《物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科结合,可形成《旅游管理》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又可合成为《旅游环境与生态》课程。通过针对性编写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易于接受各大领域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加强学科针对性,减少繁复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旅游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课程设置与教材编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因此,学校还有必要做好旅游业的信息搜集工作,关注业界行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顺应时代,满足社会的发展。[3] 2.3 多方面设置课程,增大学生选课自主性 旅游管理专业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必修之外的选修课,学校应多方面设置课程,尽量包括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还应使学生满足旅游业各个企业与部门的从业要求如: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前台、大唐、客房、酒吧等。为此,就需要压缩必修课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教会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其覆盖面以包括大量专业选择方向。例如,酒店管理方向,要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客房管理与服务、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旅行社管理应包括生态旅游理论、导游理论与技巧等。通过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需求,也满足了不同的旅游业岗位与角色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增强专业职业性、编写针对性教材、更新课程内容、扩大选课范围等措施,可以改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将要进行课程改革的职业院校有所帮助,更希望今后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是旅游业岗位上合格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黄烁.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生态旅游的内部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当地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主体相互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所以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群体。当地政府在对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地政府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建立相关的体制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二)旅游企业的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执行者,具有专业的旅游管理经验和充足的资金,在社区旅游发展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要在旅游经营的过程中,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既有环保意识又有专业的素养,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居民是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所以,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去。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是社区生态旅游的特色之一,也是旅游提供服务的方式。 (四)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当地社团是联合各主体间的组织,在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相对公平的反映着整体的利益。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构中起着实施调整活动方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各方利益等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和经营中,而不是直接经营。 (五)外部因素对社区生态管理模式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和非政府组织等。旅游者决定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被管理者。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保障居民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其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中,发挥着咨询和沟通的作用。外部环境也比较复杂,当地政府政策的推出和管理,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等各方面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方式的构建。 二、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社区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导致了居民参与度较低,使得居民的利益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保障。再者,社区的风土人情在受到商业化的冲击,有时候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人文资源流失。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完善,各企业间竞争激励,导致纷纷推出“低价团”吸引游客,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服务质量低下。这些都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一)制定居民决策机制 在建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尽可能的让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过程中来,要创立保障居民决策的机制,保障在考虑到居民意见的情况下决定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社区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流,任何旅游方案都进行协商讨论。当地政府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定期与居民沟通,听取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反馈,使社区生态旅游的各方主体满意。 (二)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要形成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和当地政府应该像社区的公共事业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偿。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中从事经济活动,从中获取利益,旅游商品尽量选择当地原料,雇佣当地居民,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开发中。 (三)组织有效的旅游技能和旅游知识培训 当地政府应该提高旅游各主体对社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还需要对居民进行环保知识、导游、旅游服务、市场开拓等技能的培训,使居民科学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结语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并且随着我国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对旅游产业也越发重视和关注,并在政策、开发、规划等多个方面都有全方位的支持。对于人才方面的需要也在不断提升,不仅需要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更需要高质量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水平,具备相应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由于实践教学不足,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出入,出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基于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创新途径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才素质提升以及教育管理完善,并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强、实践性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业就业后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成为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与专业内容贴合的教学内容,从而将专业知识、内容、方法等转化为学生本身的技术或者相应的能力,为之后从业就业打好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成果逐渐转换为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才能够使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和实现,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理论体系完整、对学生具有全方面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以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需要在具体岗位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更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并提升自身服务意识水平,以达到更加优秀的职业能力水平。目前,这也是当前旅游企业发展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 具体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从业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或相关产业。这些就业方向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性的,大部分都是带有很强服务性质的产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累更多的实操经验,以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到具体岗位和旅游管理过程中,这也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专业理论体系较为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对于学生而言,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能够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同时,具备更加针对性的职业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面的 旅游管理专业总体而言更加偏向于服务性质,属于服务行业,例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等,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学生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的应变能力等。只是理论学习难以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实践教学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四、简述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应用性强,并且随着时展,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和变化。使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监管等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和情况,需要首先确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以培养更加符合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和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以更高的素质要求、综合能力水平要求进行相应教学内容和方式改变。同时,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从管理组织、理念、制度、形式、过程监控等多个方面实现,只有构建更加完善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支持实践教学有效开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当前的发展形式以及越来越高的时代要求,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观念,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培养,更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转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等,以学生能力提升和从业就业为基本条件,并由此为中心提供相应的资源配备、教学管理等,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创新途径 (一)做好传统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教学管理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新的尝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影响,要积极促进其与旅游管理专业相结合,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进行借鉴和参考,帮助旅游管理专业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施行实践教学活动。为以后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从事相应的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把握时展方向。对于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查和调整,征询学生对“互联网+”模式下实践教学管理的想法,并积极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和心态方面的引导,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目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积极进行完善和探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创新新型教育模式,注重因材施教 旅游管理教学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这就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目前,互联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以互联网为背景,积极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学习网络、社交等相应应用技能。通过微信、微博、朋友圈等热门APP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同时将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社交软件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活力,增加教学活动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推荐专业知识的文章和内容,营造轻松舒适的互动环境,提高知识水平,为学生发展提供全面帮助。 (三)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办学 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情况,更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订符合时代情况和长期发展的教学计划。校企合作是双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校方能够更加迅速地感知市场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以便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并且以企业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重大旅游科研课题项目。以企业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更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不仅能够降低实践教学经费情况,还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企业而言,最直接的是可以通过学校寻求更加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素质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后续人才力量的质量。与此同时,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职工的进修、培训、先进管理模式的探索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的结合,能够保证企业走在时代的前沿,更具有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有效基础。在建立校外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综合性考虑,遵循集中与分散、国企与民企、专业对口与不对口相结合的形式。与产学双方合作的部门进行联系,通过政府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行业协会共同研究行业发展,并通过协会与企业之间形成更好的合作。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等不同企业、部门、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度合作,可以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实现更加深化的合作。校方以人才输出、技术服务、科研支持为主,保障校企良性合作机制,包括利益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合作模式等。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此同时师生要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实际就业岗位中具体的重点和难点,以引导教学方向以及学习方向。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提升对于当前实践教学水平的影响是直接的,师资队伍水平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提升教师实践经验,较为有效的方法是与全国知名酒店、国际旅行社、风景名胜管理区等进行互动交流,积极积累管理经验,学习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践能力,充实、更新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不断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还可聘请旅游企业的业务骨干到学校兼课,以便将旅游企业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前进入课堂,使旅游管理的专业水平始终处于最前沿。 (六)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规范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践成绩评定办法等。建立综合考核体系,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合理分配各层次、各种类实习学分比例,指导实践教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实习进行打分,计入实习成绩,并引入企业考核方法,设计适宜的学生实习考核表,将实践教育目标细化为考核项目,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考核方法,使企业评语、个人总结、教师评分与实践教育目标一致。 六、结语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现状分析 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理论性特点突出,缺乏实用性 目前,我国开设了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9所,根据这69锁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性特点比较突出,学生无法掌握宽领域、多层次、广范围的旅游管理知识,过分强调理论基础。其中管理类课程数量达到了141门次,高居榜首。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了68门次,位居第二位,统计会计、旅游法规、设计、外语课程等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这些课程理论性特定特点比较突出,但是缺乏实用性,只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基础知识。 1.2缺乏对市场需求、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进一步的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但是虽然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能够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从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对教师制定了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但是事实上,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缺乏对市场需求、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提炼和总结,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中,虽然具有合理性,但是缺乏科学性。 1.3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缺乏实践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要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目前,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很多高校已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实践课进行了设置。但是还存在着实践课理论指导不够,理论课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严重脱节,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学生根本得不到很好的实践锻炼。同时,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上非常模糊,在公共课、选修课和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不到锻炼。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2.1提高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性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强调职业性技能。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职业能力是工作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具有更加广泛的从业能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处事能力,能够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等充分的融入到工作中。如:语文课程中可以对旅游文化进行更多的讲解,而英语课程中,对旅游英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提高课程设置职鲜明的职业色彩。 2.2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减少重复授课的几率,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旅游管理专业涉猎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加旅游信息系统以及旅游电子商务一些课程,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同时,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科目很多,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在短时间内,就要学完全部,是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要减少重复授课的几率,将部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特产以及知识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空间,重组课程结构。旅游业中存在着很多系统分支,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选择发展方向,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程,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其中选修课涉及的知识面要广,主要以理论基础和技能为主,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我国高小培养综合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2.4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旅游 社区生态旅游和普通的生态旅游相比较而言,更为人文,是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它是以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为目的,保护并开发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社区旅游的主要意义在于让社区居民可以参观景点,与此同时可以更好更快乐的了解社区环境,并积极投身到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去,从而达到保护社区资源、合理开发社区旅游环境,同时为社区生态旅游带来经济效益,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和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业的主体,社区居民不仅是旅游发展的相关人员,还是旅游发展的收益者。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生态旅游的内部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当地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主体相互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所以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群体。当地政府在对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地政府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建立相关的体制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二)旅游企业的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执行者,具有专业的旅游管理经验和充足的资金,在社区旅游发展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要在旅游经营的过程中,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既有环保意识又有专业的素养,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居民是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所以,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去。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是社区生态旅游的特色之一,也是旅游提供服务的方式。 (四)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当地社团是联合各主体间的组织,在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相对公平的反映着整体的利益。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构中起着实施调整活动方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各方利益等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和经营中,而不是直接经营。 (五)外部因素对社区生态管理模式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和非政府组织等。旅游者决定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被管理者。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保障居民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其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中,发挥着咨询和沟通的作用。外部环境也比较复杂,当地政府政策的推出和管理,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等各方面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方式的构建。 二、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社区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导致了居民参与度较低,使得居民的利益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保障。再者,社区的风土人情在受到商业化的冲击,有时候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人文资源流失。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完善,各企业间竞争激励,导致纷纷推出“低价团”吸引游客,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服务质量低下。这些都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一)制定居民决策机制 在建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尽可能的让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过程中来,要创立保障居民决策的机制,保障在考虑到居民意见的情况下决定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社区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流,任何旅游方案都进行协商讨论。当地政府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定期与居民沟通,听取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反馈,使社区生态旅游的各方主体满意。 (二)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要形成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和当地政府应该像社区的公共事业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偿。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中从事经济活动,从中获取利益,旅游商品尽量选择当地原料,雇佣当地居民,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开发中。 (三)组织有效的旅游技能和旅游知识培训 当地政府应该提高旅游各主体对社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还需要对居民进行环保知识、导游、旅游服务、市场开拓等技能的培训,使居民科学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结语 社区生态旅游已经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这也就进一步的要求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完善。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间接的管理者、经营者、参与者,这些都与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重视居民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文风俗的保留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医疗急救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意义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度假的首要选择,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广泛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缺口,因此,各个高校纷纷兴起旅游管理专业,这极大的缓和了我国旅游业的专业人才缺口[1]。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主要就业方向为旅游景点、景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人员流动较大,相关突况较多。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必然还要拥有一定的医疗急救专业知识,用以应对突况,保证游客安全。 1.常见急救知识 1.1外伤出血急救方法分析 (1)指压止血法:即在伤口上方近心端,按压跳动的血管,直到创口血液凝结(创口也可采用药敷,加快凝血),再送往医院进行相关治疗。该种止血方式要求救护人员对各部位出血压迫点较为熟悉。 (2)头部出血:前头部出血需按压耳前、下颌上方的颞动脉;后头部出血可按压耳后下外侧的耳后动脉。 (3)前臂出血:按压上臂肱二头肌内侧,也可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 (4)手部出血:在腕关节处,施救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即人们通常触摸脉搏的位置。 (5)手指出血:按压手指指根。 (6)足部出血:按压踝关节下部,足背跳动位置。 (7)大腿出血:令伤员曲起大腿,放松大腿肌肉,用力按压股动脉,即大腿根部与腹股沟中点。由于该处位置肌肉较多,必要时可双手按压,增大压力[2]。 1.2骨折急救措施 (1)不得按摩、揉捏骨折部位,不得随意搬动和止血。 (2)如疑是脊柱骨折,需就地固定,缓慢搬运伤者。如伤者四肢骨折,并在骨折处快速出现肿胀,需对伤者局部进行毛巾压迫止血,并用木棒、树枝固定伤者骨折部位。 (3)开放性骨折患者,需立即闭合伤口,可选用干净的毛巾、衣物覆盖包裹伤口,包裹不宜过紧或过松。如伤者骨折端外露,不得将骨折外露部位复原,需继续保持外露。如对伤者进行捆扎止血,需记录捆扎时间,捆扎时间不得超过1h,以免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情况,每隔1h,松口止血捆扎物5-10min。 1.3动物昆虫咬伤急救处理措施 (1)狗咬伤:咬伤发生后,需及时撕开或脱下伤口处衣物,用20%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并轻轻擦拭,反复多次。如伤口较深,可用导管导入,以肥皂水灌洗。伤口不得包扎,清洗完后,需快速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猫、狼、狐、猪咬伤都可采用该方法进行急救。 (2)蜘蛛螯伤:蜘蛛螯伤后,伤口一般出现2个红点,伤者局部出现疼痛、麻痒,进而出现水泡、红斑,部分伤者还会出现肾衰、寒战呼吸苦难等。蜘蛛咬伤后,需立即在伤口上部近心端进行捆扎,避免毒液扩散,每隔20min松开一次捆扎物。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5次,在用酒精消毒,选用刀片或针将伤口扩大,用手挤出毒液。再将季德胜蛇药捣碎敷于伤口上,如患者情况严重,可口服季德胜蛇药4片,然后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毒蜂螯伤:螯伤后,需挤压伤口将毒蜂断刺挤出,也可用小刀、针将断刺挑出。取肥皂水、10%苏打水冲洗伤口中和毒液。取季德胜蛇药1片捣碎,敷于伤口周围,也可将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等草药捣碎敷于伤口[3]。伤者需大量喝水,加快毒液稀释、排出。如伤者具有过敏体质,可选用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过敏药进行治疗。 (4)水母螯伤:水母螯伤后,伤者需立即上岸,以免再次出现螯伤情况。先将附于伤口的水母、或水母断肢清除,利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几次。如伤者出现休克情况,需进行抗休克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 1.4烧伤急救措施 (1)远离着火点,并脱去着火衣物,或者用冷水浇湿衣物,就地滚动、跳入水中亦可。 (2)如被液体烫伤,则需去掉衣物,如衣物与身体粘结在一起,不得强行撕下,需剪开为粘结部位,留置无剪开部位,等医生处理。 (3)对烧伤部位进行清水冲洗,在进行包扎,包扎物需保证清洁。强酸碱烧伤或沥青烧伤时,需用清水长时间冲洗。眼部烧伤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去除异物,滴入0.5%的氯霉素眼液。 (4)手指、脚趾烧伤时,需分开手指、脚趾进行包扎,以免粘结。 1.5心肺复苏:是非专业人员也能很好掌握的,不需要有很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双手,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2.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医疗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通过旅游来进行度假和休闲。在这情况下,作为为旅游业而工作发展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掌握相关的医疗急救知识,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安全,提升自身的全面职业能力。 旅游景点和景区地理环境复杂,部分景区动物、植物繁多,而且,旅游人数激增,这些情况都导致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激增[4]。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未来旅游景区、景点的工作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然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用以应对这些突况。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是旅游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3.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人才缺口也急剧增加,一个合格的旅游业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的旅游业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以面对各个突况。积极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可以极大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技力,保证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魏穗霞,徐小华,邓春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2]姚建军,黄武,龚卫华,苏丽敏,黄叔杯,徐梅,余晓玲;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旅游与接待培训包共有11个能力领域,94项能力单元构成。不仅在澳大利亚如此,澳大利亚TAFE北悉尼学院旅游管理方向的课程设置在我院也严格按照澳洲的课程培训包来进行教学设置。澳大利亚TAFE课程培训包在设置过程中把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考虑进去,这体现出澳洲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充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二、TAFE教师结构与培养 (1)师资结构。在我院,TAFE旅游管理教师严格按照澳大利亚的师资要求,采用灵活的教师队伍构成方式。通常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并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基本的教学能力。(2)教师的培养。对于TAFE教育,全职教师的入门基本条件是:有培训与评估的4级资质证书、有工作经历(含教育教学经验)及年限、有对应授课的专业4级以上的技能资质;对于TAFE教育的教师,还必须要自觉地与行业企业保持联系与接触,以随时了解旅游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新技术,了解企业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与更新自已的操作技能与教学水平。通过与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TAFE旅游管理专业多年的合作办学,我院选派了3人到澳大利亚进行参观学习,多人到上海学习TAFE4级资质证书。通过学习,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已为我院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大多能用双语教学。这些教师也需要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与行业保持联系和接触。这些都为我院进一步开展合作办学奠定基础,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始终对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 三、TAFE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TAFE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TAFE学院没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强调两者的融合。以我院为例,在TAFE旅游管理教学中有一门课是导游现场化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在的城市进行一日游导游,实地考察并讲解所在城市的景点,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对学生今后从事导游工作也很有帮助。在实习基地方面,澳洲TAFE学院的实习、实训条件不仅要求数量上充足,而且技术上都是比较先进的,并且对我院也有相同的要求。以我院为例,我院TAFE旅游管理专业设有客房、餐厅摆台、酒吧(鸡尾酒调制)导游讲解等设施,也与多家酒店、旅行社、票务中心等签订合同,成为旅游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澳洲TAFE北悉尼学院的指导下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也为学生接触和掌握专业技术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关键词:市场驱动;江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125 -02 一、背景分析 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是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一大重点工程。高职院校紧盯“品牌”这一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扶需”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扶特”培育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通过“扶强”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使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根基、立得住。另外,在江苏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的骤增;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反哺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从旅游管理国内外办学特点来看,专业的“立地性”已经成为一大特色,通过和地方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突出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对接“国际化”要求,把实训和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上,从顶岗实习管理到实训基地建设,从教学内容深化到实践环节细究,均体现了旅游管理“学做行知”一体的办学模式,学生的旅游认知度和岗位胜任度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待明确和完善 比如出台《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来指导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出台《紧密型合作标志型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制学院管理办法》以保障企业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优惠。 (二)教师培养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无法有效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顶岗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补偿办法》等,不能有效激励和推动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 (三)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新业态跟进不够 只有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需求来设置专业,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如智慧旅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相比行业发展,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四)专业的国际化视域有待拓展 目前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实习项目”为主,缺少在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安排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为主,缺少和办学点之间在学生上的互换双向交流。 (五)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停留在本省范围内,且课题延展性较弱。国内外专业标杆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一)设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努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力争建设成为教育理念上“三化鲜明”(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师资队伍上“三百完备”(100%双师、硕士以上学历、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人才培养上“三型凸显”(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课程改革上“三层递进”(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上“三元并立”(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三元培养路径科学),校企合作上“三共一体”(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实训实习基地“三点齐全”(三个重点: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行业特点鲜明,标杆作用显著的省内杰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品牌专业。 (二)探索专业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理念上的“三化鲜明”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视野,专业建设能够契合和引领地域性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教育教学中网络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师资队伍上的“三百完备”指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从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上的“三型凸显”是指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高超的旅游管理类工作技能,且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课程改革上的“三层递进”是指体现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旅游行业通用技能的平台课程和以职业特定技能习得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路径上的“三元并立”是指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如对口单招、中高职3+3入学)、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及高职、本科衔接学生(如3+2入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达成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上的“三共一体”是指与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展课程评价,使得“教”“学”“做”“评”“用”全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实训实习基地的“三点齐全”是指打造三个重点:其一,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营造整体旅游实习、实训氛围;其二,打造一座高水平旅游管理类实训基地;其三,与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建成专业联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点,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新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方案措施 1.明确教育理念目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增加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深入开展本专业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库建设,建设成果覆盖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创学生展示平台,构建多渠道教学平台。投入建立智慧应用系统,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2.优化师资队伍目标:实现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双骨干教师”制和“双兼职”制,培养“局长型教师”“经理型教师”,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100%。提升教师入职门槛,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证书。秉承“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态度,完善教学人才“梯级培养机制”,增加人才储备量。 3.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完成“课证融合”的建设方案。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即班级之间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学期交替的教学模式。 4.创新课程改革目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服务行业企业,确立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鼓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举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兼职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评选学院“十佳兼职教师”。 5.革新培养路径目标:开辟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的培养路径。构建“2+0.5+0.5”的学程分段、“就业、升学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应用研发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省内外、中西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免费提供省内外专业教师来校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6.坚持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定期召开“校企专家专业指导会议”,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编撰课程教材,完善校企合作课堂授课模式。课程成绩评定时实施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介入,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把行业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平时的校内考核。 7.更新实训实习目标:组建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依托4A级景区的规划标准,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并优化配套设施。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实习基地。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联盟,形成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内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联盟院校间的校际合作范围。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宏观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因此,专业建设规划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1):120-122. [2]苗耀华,李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3-77. [3]葛丽芳.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320-321. [4]胡章鸿,李芸罗,朝霞.江苏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四维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09):55-57.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岗位调查 分析 启示 0前言 海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良好,旅游配套接待业也初成体系,旅游区域优势明显。海南依托于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国家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入境旅游优惠政策,海南省确立了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显著,旅游增长方式已呈现出由适度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旅游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客源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加速、质量提高的转型升级时期,呈现出国际化、度假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海南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方向。面对种类繁多的职业需求,海南省各类院校也相继设置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海南地区目前高校有18所(含高职高专),其中大多数院校均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每年约有3000名该专业的毕业生,旅游管理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海南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旅游企业的人才要求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匹配等问题,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非所用,实践能力差等情况。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培养出真正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目前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海南地区的旅游文化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提升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以及相关旅游企业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了解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对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等相关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进行分布抽样;二是在分布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三是结合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为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及相关旅游企业。通过实地调研,累计抽取各类型酒店级及相关旅游企业34家,其中旅游酒店19家(5星级酒店6家,4星级酒店5家,3星际酒店4家,主题酒店4家),旅行社3家,旅游餐饮5家,购物商店4家,旅游客运1家,旅游文化景区2家。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通过与目标旅游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通过网络调研,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把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将问卷链接通过研究者并邀请相关旅游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转发填写,从而了解旅游企业目前的岗位设置要求以及从业者学历、工作技能、基本素质等信息。其中,网络问卷回收501份,有效501份。线下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77份,其中有效369份。C合两个来源的有效问卷为870份。本调查问卷项数为21个,有效问卷与问项数比率超过10,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1%,其余为女性;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1%,大专或本科学历占64%,其余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2调查分析 2.1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旅游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需由不同的岗位复合而成,不同的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将根据该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设置,但主体岗位的设置基本类似。本研究现将旅游企业的典型岗位分为:基础服务岗、行政管理、营销策划、销售、质量控制、人力资源、采购、客户关系、计调、运行维护10个岗位群。从表1可以看出,10个岗位在旅游企业内基本都有涉及,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对岗位进行设置。总的来看,旅游企业对于基础的岗位需求比较大。而其它的管理、营销、运维等岗位则需求不是太多。 2.2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人才构成及学历层次 本次调查的岗位涵盖旅游企业各部门10个岗位群共计118个工作岗位。根据职务的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本文将其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员。学历层次分为博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其它。从表2旅游企业人才构成及学历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在旅游企业当中,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学历层次上看,旅游企业中本科生所占人员比例最多(占32.2%),大专人员及中专人员分别占了25.8%和21.8%。同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17.2%和71.6%。说明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在基层管理人员中,本科生占该类人群的65.3%,说明绝大部分本科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培训,可以较好地胜任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60.6%,说明低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型岗位,例如客房、餐厅服务员或企业工勤人员。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很少人能成长为高级管理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苑燕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